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种田科举两不误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十四章 茹艺坊开张

种田科举两不误

“茹艺坊”开张这天,没有放鞭炮,也没有请锣鼓,却凭着门口那串亮眼的红绸子和王秀才题的牌匾,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

赵茹穿着一身半新的蓝布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站在柜台后,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李大勇穿着新做的藏青长衫,在一旁帮着招呼客人,二柱和二丫则负责给客人递水,小脸上满是认真。

第一个上门的是张屠户的老婆,她拎着块猪肉,笑着走进来:“赵家嫂子,恭喜开张!我这当第一个客人,可得给我算便宜点!”

“那是自然,”赵茹笑着迎上去,“嫂子想要点什么?”

“给我家那口子做件新褂子,要结实耐穿的。”张屠户的老婆指着货架上的粗棉布,“就用这个料子,你看着做就行。”

赵茹麻利地记下尺寸,又收了定金,笑着把她送出门。

有了第一个客人,后面的人也陆续走进来。大多是镇上的街坊,听说这家新开的绣坊手艺好,都想来看看。

“这荷包真精致,多少钱一个?”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姑娘拿起一个绣着桃花的荷包,眼睛亮晶晶的。

“十五文一个。”赵茹道,“这是用的新丝线,不容易褪色。”

姑娘咬咬牙,买了一个,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一个妇人则看中了货架上的一件儿童短褂:“这褂子针脚真细,比我自己做的强多了,给我来两件,一件给我儿子,一件给我侄子。”

赵茹连忙帮她取了合适的尺寸,又送了她一小包自己绣的香草包,说是驱虫的。妇人高兴得合不拢嘴,说以后做衣裳就认准她家了。

一上午忙下来,赵茹嗓子都有些哑了,却心里热乎乎的。不仅做成了好几笔生意,还接了不少定做的活计,光是定金就收了三百多文。

中午,她简单做了些午饭,让孩子们在铺子后屋吃。李大勇一边扒饭,一边兴奋地说:“娘,咱们的铺子生意真好!比在家里做活强多了!”

“这才刚开始,不能掉以轻心。”赵茹笑着说,“做买卖,讲究的是信誉和手艺,只要咱们把活做好,客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下午,县城布庄的掌柜竟然也来了。他看到铺子里的绣品,眼睛一亮,尤其是看到那些立体石榴荷包,更是赞不绝口:“赵掌柜,你这手艺真是绝了!我看不如这样,我布庄以后就挂你的绣品代售,卖出去的钱,咱们三七分,你七我三,怎么样?”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赵茹连忙答应,还跟他约定了每月供货的数量和样式。

送走布庄掌柜,赵茹心里乐开了花。有了布庄帮忙代售,她的绣品销路就更广了,再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傍晚关门前,刘媒婆竟然也来了。她看着铺子里琳琅满目的绣品和成衣,眼神复杂,最后干巴巴地说了句:“恭喜啊,赵掌柜。”

赵茹淡淡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

刘媒婆讨了个没趣,讪讪地走了。她心里清楚,现在的赵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任她拿捏的寡妇了。

关上门,赵茹清点了一下今天的收入,除去成本,净赚了二百多文,比在家里做活三天赚的还多。

“娘,我们以后是不是不用饿肚子了?”二丫捧着一个剩下的白面馒头,小声问。

“是啊,”赵茹摸了摸她的头,“以后不仅不会饿肚子,娘还会给你们买新衣裳、买糖吃,让你们跟镇上的孩子一样,好好长大。”

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小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接下来的日子,“茹艺坊”的生意越来越好。赵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活,李大勇放学后帮忙看铺子、记账,二柱和二丫则负责打扫卫生、给客人递东西,一家人分工明确,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赵茹还根据客人的需求,推出了不少新样式:有适合年轻姑娘的绣花鞋,有适合读书人的素面扇套,还有适合老太太的福字帕子,每一样都卖得很火。

县城布庄代售的绣品也供不应求,掌柜的又派人来加订了好几次,还主动把分成提到了二八分,让赵茹占大头。

这天,王秀才带着他的朋友来铺子,说是想给书院的先生们做几件新长衫当礼物。赵茹仔细记下每个人的尺寸和喜好,又推荐了几款雅致的布料,让王秀才很是满意。

“赵掌柜,你这铺子开得真是越来越好了。”王秀才笑着说,“我看大勇这孩子也越来越懂事,不如就让他去镇上的学堂念书吧,离得近,也方便。”

赵茹正有此意,连忙道谢:“那就多谢王秀才了,还请您帮忙引荐一下。”

“小事一桩。”王秀才爽快地答应了。

送走王秀才,赵茹看着正在认真记账的李大勇,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她们家的日子,就像这“茹艺坊”的生意一样,正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货架上那些色彩鲜艳的绣品,也照亮了赵茹眼底的光芒。她的人生,终于在自己的双手下,绣出了一片锦绣。

上一章 第十三章 盘算开铺 种田科举两不误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五章 学堂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