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校园公告栏贴满了各社团的招新海报。
苏晴恩站在“晨曦读书社”的海报前,指尖轻轻划过活动时间表——每周三下午四点到五点半,图书馆三楼。
海报右下角印着社团干部的名单,副社长:顾持扬(高一3班)。
她的心跳微微加速。
“想加读书社?”周晓芸凑过来,“听说很难进的,要交读书笔记当申请材料。”
“嗯。”苏晴恩点头,目光仍停留在那个名字上,“我想试试。”
其实她早就知道顾持扬是读书社的副社长。上学期末的班会上,他提到过自己负责社团的“经典共读”活动。
那天晚上,她就在日记本上写下:“下学期,我要加入读书社。”
现在,机会来了。
周末,苏晴恩花了整整两天准备申请材料。
她从书架上挑出最爱的《小王子》,重新读了一遍,然后在笔记本上工整地写下读后感。写到“驯服”那一章时,她的笔尖停顿了很久,最后只写下一句:
“有些关系,因为投入的时间而变得独特。”
没有提及顾持扬,但每一笔划里都是他的影子。
周一中午,她将申请材料投进了读书社的信箱。回教室的路上,她遇到了刚从办公室出来的顾持扬。
“交社团申请了?”他抱着厚厚一摞作业本,随口问道。
“嗯。”她小声应道,心跳如鼓,“读书社。”
顾持扬挑了挑眉,嘴角微微上扬:“欢迎加入。”
“我还没被录取……”
“你的文笔很好。”他调整了一下怀里的作业本,“我看过你交的读后感。”
苏晴恩睁大眼睛:“你怎么会——”
“我是副社长啊。”他笑了笑,“上个学期我就加入了,所以这个学期倒是幸运的成了副社长。所有申请材料我都要初审。”
她的脸“唰”地红了。那篇读后感的最后一页,她不小心画了一个小小的星星——和顾持扬送她的书签一模一样。
他看到了吗?
周三下午,苏晴恩提前二十分钟到了图书馆三楼。
活动室空无一人,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将木质长桌照得发亮。她选了靠窗的角落坐下,这里能看到整个房间,又不至于太显眼。
社员们陆续到来,顾持扬是最后一个进来的。他手里拿着一摞书,额前的碎发有些湿,像是刚跑过步。
“今天讨论《局外人》。”他将书放在桌上,目光扫过房间,在看到苏晴恩时微微停顿,“欢迎新社员。”
几个老社员转头看她,苏晴恩缩了缩肩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包带。
顾持扬走到长桌尽头的主席位坐下——那里似乎是他固定的位置。
苏晴恩悄悄观察他:他今天穿了深蓝色毛衣,衬得肤色越发干净,低头翻书时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
“开始吧。”他抬头,“谁先分享读后感?”
前半小时,苏晴恩一直安静地听着。
社员们的讨论热烈而深入,有人分析默尔索的性格,有人探讨存在主义,甚至有人联系到当代社会的疏离感。顾持扬偶尔插话,引导讨论方向,大多数时间只是认真倾听,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
“苏晴恩。”
突然被点名,她猛地坐直身体。
“作为新社员,你有什么看法?”顾持扬望向她,眼神平静而鼓励。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苏晴恩的喉咙发紧,手指在桌下绞成一团。
“我……”她的声音细如蚊呐,“我觉得默尔索不是冷漠,只是……太真实了。”
房间里安静下来。
“继续。”顾持扬轻轻点头。
那个简单的动作给了她勇气。
“他拒绝说谎,拒绝假装悲伤。”她慢慢找回了声音,“在这个要求人‘合群’的世界里,这种真实反而成了罪过。”
说完最后一个字,她紧张地看向顾持扬。
他正注视着她,眼里带着她从未见过的专注。阳光从侧面照过来,给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
“很好的观点。”他微微一笑,“其实加缪在序言里说过类似的话——‘默尔索不是没有感情,而是不愿意表演感情。’”
那个笑容像是给了她一颗糖,甜味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心底。
活动结束后,顾持扬给每人发了一份书单。
“下个月的主题是‘成长与孤独’。”他分发着打印纸,“这些是推荐书目,大家任选一本阅读。”
苏晴恩接过书单,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顾持扬的手指温暖干燥,像是一块被阳光晒过的木头。
《麦田里的守望者》《挪威的森林》《偷影子的人》……她的目光在最后一个书名上停住——《柑橘与柠檬啊》。
这本书她没读过,但顾持扬在旁边用铅笔打了个小小的星号。
“有想读的吗?”他走到她身边问道。
“《柑橘与柠檬啊》。”她指了指那个书名,“你推荐这本?”
顾持扬有些惊讶:“你怎么知道?”
