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知否:盛家盛世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知否盛明兰 

第56章 新朝气象·长柏谏臣立朝纲

知否:盛家盛世

新帝登基,改元“元熙”,汴京城在国丧的余韵中,正悄然焕发着属于年轻帝王的勃勃生机。然而,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新帝赵昕年方十六,锐气正盛,登基伊始便展现出不同于仁宗朝宽宥风格的励精图治之心。他甫一临朝,便接连召见重臣,垂询政事,条分缕析,切中肯綮,其见识之明、决断之果,令许多心存观望的老臣暗暗心惊。元熙帝显然不满足于守成,他胸中自有丘壑,欲开一代新局。

年轻的帝王锐意进取,这自然是社稷之福。但锐气过盛,有时亦如出鞘利刃,稍有不慎,便会伤及自身或旁人。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却也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积弊并非一日之寒,改革亦非旦夕之功。元熙帝急于求成,接连抛出数道涉及吏治、赋税甚至军制的改革设想,其锋芒之锐、动作之大,让许多习惯了仁宗朝和缓节奏的朝臣感到不适,乃至惶恐。

此刻,都察院值房内,盛长柏(约25岁)正襟危坐。他身着青色七品鸂鶒补子官服(按宋制,御史品阶不高但权重),面容清癯,眼神沉静锐利,较之几年前在金殿上高中探花时的青涩,已多了几分官场的历练与沉淀。他刚刚从一场御前会议归来,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三年前,他由翰林院庶吉士转入都察院任监察御史,以其一贯的刚正不阿、明察秋毫,在清流中已崭露头角,深得几位老御史的看重。如今新帝登基,正是言官用命之时。

长柏展开一份墨迹未干的奏疏草稿,正是针对今日御前所议新赋税条陈的谏言。他提笔蘸墨,手腕沉稳,笔锋却如刀:“……陛下锐意革新,志在富国强兵,臣心甚慰。然新税之法,立意虽善,考之实情,则有三弊:其一,摊丁入亩过急,恐伤及小民生计,豪强反易规避;其二,地方胥吏素来盘剥成性,新法细则未明,恐授其上下其手之机,反增民怨;其三,国丧甫毕,元气未复,骤然加赋,恐非仁政,有伤陛下仁德之名。臣伏请陛下,暂缓新法推行,着户部、三司详加勘察各州府实情,广纳地方良吏建言,厘定细则,徐徐图之,方为社稷之福……”

他字字斟酌,力求有理有据,既不阿谀逢迎,也不一味强硬顶撞,将伯父盛琮“谏言贵直,亦贵有术”的教导铭记于心。他深知新帝年轻气盛,若措辞过于激烈,恐适得其反。但事关民生国本,他身为言官,职责所在,不能不直言。

搁下笔,长柏的目光投向窗外。他的妻子海朝云,刚为他诞下长子不久,此刻应在家中照料孩儿。想到家中温馨,他冷硬的心肠也柔软了一瞬,但随即又被肩上的责任填满。盛家满门显赫,父亲盛紘官位虽不算顶高,但伯父盛琮贵为当朝首相,长松、长栋兄弟“六元及第”名动天下,如今皆在清要之位历练,妹妹明兰更是新册的中宫皇后。盛家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正因如此,他更需谨言慎行,克己奉公。他的刚正,既是本心,也是为盛家这艘巨轮保驾护航的压舱石。

几日后,紫宸殿早朝。

元熙帝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珠,神情专注地听着朝臣奏对。当议及西北边陲军费筹措及新军制推行时,兵部与户部官员各执一词,争论渐起。元熙帝倾向于支持兵部较为激进的扩军强边之策,认为当趁西夏新主初立,国力不稳之机,加强边备,甚至暗示可寻机收复部分失地。

“陛下!”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殿中的争论。盛长柏手持玉笏,出列躬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臣,监察御史盛长柏,有本启奏。”

元熙帝目光投向这位年轻的妻兄(明兰之堂兄),微微颔首:“盛卿且奏。”

