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第一天,宋亚轩站在严浩翔家门前,紧张地整理着衣领。这是一栋老式的教师公寓,安静而整洁,楼道里飘着淡淡的书香。
门开了,严教授站在门口,金丝眼镜后的眼睛锐利地打量着宋亚轩。
"你就是宋亚轩?"他的声音比宋亚轩想象的更温和。
"是的,严叔叔好。"宋亚轩鞠了一躬,"我来找浩翔...讨论暑假作业。"
严教授嘴角微微上扬:"讨论作业需要带吉他?"
宋亚轩脸一红,正想解释,严浩翔已经出现在父亲身后:"爸..."
"去吧。"严教授摆摆手,"记得六点前回来吃饭。"
严浩翔拉着宋亚轩快步离开,直到转过街角才松了口气:"抱歉,我爸就这样。"
"他比我想象的和蔼多了。"宋亚轩笑着说。
严浩翔摇摇头:"自从我们...谈过之后,他变了很多。虽然还是不苟言笑,但至少愿意听我说话了。"
他们来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音乐节的复赛将在这里举行。上次海选,宋亚轩勉强晋级,评委的评价是"有潜力但缺乏完整性"。而今天,他将以完整的双人组合形式参赛。
后台休息室,严浩翔帮宋亚轩整理衣领,手指微微发抖。
"紧张?"宋亚轩握住他的手。
"有点。"严浩翔承认,"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表演。"
宋亚轩笑了:"大学霸也有不擅长的事啊。"
严浩翔轻轻捏了捏他的手指:"有你在我就不怕。"
这句话让宋亚轩心头一暖。曾几何时,他们的角色完全相反,是他依赖严浩翔的冷静和力量。而现在,严浩翔也开始学会依赖他。
"37号选手,宋亚轩和严浩翔,准备上场了。"
他们并肩走上舞台。聚光灯下,宋亚轩不再感到恐惧,因为严浩翔就坐在他身旁的钢琴前,给了他一个安心的眼神。
音乐响起,严浩翔的手指在琴键上舞动,宋亚轩的歌声随之流淌。这一次,没有忘词,没有失误,只有完美的配合和真挚的情感。当他们唱到"在规则与自由之间,我找到了你"时,宋亚轩看向严浩翔,发现对方也正看着他,眼中盛满笑意。
掌声雷动,评委们交头接耳,脸上带着满意的表情。下台后,宋亚轩兴奋地抱住严浩翔:"我们做到了!"
严浩翔回抱住他,在耳边轻声道:"你一直都能做到。"
比赛结果出乎意料——他们获得了最佳原创奖和总决赛的入场券。领奖台上,严浩翔难得地发表了感言:"谢谢我的搭档宋亚轩,没有他,我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热爱音乐。"
台下的严教授看着儿子,严肃的脸上闪过一丝动容。当严浩翔弹奏获奖曲目时,宋亚轩注意到严教授悄悄擦了擦眼角。
暑假剩下的日子像梦一样美好。他们一起练歌,一起写新曲子,一起在严浩翔家的钢琴前度过无数个下午。有时严教授会站在书房门口静静聆听,然后默默离开,但不再有批评和反对。
八月底的一天,他们躺在宋亚轩家屋顶看星星。夏夜的风温柔地拂过脸颊,远处传来蟋蟀的鸣叫。
"下学期就高三了。"严浩翔突然说,"你有什么打算?"
宋亚轩望着星空:"继续唱歌,考个有音乐系的大学。你呢?"
"我父亲建议我报考音乐学院的作曲系。"严浩翔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他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走专业方向。"
宋亚轩转头看他:"你会去吗?"
"嗯。"严浩翔点头,"但前提是...那所学校也要有你的歌声。"
宋亚轩心头一热,伸手握住了严浩翔的手:"那我们约定好了?"
"约定好了。"严浩翔回握住他,十指相扣。
开学第一天,高二(7)班的同学们发现教室后墙的公告栏上贴了一张新海报:"寻梦乐队招募成员——主唱:宋亚轩;键盘手:严浩翔。寻找吉他手、贝斯手、鼓手..."
李老师看着两个得意门生,无奈地摇头:"你们啊...高三了还搞乐队?"
"学习娱乐两不误。"宋亚轩笑嘻嘻地说,"严浩翔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保证不影响学习。"
严浩翔点点头,递上一份计划书:"每天练习不超过两小时,周末三小时。我已经计算过了,这样安排完全不会影响复习进度。"
李老师翻看计划书,忍不住笑了:"你们俩...还真是互补。"
新学期开始后,校园里多了一支名叫"寻梦"的乐队。午休时间,音乐教室里常常传出欢快的乐声和笑声。严浩翔依然一丝不苟,但不再那么刻板;宋亚轩依然随性洒脱,但学会了规划时间。
他们创作的歌曲《对立面》成了校园广播站的常播曲目。有时走在校园里,宋亚轩会突然哼起某段旋律,严浩翔则会自然而然地接上钢琴部分的调子。
十月的某个下午,乐队正在排练新歌。严浩翔弹完最后一个音符,抬头看到宋亚轩站在阳光里,对他微笑。那一刻,他想起他们初次相遇时的冲突与误解,想起艺术节上的紧张与默契,想起雨中的重逢与拥抱。
从对立到相知,从误解到理解,他们的故事就像那首歌的名字——《对立面》。看似截然不同,实则互为补充;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缺一不可。
宋亚轩走过来,在严浩翔耳边轻声说:"想什么呢?"
严浩翔握住他的手:"在想...我们的下一首歌应该叫什么。"
"我已经有主意了。"宋亚轩眨眨眼,"就叫《开始》怎么样?"
严浩翔笑了,他知道,这确实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的音乐,他们的梦想,他们共同的故事,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