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微第二天一早,就抱着残缺的针法手册和食谱,去了养老院找张奶奶。
张奶奶正坐在院子里择菜,看到林微过来,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小林,这么早来找我,是有啥事儿?”
“张奶奶,您看看这个。” 林微把手册和食谱递过去,“这是从老槐树下挖出来的,五谷绣的针法和五谷点心的食谱,有些地方看不清,您有没有印象?”
张奶奶戴上老花镜,翻着手册,手指在纸页上慢慢划过,突然眼睛一亮:“这五谷绣,我小时候见过!我娘以前会绣,说每种五谷的绣法,都对应农时 —— 清明种稻,就绣三针短线,代表刚发芽;芒种收麦,就绣五针长穗,代表麦穗饱满。”
她指着食谱上模糊的字迹:“这稻花香糕,得用新收的糯米,加一点点桂花蜜,蒸出来才香;麦香酥要揉面到不粘手,用小火慢慢烤,不然容易糊。”
林微赶紧拿出本子记下来:“那您能补全这些缺失的步骤吗?我想把五谷绣和五谷点心,做成研学项目,让来的亲子家庭都能体验。”
“当然能!” 张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这手艺快失传了,能传下去是好事。我现在就跟你说,你记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林微天天泡在养老院。张奶奶口述,她补全针法手册:水稻要绣 “三短一长”,代表生根、发芽、拔节、抽穗;小麦要绣 “五针连穗”,代表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成熟;黍米绣成圆颗粒,稷米绣成扁椭圆,菽豆绣成小圆点,每种都有对应的农时口诀。
食谱也补全了:稻花香糕要先把糯米泡 3 小时,打成粉,加少量白糖和桂花蜜,蒸 20 分钟;麦香酥用全麦粉,加鸡蛋和少量黄油,揉成面团后切成小块,180 度烤 15 分钟;黍米团要把黍米煮软,揉成球,外面滚一层熟黄豆粉;稷米糕要加红枣丁,蒸出来甜糯不腻;菽豆饼把绿豆打成泥,加面粉做成小饼,用平底锅煎至金黄。
补完手册和食谱,林微就开始筹备 “五谷非遗研学” 项目。她把想法跟村民们一说,大家都积极响应。
阿强兄妹连夜赶做小绣架和绣花针,针是圆头的,安全不扎手,绣架是迷你版的,刚好适合小朋友用;云南村的绣娘主动来当老师,教孩子们基础针法;张奶奶带着妇女组准备食材,提前泡好糯米、磨好面粉;陈阳则负责整理老稻田,划出一小块区域,准备让家长和孩子体验收割。
林微还设计了流程:上午 9 点到 11 点,孩子跟着绣娘学五谷绣,绣一个小禾苗挂件;家长跟着张奶奶学做五谷点心,每种做一小份;中午一起吃自己做的点心和农家饭;下午 2 点到 4 点,去老稻田体验收割,还能跟着村里的老把式学辨认五谷。
项目信息一挂到研学基地的预约平台,当天就有不少家长咨询。有个上海的家长留言:“既能学非遗刺绣,又能做传统点心,还能体验收割,太全面了!” 还有个广州的家长直接下单:“我家娃最爱做手工和吃点心,这个项目必须冲!”
试运营定在周六,林微原本只准备接待 50 组家庭,没想到预约量直接突破 200 组,民宿老板们都乐坏了,纷纷打电话来说:“小林,俺家民宿的房间全订满了,能不能让后面的家庭排到下周?”
“只能这样了,” 林微笑着说,“咱们分批次接待,保证大家都能体验好。”
试运营当天,村里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早上 8 点多,亲子家庭就陆续到了,孩子们穿着统一的小围裙,手里拿着小绣架,兴奋地东张西望;家长们则围着张奶奶,好奇地看着桌上的食材。
“张奶奶,这黍米团怎么做呀?我从来没做过。” 一个穿红衣服的妈妈问。
“不难不难,” 张奶奶笑着说,“先把煮好的黍米拿在手里揉,揉圆了再滚上黄豆粉,甜丝丝的,孩子都爱吃。”
另一边,绣娘们已经开始教孩子们绣小禾苗。念乡也跟着学,他拿着圆头针,小心翼翼地穿线,绣了两针就喊:“妈妈,我绣歪了!”
林微走过去,手把手教他:“针要从下面穿上来,慢慢拉,别着急。你看,这样就直了。”
念安被张婶抱着,坐在婴儿车里,看着哥哥绣花,小手也挥舞着,好像想帮忙。陈阳蹲在旁边,给念安递了个安全的丝线轴,小家伙抓着轴,咿呀学语,逗得大家直笑。
“你家两个孩子真可爱,” 旁边的家长笑着说,“这个研学项目太有意义了,比让孩子在家看电视强多了。”
林微笑着点头:“就是想让孩子们多接触传统手艺,知道五谷是怎么来的,食物来之不易。”
中午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摆满了家长和孩子们做的五谷点心。稻花香糕雪白松软,麦香酥金黄酥脆,黍米团滚着黄豆粉,看着就有食欲。孩子们都抢着吃自己做的点心,一个小男孩举着麦香酥说:“妈妈,我做的真好吃!比店里买的还香!”
