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弦断锁宫秋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代宫廷  古言     

第八章 残卷余音

弦断锁宫秋

皇宫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谢昭宁与林砚白率旧部退守观象台残址。军医刚为林砚白拔出后背暗器,他便挣扎着坐起:“帛卷……快看看上面写了什么。”

谢昭宁解开怀中帛卷,就着跳动的火光展开。泛黄的丝帛上,并非预想中的罪证,而是几行扭曲的星轨演算,末尾缀着“开元十三年,紫微移位,帝星非命”的朱批。林砚白凑近细看,指尖点向其中一处星图:“这是……钦天监的占星密语,说的是先帝在位时,曾有星象预示皇室血脉将生变数。”

“变数?”谢昭宁猛然想起赵御衡登基后,屡次清洗钦天监旧人,“难道他的身世有问题?”

话音未落,观象台外传来骚动。镇国公旧部来报,御林军残部裹挟着一批钦天监幸存者往北门逃窜,为首的竟是曾掌管星象档案的李监正。林砚白提枪欲追,被谢昭宁按住:“他们要逃,必是想销毁最后证据。我们绕去北门粮仓,那里是必经之路。”

两人率队抄近路赶到粮仓时,李监正正指挥士兵焚烧一箱箱竹简。谢昭宁一箭射落他手中火把:“李大人,烧了这些,就能抹掉赵御衡非先帝血脉的真相吗?”

李监正脸色煞白,瘫坐在地。散落的竹简上,赫然是先帝与外室的书信,以及赵御衡生母的户籍记录——竟是太后为巩固外戚势力,偷梁换柱将庶出皇子换作嫡子抚养。

“原来如此。”林砚白恍然大悟,“赵御衡弑母,不仅是为夺权,更是怕太后泄露他身世的秘密。”

此时,粮仓外传来赵御衡的怒吼。他竟亲率残兵追来,见竹简散落一地,目眦欲裂:“一群废物!连这点东西都护不住!”

谢昭宁将帛卷与书信高高举起,对御林军喊道:“你们效忠的,本就是冒牌皇子!先帝正统何在?天下公理何在?”

御林军面面相觑,已有大半人放下兵器。赵御衡见大势已去,挥剑砍向李监正灭口,却被林砚白一枪挑飞长剑。旧部一拥而上,将他死死按住。

火光渐熄时,谢昭宁拾起一片烧焦的竹简。上面“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八个字虽已残缺,却在晨光中格外清晰。她望向林砚白,轻声道:“身世或许能造假,但民心与公道,造不了假。”

远处,朝阳穿透云层,照亮满目疮痍的皇城。这场因星象而起的迷局,终以最赤裸的人性真相落幕,而重建乾坤的路,才刚刚开始。

赵御衡被擒的消息传遍皇城时,谢昭宁正蹲在粮仓角落,拼凑那些烧焦的竹简。林砚白裹着伤药走近,将一件素色披风搭在她肩上:“天凉了,这些残简我让人小心收着,不急在一时。”

谢昭宁抬头,指尖捏着半片写有“皇侄”二字的竹简:“你看这个。”她将碎片与帛卷并置,“先帝书信里提过的皇侄,会不会就是正统继承人?”

话音刚落,镇国公旧部押着李监正进来。老者见了残简,忽然老泪纵横:“是……是先皇后的嫡侄!当年太后换子后,怕他长大碍事,偷偷送往江南寄养,如今该有十七岁了。”

三日后,观象台临时辟为议事处。谢昭宁将整理好的证据公之于众:帛卷星图、先帝手书、李监正供词,桩桩件件都指向赵御衡的伪帝身份。群臣议论纷纷时,林砚白起身朗声道:“依祖制,当迎回先帝嫡侄继承大统。”

忽有御史出列:“江南路远,国不可一日无君。谢姑娘与林将军平定叛乱有功,何不暂掌朝政?”

谢昭宁摇头,展开一幅新绘的星图:“紫微垣虽曾移位,但帝星始终有归处。我等只需守好这方天地,静待正统归来。”她指尖划过星图上代表“辅弼”的星位,“林将军率旧部重整京畿防务,我去江南寻访皇侄,各司其职便好。”

临行前夜,林砚白送谢昭宁至城门。月光洒在观象台的残垣上,铜铸的星轨刻度仍依稀可见。他递过一枚青铜令牌:“镇国公旧部在江南有商号,见此牌如见我。”

谢昭宁接过令牌,触到他指腹的薄茧,轻声道:“待尘埃落定,你说……我们还能再看一次完整的星象吗?”

林砚白望向夜空,北斗七星正悬于天际:“会的。等新帝登基,我们重修观象台,让真正的天命,照亮这万里河山。”

城门缓缓开启,谢昭宁翻身上马。身后,皇城的灯火渐远;前方,江南的烟雨朦胧。她握紧怀中的星图残卷,知道这条路的终点,是比权力更重要的东西——那是历经血火仍未熄灭的公理,是藏在星象背后,属于万民的安宁

上一章 第七章 密道惊变 弦断锁宫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九章 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