“陛下,”长柏抬起头,目光澄澈,不卑不亢,“兵部所议,强军固边,确为要务。然臣以为,当此新朝初立、国丧方毕之际,有三事未妥,伏请陛下明察。”

他顿了一顿,条理分明地陈述:“其一,扩军耗费巨大。户部方才已言,去岁多地歉收,国库虽不至空虚,然若骤增巨额军费,必加赋于民。陛下登基诏书犹言‘安天下之苍生’,岂可于民生困顿之时,再行增负?其二,新军制牵涉卫所、边军、禁军多方利益,旧制积弊非一日,新制推行更需时日以安军心、察实效。操之过急,恐生内变,反为西夏所乘。其三,亦是臣最忧者,”他声音微沉,“陛下天资英断,志存高远,此乃大宋之幸。然治国如烹小鲜,过急则焦。陛下登基未久,威信初立,当以稳固朝纲、抚恤民生为先。若急于对外用强,胜则罢,若稍有挫失,恐损陛下威仪,动摇国本。臣斗胆进言,当此之时,宜外示以和,内修甲兵,遣使探西夏虚实,整顿现有边军,屯田积谷,待国力更充,时机更熟,再图进取,方为万全之策!”

长柏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元熙帝心头那团急于建功立业的烈火之上。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支持兵部的大臣面露不豫,认为长柏过于保守,挫伤锐气;而一些老成持重之臣则暗暗点头,觉得此言切中时弊。

元熙帝的脸色沉了下来。他年轻气盛,正欲大展拳脚,却被自己的妻兄当廷泼了冷水,且句句在理,难以反驳。一股被冒犯的恼怒和不甘涌上心头,他放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微微收紧。

“盛御史此言,”元熙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是认为朕操之过急,识见不明吗?” 帝王威压,隐隐释放。

殿中气氛瞬间凝滞。盛琮站在文官首位,眼观鼻,鼻观心,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为侄儿捏了一把汗。他深知长柏秉性刚直,但更知新帝此刻心绪。盛家权势已极,更要懂得进退。

长柏感受到那股压力,背脊却挺得更直,他再次深深一揖,声音依旧沉稳:“臣不敢妄测圣意!臣之所言,皆出自一片公忠体国之心,亦是尽御史言官之责。陛下天纵英明,虚怀若谷,登基以来,广开言路,臣方敢直抒胸臆。若因直言而触怒天颜,臣甘领责罚,然心中之言,不敢不陈!此非为臣一人之得失,实为陛下之江山社稷计!” 他话语铿锵,掷地有声,那股浩然正气,竟让殿中不少人为之动容。

“……”元熙帝看着下方长柏挺直如松的身影,看着他眼中毫无畏惧、只有坦荡与忠诚的光芒,胸中的怒气竟奇异地消散了几分。他想起了明兰,想起了她偶尔提及这位兄长时,语气中那份敬重与骄傲。他想起了盛琮的持重老成,想起了盛家满门清贵忠直的声誉。盛长柏,并非哗众取宠之徒,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新生的元熙朝保驾护航。

短暂的沉默后,元熙帝紧绷的面容缓缓放松,他轻轻吁出一口气,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清朗,甚至带上了一丝赞许:“盛卿……忠直敢言,朕心甚慰。卿之所虑,不无道理。兵部、户部,着即依盛卿所言,重新详议西北边备及军费筹措方案,务必稳妥,不得扰民。新军制推行,亦暂缓,先于京畿卫所选一营试行,观其效后再议。退朝!”

一场可能引发朝堂激烈对立的争论,因盛长柏的直言极谏,被年轻的帝王以超乎年龄的克制与理智化解。长柏躬身退回班列,额角已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心中却是一片澄明。他知道,今日之谏,只是开始。在新朝的激流中,他这柄刚正之剑,将时刻准备着,为社稷,为君王,也为盛家的百年清誉,斩断一切可能危及根本的荆棘。盛家儿郎立朝纲,凭的从来不是裙带恩宠,而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源自盛琮与盛老太太教诲的——浩然正气与经世致用的担当。

上一章 第55章 盛琮致仕·一代贤相归林下 知否:盛家盛世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57章 松栋入阁·六元才子辅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