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种田科举两不误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十章 荷包热销

种田科举两不误

张屠户的老婆果然说到做到。不过三天,就把赵茹绣的第一批荷包和帕子卖光了,带来的钱比赵茹预想的还多三成。

“你是没见着,镇上那些小姐太太抢着要呢!”张屠户的老婆把钱袋递给赵茹,笑得合不拢嘴,“尤其是那个绣着并蒂莲的荷包,王掌柜家的小姐一眼就看中了,直接给了五十文,说比她在城里买的还好!”

赵茹接过沉甸甸的钱袋,心里又惊又喜。她原以为这些小物件能赚些零碎钱补贴家用就不错,没想到这么受欢迎。

“真是多亏嫂子帮忙了。”她拿出十文钱要给对方当跑腿费,却被张屠户的老婆推了回来。

“说了不要就是不要,”对方佯怒道,“你要是实在过意不去,就多绣个虎头荷包给我家小子,他看到二柱他们拿着你绣的帕子,眼馋得很。”

“这容易。”赵茹爽快应下,心里暖烘烘的。这段日子,张屠户夫妇帮了她不少忙,从最初的抵债活计到后来的引荐,再到如今帮忙卖绣品,这份情她记在心里。

送走张屠户的老婆,赵茹把钱仔细分成几份:一份留着买米和盐,一份给孩子们买了些麦芽糖和粗布,剩下的都用布包好,藏在床底下的木箱里——这是她为孩子们攒的“应急钱”,以防万一。

“娘,我们有新布做衣裳了吗?”二丫摸着那块蓝粗布,眼睛亮晶晶的。她身上的衣裳打了好几块补丁,袖口都磨破了边。

“有,”赵茹笑着点头,“等娘忙完这阵子,就给你们每人做一件新衣裳,过年穿。”

孩子们欢呼起来,连最沉稳的李大勇都忍不住弯了弯嘴角。他们已经很久没穿过新衣裳了。

接下来的日子,赵茹的绣品成了镇上的“抢手货”。张屠户的老婆每天都来取货,带来的订单越来越多:有富家小姐要的蝶恋花帕子,有商户太太要的福寿纹荷包,甚至还有书生要的素面书签,上面绣几枝竹兰,清雅得很。

赵茹忙得脚不沾地,却乐在其中。她不再只做简单的针线活,而是把更多心思花在设计上:荷包做成立体的石榴形状,寓意多子多福;帕子边缘绣上细密的回纹,既好看又耐磨;书签背面还悄悄绣上一句应景的诗,让收到的人惊喜不已。

这些巧思让她的绣品在镇上出了名,连县城里的布庄都托人来问,想长期收她的货。

“娘,你现在可比王秀才还有名了!”二柱竖着大拇指说。村里的孩子们见他家日子好起来,再不敢像以前那样欺负他们,说话都客客气气的。

赵茹听了这话,只是笑着摇头。名气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能吃饱穿暖,能抬头挺胸地做人。

这天,她刚把一批绣品交给张屠户的老婆,就见刘媒婆又在村口徘徊,眼神时不时往她家院子瞟。赵茹没理她,径直往家走,却被对方拦住了。

“赵家嫂子,恭喜啊,现在成了咱们村的‘富户’了。”刘媒婆皮笑肉不笑地说,“之前是我不对,不该打孩子们的主意,你别往心里去。”

赵茹挑眉,等着她的下文。

“是这样,”刘媒婆凑近了些,“我娘家侄女要出嫁,想请你绣几对嫁妆用的鸳鸯枕套,价钱好说,你看……”

赵茹想也没想就拒绝:“没空。我手上的活计排到下个月了。”

“哎呀,通融通融嘛,就几对枕套,花不了你多少功夫。”刘媒婆不死心,“我给你双倍工钱!”

“不是钱的事。”赵茹淡淡道,“我这人记性不好,但谁真心对我,谁打什么歪主意,我还是分得清的。刘媒婆,你请回吧。”

说完,她绕过刘媒婆,头也不回地走了。

刘媒婆看着她的背影,气得跺了跺脚,却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撒泼——如今的赵茹,不仅能赚钱,还得了张员外、王秀才这些人的青眼,她可不敢再得罪。

回到家,李大勇正带着弟弟妹妹在院子里认字。夕阳照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金边,温馨得像幅画。

“娘,你回来啦!”孩子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汇报今天的“功课”。

赵茹笑着听着,从怀里掏出几块麦芽糖分给他们——这是她特意绕去镇上买的,奖励他们最近懂事。

“对了娘,”李大勇忽然想起什么,“今天先生说,下个月县里有个童生试,问我要不要去试试。”

童生试!赵茹心里一喜。这可是孩子读书路上的第一个坎,要是能考上,将来就能去县里的学堂读书,离功名又近了一步。

“去!当然要去!”她看着儿子眼里的期待,用力点头,“娘这就去给你准备笔墨纸砚,再请王秀才帮你指点指点。”

李大勇重重嗯了一声,小脸上满是干劲。

赵茹看着他,又看了看院子里嬉笑打闹的其他孩子,心里充满了希望。

日子就像她手里的线,曾经乱糟糟缠成一团,如今被她一针一线,慢慢织成了温暖的模样。虽然前路还有挑战,但她知道,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夜色渐浓,赵茹坐在灯下,一边赶制手里的绣品,一边盘算着给李大勇准备应试的东西。油灯的光晕里,她的眉眼温柔而坚定,映着窗外的月光,仿佛能照亮往后所有的路。

上一章 第九章 暗流涌动 种田科举两不误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一章 备战童生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