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场雪落在阿勒泰时,林夏正在检修电缆。雪粒子打在安全帽上沙沙响,她呵出的白气刚飘起来就被风扯散,手里的扳手冻得像块冰。光伏板上积了层薄雪,蓝色面板在雪光里泛着冷寂的光,她用特制的软刷一点点扫过去,动作熟稔得像在做一件重复了千百次的事。
木屋的烟囱冒着烟,是她早上点的炉子。沈亦臻以前总说她笨,生个火能把自己呛得眼泪直流,那时他会抢过火柴,弯腰用掌心护着火焰,说“看清楚了,要让柴心先热起来”。现在炉火烧得很旺,铁皮烟管被熏得发黑,林夏摸着发烫的炉壁,忽然想起他弯腰时露出的后颈,那里有颗小小的痣,像被阳光吻过的痕迹。
许曼寄来的工装外套派上了用场。袖口的向日葵在风雪里依旧鲜亮,林夏抬手时,针脚蹭过手腕,像有人在轻轻拽她的袖子。她想起沈亦臻住院时,总爱拽着她的袖口不放,输液管在他手背上弯出细小的弧度,他说“等我好了,带你去看藏区的雪,比阿勒泰的软”。
藏区的雪此刻应该也落了。小姑娘的视频电话打来时,林夏刚把最后一段电缆接好。屏幕里飘着大朵的雪花,孩子们举着太阳能灯笼在雪地里转圈,灯笼上的“沈哥哥”三个字被雪打湿,晕成淡淡的蓝。
“林夏姐姐,我们堆了雪人,给它戴了沈哥哥的帽子。”小姑娘把镜头转向雪人,旧毛线帽歪在雪人的头顶,帽檐下插着两截光伏板的废料,像对短短的触角。林夏忽然想起沈亦臻的帽子,总被他随手扔在木屋的挂钩上,帽檐沾着草屑和阳光的味道。
挂了电话,雪下得更紧了。林夏踩着积雪往回走,光伏板在身后泛着微光,像一片沉睡着的蓝色海洋。风卷着雪沫子扑在脸上,她缩了缩脖子,外套口袋里的小刀硌着掌心——那是她总随身携带的那把,刀刃上还留着上次刻字时的细小缺口。
木屋的门被雪埋了半截。林夏推开门时,炉火烧得正旺,桌上的太阳能台灯亮着,暖黄的光落在摊开的日记本上。最新的一页写着今天的检修记录,末尾添了句:“雪很大,你说的藏区软雪,明年一起去看吗?”
笔尖顿了顿,洇出个小小的墨点。林夏合上日记本,听见窗外的风声里,混着光伏板发出的细微嗡鸣,像谁在低声应着“好”。
(二)
开春时,林夏在木屋旁种了排格桑花。种子是藏区的老师托人带来的,说“孩子们选的,说沈哥哥会喜欢”。翻土时,铁锹碰到块硬物,挖出来才发现是沈亦臻藏的酒,玻璃瓶装着,标签被土浸得模糊,瓶身上刻着“等电站成了,喝一杯”。
林夏把酒瓶擦干净,放在窗台上,和太阳能台灯并排。白天阳光照进来,酒瓶上的刻字在墙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像串没说出口的话。她想起他住院前,总爱把各种东西藏在院子里,有时是颗向日葵种子,有时是片捡来的戈壁石,说“等你想我的时候,就挖出来看看”。
光伏站的维护渐渐有了规律。林夏学会了远程操控机械臂调整角度,学会了在沙尘暴来临前加固支架,甚至学会了像沈亦臻那样,在每个面板的角落做标记——只是她刻的不是名字,是日期,是每次想起他的日子。
有天调试设备时,屏幕突然跳出段代码。不是系统自带的,是沈亦臻藏在程序里的。运行起来,监控画面上的光伏板突然组成了个笑脸,蓝色的面板拼出弯弯的眼睛,电流计跳动的数字正好是嘴角的弧度。
林夏盯着屏幕,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她想起他教她写代码的样子,手指搭在她的手上,笔尖划过键盘的力度很轻,说“要让机器也懂感情,才不算白做”。那时他的手已经开始抖,敲键盘时总出错,却非要坚持,说“以后你一个人,它们能陪你说说话”。
藏区的小姑娘又来了。这次跟着阿爸来送新采的虫草,小姑娘背着个太阳能书包,边走边拍,书包上的小灯跟着脚步一闪一闪。她跑到光伏板前,指着新刻的字给林夏看:“老师说这是‘希望’,沈哥哥说光就是希望。”
刻痕还很新,是用林夏给的小刀刻的。小姑娘的手被冻得通红,却举着小刀得意地笑,眼睛亮得像沈亦臻第一次带她看光伏板发电时的样子。林夏蹲下来,替她擦掉手上的雪水,忽然发现她的指甲缝里嵌着泥土,和那年沈亦臻埋向日葵种子时一模一样。
傍晚送她们离开时,阿爸从马背上取下个布包,里面是件羊毛坎肩。“孩子们说林夏姑娘怕冷,让阿妈们织的。”他挠挠头,“沈小子以前总念叨,说阿勒泰的风刮得紧。”