家长们也尝了尝,有人说:“这黍米团糯糯的,不粘牙,还不怎么甜,孩子吃着健康。” 还有人说:“菽豆饼外酥里嫩,我家娃平时不爱吃豆子,今天吃了好几个。”
可也有几个家长小声嘀咕:“点心是挺好吃的,就是看着有点粗糙,不够精致,要是能再好看点就好了。”
林微听到了,心里记了下来。下午体验收割的时候,她就跟张奶奶商量:“张奶奶,刚才有家长说点心不够精致,咱们能不能稍微改改做法?比如稻花香糕上面撒点桂花,麦香酥做成小花形状,既不丢传统风味,又好看。”
张奶奶点点头:“行啊,只要味道不变,怎么好看怎么来。下次我教大家用模具,把点心压成各种形状。”
下午的稻田体验更热闹。家长和孩子们都换上了防水裤,下到田里,跟着老把式学收割。孩子们第一次拿镰刀,都很兴奋,虽然动作笨拙,但学得很认真。
“爸爸,你看我割了一捆水稻!” 念乡举着手里的水稻,脸上沾着泥,笑得特别开心。
陈阳走过去,帮他擦掉脸上的泥:“真棒!不过要小心,别割到手。”
家长们都拿出手机拍照、拍视频,发朋友圈。有人配文:“带娃体验乡村收割,学做五谷点心、五谷绣,这趟研学太值了!” 还有人 @朋友:“快来预约,不然排不上了!”
试运营一天下来,反馈全是好评。晚上,林微统计订单,发现民宿订单已经排到两个月后了,还有周边村的村长打电话来:“小林,你这五谷研学太火了,能不能教俺们村的人做五谷点心和五谷绣,俺们也想搞研学!”
“当然能!” 林微笑着说,“下周我组织培训,你们派几个人来学,学会了咱们联盟一起做,让更多人体验五谷非遗。”
接下来的几天,林微按家长的反馈,调整了点心做法。她让阿强兄妹做了几个小花、小鱼形状的模具,张奶奶教大家把麦香酥压成小花,稻花香糕上面撒上桂花,黍米团里面包上一点点豆沙馅,颜值一下子就上来了。
调整后的点心,家长们更满意了。有个家长发朋友圈,晒出各种形状的点心,配文:“乡村非遗点心,好吃又好看,孩子吃完还想要!” 这条朋友圈被转发了好几百次,好多人都来问怎么预约研学。
研学基地的预约量越来越多,林微不得不增加批次,从每周一次改成每周三次,还是满足不了需求。苏曼琪笑着说:“林微姐,咱们这五谷研学都成‘网红项目’了,好多外地家长专门开车来,住好几天,就为了体验这个。”
村民们也都受益了。张奶奶的五谷点心成了 “网红美食”,不少家长临走时还想买点带走,张奶奶就组织妇女组做了真空包装的点心礼盒,一盒卖 50 块,每天都能卖出去几十盒。
绣娘们也忙不过来,林微从联盟村调了几个绣娘过来帮忙,还开了五谷绣培训班,教村里的年轻姑娘学绣,学会了就能当研学老师,一个月能赚 3000 多块。
阿强兄妹也没闲着,他们做的小绣架和点心模具,不仅供自己村用,还卖给联盟村的研学基地,生意越来越红火。
这天晚上,林微坐在院子里,看着手里的五谷绣挂件,是念乡绣的小禾苗,虽然针脚歪歪扭扭,但特别可爱。陈阳抱着念安走过来,念安已经睡着了,小嘴里还含着手指。
“今天累坏了吧?” 陈阳把念安放进婴儿床,走过来坐在林微身边,“研学项目这么火,你可得注意休息,别累着。”
林微靠在他肩上:“不累,看着大家都喜欢五谷绣和五谷点心,看着村里的人能多赚钱,我就高兴。” 她顿了顿,又说,“以前只想着做文创、搞研学,没想到老祖宗的东西这么有魅力。以后咱们还能把五谷绣和数字文创结合,做五谷数字藏品,肯定也火。”
陈阳点点头:“我看行。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把眼前的事做好,别一下子贪多。”
正说着,念乡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绣好的小麦挂件:“妈妈,你看我绣的小麦!张奶奶说我绣得越来越好啦!”
林微接过挂件,摸了摸儿子的头:“真好看!以后念乡就是五谷绣的小传承人了。”
念乡得意地扬起小脸:“我还要教妹妹绣!等妹妹长大了,我们一起绣五谷丰登!”
林微笑着抱起他,心里满是希望。这五谷绣和五谷点心,就像一颗种子,在乡村里生根发芽,不仅让研学项目更火,让村民们增收,还让老祖宗的智慧得以传承。而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事等着她去做。
比如,把五谷点心和之前的非遗文创结合,做一个 “五谷非遗大礼包”;比如,把五谷绣的图案印在民宿的床品、窗帘上,让民宿更有特色;再比如,组织联盟村搞一个 “五谷丰收节”,让更多人感受乡村的丰收喜悦。
想着想着,林微觉得浑身都有劲儿。她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星光洒在院子里,洒在稻田上,也洒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这乡村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