低热 37.3-38.0C(99.1~100.4F)中等热38.1-39.0C 100.6-102.2F)高热 39.1-41.0C(102.4~105.8F)超高热41C以上:(105.8F以上) 2. 发热过程发热过程一 一般包括 三期: (1)体温上升期: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N甚至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如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升至高峰称为骤升Ln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等;如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为渐升,见于伤寒等。 。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C0病人主要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屏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头痛头晕、食帖缺乏、软弱无力等。 (③)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 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此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潮湿。体温下降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待新人题后给和人探计换不 3.常见热型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热型,加强观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常见热型 (1)稽留热(constant fever);体温持续在39-40C ,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在39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intemitet feve):体温骤升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无疾等 不规则热 发热无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道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4.护理措施 (降低体温:可根据病情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体温超过39C选用局部冷疗,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5C选用全身冷疗, 可用温水拭浴或乙 醇拭浴,以达到降温目的。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休克。 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注意保暖。 起过好9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病人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同时注意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发热类型发热程度及出汗情况。此外还应注意观察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关节肿痛等伴随症状。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应密切观察,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3)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俱全,鼓励病人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抵抗力。鼓励病人多饮水人生如亮2500到3000ml为宜,补充大量消耗的水分附近,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除,对不能进食者, 遵医嘱给 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从水分,电解质 及营养物质 保证休息 发热病人由于消耗多斤时少,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提供安静舒适,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休养环境。 预防并发症 发热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之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一发生口腔感染,护士应协助病人在晨起,餐后及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如口唇干裂者可涂润滑油保护。对,出汗较多的高热病人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着凉。对长期高热卧床的病人。应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心理护理 观察了解发热,各期病人心理反应,对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等,耐心解答,关心体贴病人,尽量满足病人需要。以缓解其紧张情绪,消除躯体不适。
体温过低Cypahermia)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若体温低于35C以下称为体温不开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及极度衰竭的病人。此外,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使机体能热过多、过快,导致体温过低;颅脑外伤脊髓受损药物中毒等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也是造成体温过低的常见原因。体温过低是一种危 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产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轻度:32.1~35.0C (89.8-95.0F)中度:30.0~32.0C (86.0-89.6F) 重度:<30.0C (86.0F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0-25.0C(73.4-77.0F) 2.临床表现 皮肤苍白、四肢冰冷、轻度颤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躁动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 3.护理措施 (1)保暖措施: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首先应维持室温在22~24C。其次可采取局部保暖措施,如给病人加盖被给予热饮料、足部放置热水袋等方法,以提高机体温度。 (2)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加强体温监测,至少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并稳定,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3)病因治疗: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去除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使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
体温过低Cypahermia)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若体温低于35C以下称为体温不开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及极度衰竭的病人。此外,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使机体能热过多、过快,导致体温过低;颅脑外伤脊髓受损药物中毒等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也是造成体温过低的常见原因。体温过低是一种危 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产重程度和不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