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种田科举两不误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十一章 备战童生试

种田科举两不误

决定让李大勇参加童生试后,赵茹立刻开始着手准备。

她先是去镇上的文具铺,咬牙买了一套新的笔墨纸砚——虽然价格不菲,但为了孩子能安心应试,她觉得值。又托王秀才帮忙找来了往年的童生试考题,让李大勇照着练习。

李大勇知道这机会来之不易,学习格外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书,放学回来做完活计,就趴在小桌上刷题,常常学到深夜。油灯下,他握着笔的手冻得通红,却从未喊过一声累。

赵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每天晚上都会给李大勇煮一碗热粥,里面放些红薯或者南瓜,让他暖暖身子。有时还会在粥里卧一个鸡蛋——这是她特意去镇上买的,舍不得给其他孩子多吃,都留着给李大勇补身体。

“娘,你也吃。”李大勇总是把鸡蛋往赵茹碗里推。

“娘不爱吃这个,你快吃了,才有精神念书。”赵茹又把鸡蛋推回去,眼神温柔,“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尽力就好。”

“我知道,娘。”李大勇用力点头,把鸡蛋小心翼翼地吃了,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考出好成绩,不辜负娘的期望。

村里的人听说李大勇要去参加童生试,反应各不相同。

有人真心为他们高兴,比如王秀才,不仅主动帮李大勇辅导功课,还把自己珍藏的几本圣贤书借给了他;张屠户的老婆也特意送来些猪肉,让赵茹给孩子补补。

但也有人说风凉话,尤其是刘媒婆,见了赵茹就阴阳怪气:“哟,赵家嫂子,这是指望儿子中了秀才,全家就能飞黄腾达了?我可听说,那童生试难着呢,多少人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上,别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

赵茹懒得跟她计较,只淡淡回了句:“孩子想试试,我做娘的,自然要支持。成不成就看他自己的本事,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刘媒婆被噎了一下,悻悻地走了。

赵茹没把这些闲言碎语放在心上,只专心照顾孩子们,同时也没耽误手里的活计。她绣的荷包和帕子在镇上卖得越来越火,甚至有县城的布庄老板亲自来找她,想跟她长期合作,包销她的绣品,给出的价钱也很可观。

赵茹跟对方仔细商量了合作细节,最后定下来:她每月给布庄供货二十个荷包、三十块帕子,对方按市价收购,提前预付一半定金。这一来,她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二柱和二丫已经能认不少字了,常常帮着李大勇磨墨、铺纸;三丫和小宝虽然年纪小,也知道哥哥在忙正事,从不吵闹。

离童生试还有半个月时,赵茹带着李大勇去了趟县城。一来是让他熟悉一下考场环境,二来也想给他买身新衣裳,应试时能体面些。

县城比镇上繁华多了,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李大勇是第一次来县城,眼睛都看直了,却紧紧跟着赵茹,不敢乱跑。

赵茹先带着他去了考场附近转了转,指着那座古朴的院落说:“这就是你要考试的地方,别紧张,就当是在自家院子里答题。”

李大勇点点头,手心却有些冒汗。

随后,赵茹去布庄给李大勇扯了块藏青色的棉布,打算给他做件新长衫。又去点心铺买了些桂花糕,给孩子们带回去当零嘴。

路过一家书铺时,李大勇停下脚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里面的一套《论语》。赵茹看在眼里,拉着他走了进去,把那套书买了下来。

“娘,这书太贵了……”李大勇看着那厚厚的几本书,有些不安。

“不贵,”赵茹笑着说,“多读书,才能长本事。等你考上了童生,娘再给你买更多的书。”

回到家,赵茹连夜给李大勇做新长衫。她的手艺越发精湛,针脚细密,领口和袖口都缝得整整齐齐,穿上身既合身又精神。

李大勇穿上新长衫,在镜子前转了两圈,小脸上满是欢喜。弟弟妹妹们围着他,叽叽喳喳地夸他好看。

“哥哥穿上新衣裳,就像书院里的先生一样!”二丫拍手道。

李大勇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却把腰杆挺得更直了。

离考试还有三天时,王秀才特意来家里,给李大勇做最后的指点。他看着李大勇写的文章,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文笔虽然还有些稚嫩,但论点清晰,言之有物,只要考试时不慌张,考个童生应该没问题。”

得到王秀才的肯定,李大勇信心更足了。

考试前一天,赵茹给李大勇准备了应试的考篮,里面放着笔墨纸砚、干粮和一壶水,又反复叮嘱他考场的注意事项:“进去后先找对座位,仔细审题,别慌着下笔。渴了就喝点水,饿了就吃点干粮,照顾好自己。”

“娘,我记住了。”李大勇认真听着,把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

晚上,赵茹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既期待又紧张。李大勇却睡得很沉,或许是连日来的疲惫,或许是心里有底了。

赵茹看着儿子熟睡的脸庞,轻轻叹了口气。不管结果如何,孩子能有这份心气,她就已经很满足了。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赵茹就起来给李大勇做了早饭。吃完早饭,她亲自送李大勇去村口,那里有王秀才安排的马车,要带几个赶考的孩子一起去县城。

“娘,我走了。”李大勇背着考篮,向赵茹鞠了一躬。

“去吧,娘在家等你好消息。”赵茹挥了挥手,看着他上了马车,直到马车消失在路的尽头,才转身回家。

路上,她遇到了刘媒婆,对方阴阳怪气地说:“哟,赵家嫂子,这是送儿子去赶考啊?祝你家小子能考上,也好让你跟着沾光。”

赵茹没理她,径直回了家。她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等结果出来了,自然会有分晓。

接下来的几天,赵茹一边照常做活计,一边等着李大勇回来。孩子们也懂事,很少提哥哥,却总是时不时地往村口张望。

终于,在考试结束后的第三天下午,李大勇回来了。

他一进门,赵茹就迎了上去,紧张地问:“考得怎么样?”

李大勇放下考篮,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娘,我感觉……考得还不错!”

赵茹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回来就好,先去歇歇,娘给你做了好吃的。”

看着儿子虽然累却充满希望的脸,赵茹知道,不管结果如何,这一路的努力,都已经让孩子成长了许多。而这,或许比考试成绩本身,更重要。

上一章 第十章 荷包热销 种田科举两不误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二章 童生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