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种田科举两不误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四章 粗布变新衣

种田科举两不误

揣着那五十文钱,赵茹没直接回家,先绕去了村头的杂货铺。

杂货铺是个矮趴趴的土坯房,里面光线昏暗,货架上摆着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还有少量粗粮。掌柜是个干瘦的老头,正趴在柜台上打盹。

“掌柜的,醒醒。”赵茹轻轻敲了敲柜台。

老头惊醒,揉了揉眼睛,看清是她,咧嘴笑了笑:“是赵家娘子啊,要买些啥?”

“给我称两斤糙米,再要点盐。”赵茹报出需求,又补充道,“糙米要新碾的,别掺沙子。”

“放心,我老李做生意,童叟无欺。”老头麻利地拿起秤,称了两斤糙米,又用小纸包了一小撮盐,“糙米二十文一斤,两斤四十文;盐五文,一共四十五文。”

赵茹递过五十文钱,老头找了五文给她。她接过米袋和盐包,又看了看货架上的糖果——那是些用粗糖做的麦芽糖,裹着层油纸,看起来硬邦邦的,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

“那糖怎么卖?”她问。

“一文钱一块。”

赵茹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五块,正好把找零的五文钱花光。

拎着东西回家,刚到门口,就听见院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她推门进去,只见李大勇正教弟弟妹妹们认字——他用一根小树枝在地上写字,写的是“人”“口”“手”这些简单的字。

几个小的学得有模有样,二丫还拿着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地画着。

看到赵茹回来,孩子们都围了上来。

“娘,你买了啥?”二柱鼻子最灵,闻到了米香。

赵茹晃了晃手里的米袋:“买了糙米,今天中午能喝稠点的粥了。”

孩子们欢呼起来,眼睛亮得像星星。

赵茹又从怀里掏出那五块麦芽糖,分给他们:“每人一块,慢慢吃。”

“糖!是糖!”小宝举着糖块,笑得合不拢嘴,小心翼翼地舔了一口,眼睛立刻瞪得圆圆的,“甜!”

看着他们满足的样子,赵茹觉得刚才花的钱值了。

她把米和盐放好,拿起张屠户家小子的破衣裳看了看。那衣裳是件粗布短褂,胳膊肘和膝盖处都磨破了洞,边缘也烂得不像样,与其补,不如改改。

“大勇,你弟弟妹妹的旧衣裳还有吗?找两件能穿的给我。”她问。

李大勇很快翻出几件更破旧的衣裳,都是打了好几层补丁的,实在不能穿了。

赵茹把旧衣裳拆开,取里面还能用的布料,又拿起张屠户给的粗麻布,在心里盘算着怎么改。

她决定把短褂改得宽松些,下摆接长,改成一件能罩住屁股的长衫,这样既省布料,又能多穿几年。磨破的地方用旧衣裳上的好布料补上,还能打个简单的补丁图案,看起来不那么寒酸。

说干就干,她找出剪刀(还是把豁口的),小心翼翼地把旧短褂拆开,又将粗麻布裁成合适的尺寸。

孩子们吃完糖,就围在她身边看她做活。二丫看得最认真,小手还跟着她的动作比划着。

“娘,你好厉害啊,这破衣裳还能改成新的?”二柱惊讶地问。

“只要肯动脑子,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赵茹一边缝衣服,一边说,“以后你们也要记住,遇到难处别慌,多想想办法,总能解决的。”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中午,赵茹用新米煮了粥,还放了点野菜,比昨天的稠了不少。孩子们喝得津津有味,连最小的小宝都喝了两碗。

下午,张屠户的老婆又来了一趟,送来了些猪下水,说是感谢赵茹把袋子做得那么好。

“赵家嫂子,你这手艺真是没的说,”张屠户的老婆笑着说,“我跟当家的商量了,以后我们家的针线活,就都交给你做了,工钱按市价给,绝不亏待你。”

这倒是个意外之喜。赵茹连忙道谢,接过猪下水,又仔细洗干净,打算晚上给孩子们炖个猪下水汤,补补身子。

张屠户的老婆看到赵茹正在改衣裳,凑过去看了看,惊讶地说:“哎呀,你这改得真好看!比新做的还精神!我家那小子要是穿上,肯定高兴坏了。”

她看着赵茹手里的针线,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前几天村东头的王秀才托我给他儿子做件新衣裳,我正愁没时间呢,要不……就交给你做?工钱我让他多给点。”

王秀才是村里唯一的读书人,家境还算殷实,能让他找上门做衣裳,说明对方信任。赵茹连忙答应:“多谢嫂子引荐,我一定把活做好。”

张屠户的老婆又说了些布料和尺寸的要求,才满意地走了。

送走她,赵茹心里乐开了花。这不仅意味着能多赚些钱,还能在村里打响名声,以后就不愁没活计了。

“娘,我们也能帮你!”二丫举着小手说,“我会穿针!”

“我会递线!”三丫也跟着说。

赵茹笑着摸了摸她们的头:“好啊,那以后你们就是娘的小帮手了。”

傍晚,她把改好的长衫和做好的两个装骨头的袋子送到张屠户家。张屠户的儿子看到新改的长衫,高兴得直蹦,当场就穿上了,不肯脱下来。

张屠户看着儿子高兴的样子,对赵茹的态度也缓和了不少,爽快地给了她五十文工钱,还额外多给了五文,说是赏的。

赵茹没推辞,收下钱,又跟张屠户的老婆约了去王秀才家取布料的时间,才回家。

回到家,她把猪下水炖上,又蒸了几个红薯,晚饭虽然简单,却飘着肉香,是孩子们这半年来吃得最丰盛的一顿。

“娘,这汤真好喝!”二柱捧着碗,喝得满头大汗。

“好喝就多喝点。”赵茹给每个孩子都夹了块肉,自己却没怎么动筷子。

李大勇看在眼里,把自己碗里的一块肉夹给她:“娘,你也吃。”

赵茹心里一暖,又把肉夹回给他:“娘不饿,你正在长身体,多吃点。”

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赵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晚上,她又在灯下赶工,给王秀才的儿子做新衣裳。虽然累,但她的心里充满了希望。

她知道,好日子,正在一步步向她们走来。

上一章 第三章 灯下赶活计 种田科举两不误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五章 初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