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重生逆袭高考文:第三十九章 老家的推广路
放寒假的前一天,林微把团队招的三个全职员工叫到一起。
“我回老家待两周。” 她把打印好的交接清单拍在桌上,“服务器维护找小王,用户投诉归小李,推广方案我远程审。”
小王推了推眼镜:“放心吧林姐,陈阳哥临走前把代码都给我讲透了。”
小李在笔记本上记着重点:“客服话术我背熟了,保证不让用户受委屈。”
林微点点头,把张萌塞给她的相机挂在脖子上。“这是拍素材用的,你们有啥新鲜事也拍下来,我剪个视频发用户群。”
坐了六个小时火车,再转两小时大巴,林微终于踏上了老家的土路。冬天的风跟刀子似的,刮得脸生疼。王浩骑着辆旧电动车在车站等她,棉服上沾着层灰。
“微姐!” 他把车筐里的棉垫拿出来,“我妈缝的,坐着暖和。”
电动车突突突地跑在乡间小路上,两旁的白杨树光秃秃的,枝桠伸向灰蒙蒙的天。王浩说,他已经联系了县一中的校长,明天就能去学校谈合作。
“校长是我爸老同学,听说你要回来搞二手书,挺支持的。” 王浩扭头说,“就是老师们有点担心,怕盗版书混进来。”
“咱们有防伪水印。” 林微拍了拍背包,“带了样品,让他们亲眼看看。”
晚上住王浩家。他爸妈特意杀了只鸡,炖在煤炉上,香味飘了一屋子。王浩妈拉着林微的手,粗糙的掌心磨得人发痒。
“多亏你带王浩搞这个,他现在学习都上心了。” 阿姨往她碗里夹鸡肉,“以前总说考不上大学,现在天天念叨着要去北京找你。”
王浩在旁边挠着头笑,给林微看他整理的老家二手书清单。整整三大本,记着哪个学校有多少本闲置教材,都是他骑着电动车跑了十几个乡镇摸来的。
“县一中高三有个学霸,笔记做得特别好。” 王浩翻到某一页,“就是不好意思拿出来卖,说怕别人笑他学习好还缺钱。”
“明天去会会他。” 林微说,“告诉他,好笔记能帮到人,是本事。”
第二天一早,林微跟着王浩去县一中。操场边的公告栏上贴满了泛黄的通知,最角落有张手写的 “二手教材转让”,字迹都模糊了。
校长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领着他们往教学楼走。走廊里堆着不少旧书,用麻袋套着,上面落满了灰。
“这些都是毕业生留下的,卖废品可惜,留着又占地方。” 校长叹了口气,“农村孩子不比城里,买本新书得琢磨半天。”
林微掀开麻袋,里面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皱巴巴的,有本扉页上还写着 “2020 届高三(3)班”。她掏出手机,对着里面的笔记拍了段视频,用小程序生成防伪码,贴在书皮上。
“您看,这样就不怕有盗版了。” 林微把书递给校长,“学生扫码能看到笔记预览,还能追溯来源。”
校长翻着书,突然指着某页的批注:“这是我们学校去年考上清华的那个学生写的!他的笔记在学弟学妹里抢着传呢。”
“要是能把这些笔记都收上来,做成专区。” 林微说,“既能帮学弟学妹,还能给学校攒点经费,补贴家庭困难的学生。”
正说着,教导主任领着个男生进来。个子很高,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
“这就是我说的那个学霸,李明。” 主任拍着他的肩膀,“笔记做得比老师的备课还详细。”
李明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放,脸红得像煮熟的虾。“我…… 我就是随便写写。”
林微翻开本子,里面用三种颜色的笔做标记:红色标考点,蓝色写思路,黑色记错题,比印刷的还清楚。她突然想起陈阳的物理笔记,也是这么一丝不苟。
“这笔记能帮很多人。” 林微说,“我们给你分成,卖出去的钱能买新的复习资料。”
李明的头埋得更低了:“我不是想要钱…… 就是怕写得不好,让人笑话。”
“好不好,用的人说了算。” 林微打开小程序,把他的笔记拍照上传,生成五星标签,“你看,这就是你的专属笔记页,比在班里传着看方便多了。”
李明盯着屏幕,突然抬起头,眼睛亮闪闪的:“真的有人会看?”