“你打了星号。”
他笑了,眼角泛起细小的纹路:“观察力不错。确实推荐这本,很温暖的故事。”
“那我就读这个。”
“好。”他点点头,“我那里有多的,明天带给你。”
回教室的路上,苏晴恩的嘴角一直上扬。她翻开书单背面,发现右下角有一行很小的字:“C.Y. 2023.9”——顾持扬名字的缩写和日期。
她小心地将书单夹进笔记本,像是收藏一件珍宝。
第二天,顾持扬如约带来了《柑橘与柠檬啊》。
“看完了还我。”他将书递给她,“不用急。”
书的封面有些旧,边角微微卷起,显然被翻过很多次。苏晴恩接过书,闻到一股淡淡的木质香气,和他身上的味道很像。
“你看过很多遍?”
“嗯。”他点头,“每次心情不好就会重读。”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一扇门。原来顾持扬也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她印象中,他永远是那个阳光自信的班长,仿佛没有任何事情能难倒他。
晚上,苏晴恩蜷在床头开始阅读。
书里夹着一张便签纸,上面是顾持扬工整的字迹:
“希望你喜欢这个故事。——C.Y.”
她轻轻抚摸那行字,然后将便签夹进日记本。
阅读过程中,她发现书页边缘有许多铅笔写的批注——有些是感想,有些是对情节的分析,字迹小而工整,一看就是顾持扬的风格。
在第57页,主人公小托失去哥哥的段落旁边,顾持扬写道:“失去重要的人,世界会永远缺一角。”
苏晴恩的心揪了一下。她从未听顾持扬提起过家人。
不知不觉,她开始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回应。
在顾持扬的批注旁边,她用铅笔轻轻写道:“但爱过的人,会变成身体里不会消失的星光。”
写完又觉得太矫情,想擦掉,但最终还是留下了。
接下来的几周,周三成了苏晴恩最期待的日子。
她总是提前到活动室,坐在能看见顾持扬的角落。他则永远坐在长桌尽头,主持讨论时眼神明亮,偶尔与她视线相交,便会微微一笑。
每次社团活动前,她都会认真读完指定书目,在页边写下密密麻麻的笔记——有些是真实的想法,有些则是她想对顾持扬说却不敢开口的话。
《挪威的森林》第123页,顾持扬标注:“孤独是成长的必修课。”
她在旁边写:“但如果有人同行,孤独会不会轻一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第76页,他画线:“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她补充:“而一个勇敢的人,是明知生活庸常,依然愿意为细微的美好心动。”
这些藏在书页边缘的文字,成了她最隐秘的告白。
一个月后的社团活动,讨论主题是《柑橘与柠檬啊》。
苏晴恩早早准备好了发言,甚至写了小抄。但当她翻开自己那本书时,突然愣住了——
书页边缘,她写下的那些话旁边,多了一些陌生的字迹。
在她写的“星光”旁边,顾持扬回复:“星光会永远照亮记忆。”
在“勇敢的人”那段话下面,他画了个小小的爱心,写道:“这段话写得很好。”
苏晴恩猛地合上书,心脏狂跳。他什么时候看到的?他还看到了哪些?
“今天由苏晴恩先分享。”
顾持扬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她抬起头,发现所有人都望着她,包括长桌尽头的那个人——他手里拿着的正是她批注过的那本《柑橘与柠檬啊》,唇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我……”她的声音有些发抖,“我觉得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小托对哥哥的怀念……”
发言过程中,她能感觉到顾持扬的目光一直落在她身上,温暖而专注,像是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书页上,让那些隐秘的字迹无所遁形。
活动结束,社员们三三两两离开。苏晴恩故意放慢收拾的速度,直到活动室只剩下她和顾持扬。
“书还你。”她将《柑橘与柠檬啊》递给他,手指微微发抖,“谢谢。”
顾持扬接过书,随手翻到某一页:“你的批注很有见地。”
她的耳根瞬间烧了起来:“你……都看了?”
“嗯。”他合上书,直视她的眼睛,“我喜欢你写的那句‘细微的美好’。”
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将空气中的尘埃照得闪闪发亮。苏晴恩站在光里,感觉自己的心跳声大得整个房间都能听见。
“下个月读《傲慢与偏见》。”顾持扬将书塞进书包,“要继续写批注吗?”
“……好。”
“那我看完给你。”他走向门口,又回头补充道,“我很期待你的想法。”
门轻轻关上,苏晴恩还站在原地,手心里全是汗。窗外,初春的风拂过树梢,嫩绿的新芽在阳光下舒展,像是无数个正在苏醒的秘密。
那天晚上,苏晴恩在日记本上写道:
今天,他读了我写在书页边缘的字。那些不敢说出口的话,那些隐秘的心思,全都摊开在他面前。
但他没有嘲笑,没有疏远,而是说——‘我很期待’。
也许,有些心事本就应该被看见。
也许,他比我想象的,更靠近我一些。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翻开《柑橘与柠檬啊》,找到顾持扬回复她的那句话——
“星光会永远照亮记忆。”
她轻轻抚摸那行字迹,然后从抽屉里取出星星书签,夹在这一页。
窗外,春夜的星空格外明亮,像是无数双温柔注视着她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