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学校组织教师体检。谢疏桐抽了血,等报告时,在医院的走廊里意外地碰到了陈阿姨。陈阿姨是来看望一个住院的老朋友的。
“小谢!”陈阿姨看到她,眼睛一亮,热情地拉着她的手,“哎呀,真巧!最近怎么样?工作忙坏了吧?脸色好像不太好?”
“还好,陈阿姨。”谢疏桐笑了笑,看着陈阿姨关切的眼神,心里那点关于闻砚舟的纠结又浮了上来。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委婉地提了一句:“阿姨,闻先生他……最近好像心情不太好?”
陈阿姨脸上的笑容瞬间淡了下去,染上浓浓的愁绪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唉!别提了!这孩子……我昨天给他打电话,想问他周末回不回家吃饭,结果没说两句,他就……语气冲得很!说不用我管,让我别瞎操心……唉,这孩子,从小就闷,有什么都憋在心里,跟他爸一个样!”陈阿姨叹了口气,压低声音,“小谢啊,阿姨知道你受委屈了。是不是……他哪里惹你不高兴了?你跟阿姨说,阿姨说他!”
看着陈阿姨真心实意的担忧和歉意,谢疏桐那些关于“界限”、“委屈”的念头反而说不出口了。她摇摇头:“没有,阿姨,您别担心。我就是……看他好像把自己关得更紧了,有点担心他的状态。可能……工作压力大?”
“他能有什么工作压力!”陈阿姨又是心疼又是无奈,“整天对着电脑,也不跟人交流……小谢啊,”她紧紧握住谢疏桐的手,眼神充满恳求,“阿姨知道你是个好姑娘,心善,懂道理。砚舟他……他就是个闷葫芦,嘴笨心软,其实人不坏的!你们住一起,阿姨不求别的,就希望……要是他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你多担待点?或者……有机会,旁敲侧击地开导开导他?阿姨知道你懂心理,比阿姨会开解人……”
面对陈阿姨几乎要落泪的恳求,谢疏桐心软了。她想起那晚闻砚舟滚烫的手心,想起他烧得迷迷糊糊时那声依赖的“谢老师”,也想起他冰冷刻薄的质问。这个矛盾重重的男人,确实像一块坚冰,但坚冰之下,或许真的藏着渴望融化的内核。
“阿姨,您放心。”谢疏桐反握住陈阿姨的手,语气温和而坚定,“我会……看着办的。您别太担心了。”
和陈阿姨分开后,谢疏桐拿着体检报告走出医院。阳光有些刺眼。她看着报告单上“建议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的医生寄语,又想起自己客厅茶几上那束静静绽放的石竹花。
划清界限,互不干扰?这个简单的原则在面对闻砚舟这样复杂别扭的“问题室友”时,似乎失效了。她可以无视他的冷脸,却无法忽视他封闭状态下的孤独感,也无法辜负陈阿姨那份沉重的托付。她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像石竹花的根系,终究还是无法真正从这块冰封的土地上彻底抽离。
或许……该换种方式了?
谢疏桐抬起头,望着湛蓝的天空,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眼神里少了几分之前的烦闷和委屈,多了几分属于教师的、温和却坚定的决心。她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不是为了讨好谁,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因为她觉得,她应该这么做。
日子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中继续流淌。1802室的空气依旧带着凉意,但谢疏桐的心境却悄然发生了变化。那束摆在黑色茶几上的白色石竹花,像一个小小的宣言,无声地宣示着她并未被那场冰雨彻底浇灭的韧性与决心。
她不再刻意回避闻砚舟,但也绝不主动靠近。清晨,当厨房响起咖啡机那熟悉的嗡鸣时,她会准时出现,为自己煮一碗简单的麦片粥。两人各自占据厨房一角,沉默无言,只有器具碰撞的轻微声响。她不再因他冰冷的目光而局促,只是专注地做自己的事,偶尔会对着窗外初升的朝阳舒展一下身体,姿态自然得像在自己家里——这本就是她租住的地方。
闻砚舟似乎也察觉到了她这份微妙的变化。他的冷漠依旧,但那种刻意释放的、尖锐的压迫感似乎收敛了些许。目光偶尔掠过她,不再带着刺骨的审视,更像是某种隐晦的、带着复杂探究意味的打量。当谢疏桐平静地回视时,他总会率先移开视线,动作快得近乎仓促,耳根处有时会掠过一丝极淡的、不易察觉的红晕。
周五傍晚,谢疏桐刚结束一个冗长的家长会,身心俱疲地回到公寓。客厅里很安静,闻砚舟大概又在主卧里创作。她把自己扔进沙发,目光扫过茶几,那束石竹花依旧顽强地盛放着,洁白的花瓣边缘带着锯齿般的坚韧。她想起养老院李奶奶的话,想起陈阿姨恳切的眼神,也想起闻砚舟发烧时那脆弱依赖的模样。
视线不经意间,落在了沙发旁边那个巨大的嵌入式书柜上。玻璃柜门里,书籍分门别类,排列得如同士兵方阵。大部分是社科、哲学、艺术史、摄影图册,封面冷峻。但在最下面一层,靠近角落的位置,她看到了一排风格迥异的书籍——它们的书脊设计偏向暗黑系,书名也带着悬疑惊悚的味道:《心渊捕影》、《暗夜拼图》、《沉默的回响》……作者署名:砚舟。
砚舟?闻砚舟?
谢疏桐的心跳漏了一拍。那个冷硬得像精密仪器、生活如同刻板程序的室友,私下里……竟然写悬疑小说?还是心理悬疑向的?
巨大的好奇心瞬间压倒了疲惫。她起身,走到书柜前,蹲下身,隔着玻璃仔细辨认那些书名和简介。简介文字精炼,透着一股冷静剖析人性的锋芒,与他本人那种沉默疏离的气质……竟有种奇异的契合感。她甚至能想象出他坐在电脑前,镜片后的目光专注而深邃,敲击键盘构建那些复杂诡谲情节的样子。
鬼使神差地,她伸出手指,轻轻点在了其中一本《心渊捕影》的玻璃柜门上。指尖触到冰凉。她犹豫了几秒,最终还是缩回了手。未经允许,窥探别人的创作,似乎不太好。即使这“别人”是她那别扭又敏感的室友。
她回到沙发,拿起平板,点开了常用的电子书城APP。在搜索框里,她迟疑地输入了“砚舟”两个字。
搜索结果瞬间跳出。头像是一个简约的黑色毛笔笔触勾勒出的舟形轮廓。作品列表正是她刚才在书柜里看到的那几本。她点开《心渊捕影》的简介,又看了几段免费试读章节。
文字的风格让她瞬间屏住了呼吸。冷峻、精准、逻辑严密,对犯罪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一股压抑的、对人性深渊的悲悯与探求。那种抽丝剥茧的冷静叙述下,潜藏着对扭曲灵魂深处微弱光亮的捕捉……这种矛盾而深邃的特质,像一道闪电,骤然劈开了谢疏桐心中那个关于闻砚舟的、模糊而冰冷的刻板印象。
她毫不犹豫地点击了购买。电子书下载完成的提示音在寂静的客厅里显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