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熙元年的春天,带着新帝登基的锐气,悄然浸润了汴京。仁宗皇帝驾崩带来的沉重阴霾,在“元熙”这个充满希望的年号和新帝赵昕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下,正被一点点驱散。朝堂之上,气象为之一新。
这日大朝会,气氛格外肃穆庄重。新帝赵昕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下的目光沉静而锐利,扫视着阶下肃立的文武百官。经过数月梳理,新朝的权力架构已初步稳定,而今日,他将擢升一批真正属于“元熙朝”的新锐力量,进入帝国的核心决策层。
“宣旨。”赵昕的声音清越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司礼监大太监躬身领命,展开明黄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治世之道,首在得人。翰林院侍讲学士盛长松(20岁),天资颖悟,学究天人,弱冠之年即连中六元,旷古烁今,实乃文曲临凡。其才堪大用,其德可配位。着即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掌翰林院事,兼领詹事府詹事(辅导太子,为未来皇子做准备),赐紫金鱼袋。”
旨意一出,满朝皆惊!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这已是位极人臣的象征!盛长松,年仅二十岁!虽然其“六元及第”的光环照耀千古,入翰林院后所展现的才学与见识也令人叹服,但如此年轻便入阁,实乃大宋开国以来未有之殊荣!殿中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不少老臣面露惊愕,甚至隐隐有不满之色,但碍于新帝威势和盛长松无可辩驳的功名与才具,无人敢当场质疑。
盛长松身着崭新绯袍(四品以上服色),越众而出,身姿挺拔如松,面容沉静,不见丝毫少年得志的骄矜,唯有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恭谨。他行至御前,撩袍跪倒,声音清朗而坚定:“臣,盛长松,叩谢陛下隆恩!陛下不以臣年少德薄,委以重任,臣惶恐无地!唯当竭忠尽智,夙夜匪懈,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以佐陛下开创元熙盛世!若有差池,甘受斧钺!”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他深知这份荣耀背后的责任与凶险,更明白父亲盛琮虽已致仕,但盛家满门荣辱,此刻更系于他兄弟二人肩上。
赵昕看着阶下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却已是帝国重臣的连襟,眼中是毫不掩饰的信任与期许。他微微颔首:“盛卿平身。朕知卿才,望卿勿负朕望。”
“谢陛下!”盛长松再拜,方起身归位,神色愈发端凝。
大太监的声音再次响起,将众人的震撼推向更高潮:“詹事府少詹事盛长栋,天资聪颖,勤勉敏达,继其兄之后亦连中六元,兄弟双辉,光耀士林。其理事精干,见解卓然。着即擢升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协理户部事,兼领国子监祭酒(掌管最高学府),赐紫金鱼袋。”
东阁大学士!同样入阁!年仅十八岁的盛长栋!如果说盛长松的擢升已令人瞠目,那么盛长栋的任命则彻底点燃了朝堂的震动。十八岁的阁臣!这简直是神话!纵然是六元及第的奇才,这晋升速度也太过骇人听闻!一些老臣的脸色已经变得相当难看,交头接耳之声渐起。
盛长栋出列,他身量已长成,与兄长一般挺拔,眉宇间英气勃发,眼神明亮锐利,比之兄长的沉稳,更多了几分少年锐气。他跪拜谢恩,声音同样清朗有力:“臣,盛长栋,叩谢陛下天恩!陛下破格简拔,恩同再造!臣虽愚钝年少,然报国之心,拳拳可鉴!必当殚精竭虑,恪尽职守,以微末之躯,报效陛下,报效朝廷!若有懈怠,天地不容!”他的话语带着年轻人的冲劲,却也透着一往无前的决心。
赵昕的目光扫过那些面露异色的老臣,声音陡然转冷,带着帝王的威压:“盛长栋之才,朕在东宫时便深知。其于詹事府任上,条陈清晰,处置果断,于钱粮一道尤有天赋。朕用人,唯才是举,不论资历!尔等若有异议,可自问才学功名,可能及得上盛氏兄弟之万一?” 这话语如同重锤,敲在那些心有不服的官员心头,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谢陛下!”盛长栋起身,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复杂目光,有羡慕,有嫉妒,有审视,更有来自新帝的如山重托。他深吸一口气,眼神更加坚定。
站在都察院队列中的盛长柏(早已是都察院经验丰富的官员),看着自己这两位年纪轻轻便已位极人臣的堂弟,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为盛家荣光而骄傲,更为他们肩负的重担而隐隐担忧。父亲盛紘(五品文官)今日也在朝列中,位置靠后,此刻更是激动得双手微颤,却又强自按捺。盛家一门,此刻竟有两位阁臣!这是何等的煊赫!然而盛紘更清楚,盛琮伯父(已致仕)的教诲言犹在耳:位愈高,责愈重,行愈需谨。
退朝后,盛长松与盛长栋并肩走出大庆殿。阳光洒在他们崭新的绯袍之上,胸前象征极高文臣地位的仙鹤补子熠熠生辉,腰间新赐的紫金鱼袋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两人皆面色沉静,并无半分喜形于色。
“大哥,”长栋低声开口,目光直视前方,“今日起,你我便是众矢之的了。”
长松微微颔首,声音低沉:“高处不胜寒。父亲(盛琮)致仕前,早已叮嘱再三。陛下锐意革新,你我兄弟得此殊遇,是机遇,更是考验。往后一言一行,当慎之又慎,万不可有负圣恩,有辱盛家门楣。”
“我明白。”长栋握紧了袖中的拳,“定当以父亲为楷模,以社稷为重。”
兄弟二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沉重的责任与坚定的信念。他们不再言语,步履沉稳地向着象征着帝国最高决策权力的内阁值房走去。那里,将是他们施展抱负、辅佐新君的崭新战场。盛家“六元双辉”的光芒,从科举的巅峰,正式照耀到了大宋王朝的权力核心。属于他们的时代,随着元熙新朝的帷幕拉开,才刚刚开始。而盛家的未来,也因这两位年轻阁臣的存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却也需如履薄冰的辉煌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