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那天的阳光格外暖,沈知意推着母亲的轮椅走在前面,周念安拎着打包好的行李跟在后面,王姨则小心翼翼地护着轮椅旁的保温桶——里面装着沈母特意让护工帮忙热的红豆粥,说要让女儿和念安路上垫垫肚子。出租屋离医院不算远,三人慢慢走着,阳光透过老小区的梧桐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高三那年她们在郊外拍过的晨雾光斑,连空气里都少了几分医院的消毒水味,多了些生活的烟火气。
推开出租屋门的瞬间,沈知意心里还是忍不住发紧——六平米的小空间,墙皮有些脱落,家具也旧得发颤,和周念安熟悉的A大宿舍比起来,实在寒酸。可周念安却没在意这些,放下行李就开始四处打量:“窗边这个位置好,早上能晒到太阳,阿姨可以坐在这晒太阳;书桌放这边,你看书、记笔记都方便;咱们再把你之前淘的那盏小台灯擦干净,晚上学习也亮堂。”她说着就挽起袖子,从行李里翻出抹布,开始擦桌子上的灰尘,动作自然得像在收拾自己的房间。
王姨也跟着忙活起来,把沈母扶到椅子上坐好,就去厨房查看水电:“水龙头没漏水,煤气也能正常用,你们平时做饭注意安全,要是有啥坏了,记得跟姨说,姨让老家的师傅来修。”沈母看着眼前忙碌的三人,眼眶微微发红,却笑着说:“以前总担心知意一个人撑不住,现在有念安在,还有你这个老姐妹帮衬,我这心里啊,踏实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周念安几乎把出租屋翻了个新。她从超市买了浅色系的桌布,铺在旧书桌上,又把沈知意珍藏的摄影杂志按月份排好,整整齐齐摆在桌角;她还在网上淘了两盆小多肉,放在窗台上,说“看着绿色的植物,心情会变好”——那是她记得沈知意以前在老家时,最喜欢在阳台种的植物。沈知意本想帮忙,却总被周念安按在椅子上:“你陪阿姨聊天,这些活我来干就行,你之前在医院熬了那么久,该好好歇歇。”
等布置完,小小的出租屋竟真的有了家的模样。浅绿的桌布衬着窗台的多肉,墙上贴着周念安打印的A大银杏林照片,书桌上摆着两人的教堂写真,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洗衣液香味。沈知意坐在书桌前,摸着桌布上柔软的纹路,突然转头对周念安说:“念安,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真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周念安正帮沈母整理药盒,闻言笑着回头:“跟我还说这些?我们不是早就说好了,要一起把日子过好吗?”
安顿好母亲后,沈知意开始找工作。她不想再去电子厂做流水线——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没时间照顾母亲,更没时间捡起心爱的摄影。她在网上浏览招聘信息,看到一家影楼招助理,主要负责整理照片、协助摄影师布光,工作时间相对灵活,离出租屋也近。她犹豫了很久,还是在周念安的鼓励下投了简历:“你以前那么会布光,还教过我逆光补光技巧,这个工作肯定适合你。”
面试那天,沈知意特意穿上了周念安帮她熨好的浅紫色衬衫,手腕上戴着修好的银色手链。面试官问她“为什么想做摄影助理”,她看着窗外的阳光,认真地说:“我喜欢光影,喜欢用镜头记录美好,以前和朋友约定要一起学摄影,现在虽然还没实现,但我想从基础做起,慢慢靠近这个梦想。”或许是她眼里的真诚打动了面试官,当天下午,她就收到了录用通知。
下班回家时,沈知意手里攥着录用通知书,脚步都轻快了许多。推开门,就看到周念安和母亲在厨房忙碌,饭菜的香味扑面而来——是她最爱吃的糖醋排骨,还有周念安特意学做的、和沈母手艺相近的红豆糕。“我找到工作了!”沈知意举起通知书,声音里难掩激动。周念安立刻放下手里的锅铲,跑过来抱住她:“我就知道你可以!以后你去影楼学习,我在A大帮你记笔记,等你准备好了,我们一起回学校,好不好?”
晚饭时,沈母把一块排骨夹到沈知意碗里:“好好工作,别太累,妈现在身体好多了,能自己照顾自己,你要是想看书、学摄影,妈还能帮你整理资料。”沈知意咬着排骨,心里暖暖的。她看着坐在对面的周念安,看着身边的母亲,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觉得跨不过去的坎,好像都在慢慢变好。
夜里,等母亲睡熟后,沈知意坐在书桌前,打开了久违的相机。相机还是高三时她和周念安一起买的,镜头上有些划痕,却依旧能正常使用。她对着窗外的月光,轻轻按下快门,拍下了一张朦胧的夜景。然后她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今天找到摄影助理的工作,念安帮我布置了房间,妈妈的气色也好了很多。以后要好好工作,好好学摄影,等春天来了,就和念安一起回A大,去拍我们约定的银杏林、暗房,还有所有没拍过的光影。”
写完,她转头看向躺在折叠床上的周念安——周念安已经睡着了,眉头却轻轻皱着,像是还在担心她的事情。沈知意轻轻走过去,帮她掖了掖被角,然后回到书桌前,继续研究影楼给的摄影资料。台灯的暖光落在书页上,也落在她认真的侧脸上,映着她眼里对未来的期待。她知道,未来的路或许还有挑战,但只要有母亲在,有周念安陪着,有心里的梦想支撑,她就有勇气一步步走下去,把那些未完成的约定,慢慢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