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进修生活比沈知意预想的更忙碌。每天清晨六点,她就要跟着进修班的同学一起去摄影基地练手,从商业人像的布光技巧到产品拍摄的角度把控,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打磨。中午匆匆扒几口饭,下午又要投入后期制作的学习,直到深夜,宿舍里还亮着她的台灯——屏幕上是未完成的修图作品,手边摊着写满笔记的教材,连喝口水的间隙都显得格外珍贵。
起初,沈知意也曾因跟不上节奏而焦虑。有次拍摄高端服装大片,她因没掌握好柔光箱的角度,拍出来的衣服质感生硬,被老师当众指出不足。课后,她独自留在摄影棚,对着模特道具反复调整灯光位置,直到把不同角度的光影效果都记在本子上。晚上视频时,她红着眼圈跟周念安说起这事,周念安把自己线上课程的光影笔记拍给她,还笑着说:“以前你总教我,现在换我给你当小老师啦。”看着屏幕里周念安鼓励的眼神,沈知意攥紧了拳头,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到最好。
为了提升技术,沈知意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泡在图书馆,翻阅国内外摄影大师的作品集,还主动帮工作室的资深摄影师打下手。有次参与一场品牌广告拍摄,摄影师让她负责辅助布光,她根据模特的服装材质和拍摄风格,提出了用侧逆光突出层次感的建议。摄影师试了试,效果远超预期,拍着她的肩膀说:“小姑娘有想法,好好学,以后肯定能独当一面。”这句话让沈知意备受鼓舞,她把这次经历详细写在信里,寄给周念安时,还附上了一张自己在摄影棚里的工作照。
进修班中期,工作室组织了一场内部作品竞赛,主题是“城市里的温度”。沈知意想起周念安拍的小城日常,决定将镜头对准上海的老弄堂。她利用两个周末,穿梭在斑驳的巷弄里,拍阿婆在门口择菜的身影,拍修鞋匠专注的神情,拍孩子们在阳光下追逐的笑脸。后期制作时,她特意采用温暖的色调,还借鉴了周念安教她的提亮暗部技巧,让每张照片都透着烟火气。
评审那天,当她的作品《弄堂暖光》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全场响起了掌声。老师点评道:“这组作品不仅光影运用娴熟,更重要的是捕捉到了人心底的柔软,有温度,有力量。”最终,沈知意拿下了竞赛一等奖,奖品是一台轻便的微单相机。她第一时间给周念安打视频电话,举着相机兴奋地说:“念安,我获奖了!等我回去,我们用它拍遍小城的每个角落。”屏幕那头,周念安笑着流泪,手里举着刚洗出来的照片——是她拍的沈母在病房里晒太阳的样子,“我也没偷懒,这张照片被老师评为优秀作业啦。”
随着技术的提升,沈知意开始接到工作室分配的小型拍摄任务。有次负责一组甜品广告,她根据甜品的口感和造型,设计了用柔光搭配浅色系背景的方案,拍出来的照片清新诱人,客户看了当即决定追加合作。工作室因此给她发了一笔奖金,她没舍得花,全部存了起来,打算攒着和周念安一起开摄影工作室。
进修的日子里,沈知意每天都会把学习收获记在本子上,从布光参数到修图技巧,密密麻麻写满了好几页。她知道,自己每进步一点,就离和周念安的约定近一点。每当深夜疲惫时,她就摸出手腕上的手链,看着上面的名字缩写,再看看周念安寄来的照片——有窗台的多肉、医院的晚霞,还有周念安对着镜头比耶的笑脸,所有的累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
离进修结束还有一个月时,沈知意接到了张老师的通知,工作室有意在她毕业后留她任职。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可沈知意却犹豫了。她站在工作室的露台上,看着远处的霓虹,摸出手机里和周念安的合影,轻声说:“我的梦想里,从来都不只是摄影,还有你。”她给周念安发了条消息:“念安,等我回去,我们的摄影工作室,该提上日程啦。”
此时的沈知意,早已不是那个在出租屋里迷茫的女孩。进修的磨砺让她褪去了青涩,变得沉稳而坚定。她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憧憬,期待着与周念安重逢的那一天,更期待着和她一起,在光影里书写属于她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