“肯定有。” 王浩凑过来说,“我表妹就在隔壁班,天天念叨着想要学霸笔记。”
那天下午,林微和王浩在学校门口摆了张桌子。王浩负责吆喝,林微教大家用小程序。寒风里,学生们裹着棉袄围过来,手指冻得通红,却一个个点着手机不肯走。
有个女生买了本英语笔记,当场就翻到作文模板那页,拉着同学说:“你看这个句型,老师说过高考肯定考!”
放学时,县电视台的记者突然来了。扛着摄像机的大叔跺着脚说:“教育局的人推荐的,说你们这平台能帮农村孩子省钱。”
林微对着镜头有点紧张,说不出漂亮话,就举着那本带防伪码的笔记:“这东西好,能让好东西不浪费,能帮到该帮的人。”
采访播出去的第二天,好多乡镇中学的老师找上门。有个山窝窝里的老师,坐了三个小时班车来的,手里提着个蛇皮袋,里面全是学生们捐的旧书。
“我们那没网,能不能搞个线下点?” 老师搓着手说,“我来当管理员,帮孩子们登记买卖。”
林微和王浩赶紧记下来。王浩突然说:“我爸开了个杂货铺,能腾出个角落当线下点!”
说干就干。王浩爸的杂货铺在镇上十字路口,人流量大。他们清出个货架,摆上收来的旧书,每本都贴着手写的编号,对应小程序上的信息。王浩妈还在旁边放了台旧电脑,教不会用手机的学生上网下单。
开业那天,杂货铺挤满了人。有个老奶奶攥着皱巴巴的十块钱,给孙子买了本数学练习册,嘴里念叨着:“这比买新的省了二十,能买两斤肉了。”
林微举着相机拍这一幕,镜头突然有点模糊。她想起自己小时候,爸也是这样,攥着钱在书店门口犹豫半天,最后买本盗版的习题册,回家用胶带粘掉错字。
腊月二十八,林微去教育局送合作方案。办公室的人正在贴春联,见了她就笑:“你们这平台,成了今年的民生工程了。”
局长把方案往桌上一拍:“全县中学都支持你们!下学期开学,我让各校都设个收书点。” 他给林微递了杯热茶,“就是有个事,农村网不好,小程序加载慢,能不能弄个简单点的版本?”
林微记在本子上:“我们技术团队能做个精简版,省流量,加载快。”
离开教育局时,天飘起了雪花。林微踩着雪往回走,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陈阳发来的视频请求,他那边是白天,背景里有座尖顶的教堂。
“老家冷不冷?” 陈阳裹着件厚外套,鼻尖冻得通红,“我看新闻了,你们上电视了。”
“还行,忙起来就不冷了。” 林微笑着转了圈手机,给她看漫天飞雪,“你看,下雪了,跟慕尼黑的一样不?”
“不一样。” 陈阳说,“慕尼黑的雪是六角形的,你们这的…… 我猜是八角形的,因为有你在。”
林微忍不住笑出声,哈出的白气模糊了镜头。远处传来王浩的喊声,他举着个牌子跑过来,上面写着 “学霸二手书线下点突破 10 家”,字是用红漆写的,在雪地里格外显眼。
大年三十晚上,林微和王浩一家吃年夜饭。电视里放着春晚,手机不停地响,都是用户发来的感谢消息。有个学生说,用买笔记省的钱给妈妈买了副手套,妈妈哭了半宿。
王浩妈给林微发了个红包,说是 “平台分红”。林微拆开一看,里面是张纸条,上面写着:“好孩子,你做的是积德的事。”
窗外的烟花炸开,照亮了夜空。林微掏出手机,给团队群里发了条消息:“老家这边成了,下学期开学就能全面铺开。谢谢大家。”
消息刚发出去,就收到一串回复。小王发了张服务器监控图:“一切正常,林姐放心过年。” 小李发了段客服聊天记录:“有用户说要给咱们送锦旗。” 张萌发了个视频,是她拍的北京夜景,配文:“等你回来一起拍宣传片。”
陈阳的消息最后来:“我算了下,还有 182 天回来。老家的模式很好,我在这边也查了国外的教材循环案例,等你回来讨论。”
林微看着屏幕,心里暖烘烘的。这个年,没在北京,没在自己家,却比任何时候都踏实。她知道,这条推广路才刚开始,农村的网络不好,学生的信任要慢慢攒,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但她不怕。
因为她见过那些冻红的手指在屏幕上点单的认真,见过老奶奶攥着十块钱的珍惜,见过李明把笔记上传时眼里的光。
这些,就是最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