坎肩是藏蓝底色,上面绣着向日葵,针脚歪歪扭扭,像是很多双小手一起绣的。林夏裹着坎肩站在门口,看着马车消失在戈壁尽头,太阳能书包的灯光越来越远,像颗不肯熄灭的星星。
夜里,她把坎肩铺在沈亦臻的枕头上。羊毛的暖意混着阳光晒过的味道,像他还在身边。日记本新的一页写着:“今天收到了坎肩,孩子们的针脚比你刻字还歪。不过很暖,像你说的那样。”
窗外的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光,电流计的数字跳得很稳,像谁在轻轻哼着歌。
(三)
夏天来得猝不及防。戈壁上的风突然变得温热,向日葵长得比人高,花盘沉甸甸地朝着太阳,连空气里都飘着清甜的香。林夏在花海中间搭了个木凳,傍晚时就坐在那里翻沈亦臻的日记,看他写初见这片戈壁时的样子:“沙子烫脚,可光真好,适合种向日葵,也适合……等林夏来。”
有群牧民的孩子常来玩。他们踩着太阳能滑板车在光伏板间穿梭,车身上的小喇叭播着沈亦臻教的歌,调子跑了八百里,却唱得格外认真。林夏有时会给他们讲沈亦臻的故事,说他以前总在这里修机器,说他刻字时手会抖,说他最喜欢向日葵。
“那沈哥哥现在在哪?”最小的孩子仰着脸问,手里举着片向日葵叶子,叶脉在阳光下看得清清楚楚。
林夏指着光伏板,它们正在阳光下吸收能量,电缆线里的电流发出细微的嗡鸣。“你看,他变成光了,在给我们发电呢。”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跑去找自己的滑板车。太阳能板吸收了一天的光,此刻正把能量输给小马达,车轮转得飞快,带起的风拂过向日葵,叶子沙沙响,像谁在笑着应和。
许曼寄来的包裹里,除了新的零件,还有张照片。是沈亦臻住院时拍的,他坐在病床上,手里拿着片向日葵花瓣,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照片背面写着:“给林夏,等她想我的时候,就看看花。”
林夏把照片夹在日记本里,正好是他写“小米粥”那段的后面。纸页上的药味已经淡了,却总能在翻到这页时,闻到淡淡的向日葵香。她想起他最后一次喝她炖的粥,只喝了两口就放下了,说“留着明天喝”,可明天来的时候,他已经说不出话了。
那天检修完最后一块面板,林夏在观测台待了很久。夕阳把光伏板染成金红色,远处的牧民家升起炊烟,太阳能灯在暮色里次第亮起,像撒在戈壁上的珍珠。她从包里拿出那瓶藏了很久的酒,拧开盖子,往地上倒了些。
“沈亦臻,敬你。”她举着酒瓶,对着漫天霞光轻声说,“也敬我们做到的一切。”
风带着酒气掠过花海,向日葵的花盘轻轻摇晃,像在点头。林夏喝了口酒,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却暖得眼眶发烫。她好像看见沈亦臻就坐在身边,穿着那件旧工装,手里拿着酒杯,说“慢点喝,没人跟你抢”。
下山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电流计的数字跳得很稳。林夏摸着袖口的向日葵刺绣,忽然觉得,其实他一直都在——在她种的花里,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在这片被光点亮的土地上,在她写满思念的日记本里。
(四)
又一年秋天,光伏站迎来了批参观者。有工程师,有学生,还有扛着相机的记者。林夏带着他们走在光伏板中间,讲解着沈亦臻设计的支架结构,说“这种角度能最大限度吸收阳光,他说过,不能浪费任何一束光”。
有个学生指着面板上的刻字问:“这些名字是纪念谁吗?”
林夏的目光落在“林”和“沈哥哥”上,那些刻痕被风沙磨过,又被一次次加深,像一道道不会消失的印记。“是我们很重要的人。”她轻声说,“他说,光会记得所有努力过的人。”
记者拍下了那些刻字,拍下了在花海中奔跑的孩子,拍下了观测台角落里的日记本和太阳能板。报道出来那天,许曼发来信息:“看到照片了,他要是知道,肯定会得意地说‘看,我就说能成吧’。”
林夏笑着回了个向日葵的表情,转头看见藏区的小姑娘站在门口,背着新的太阳能画板,画板上画着片蓝色的光伏板,上面站着两个小人,一个举着向日葵,一个指着太阳。
“老师说,这是林夏姐姐和沈哥哥。”小姑娘把画板举得高高的,“我要把它挂在光伏站的墙上,让所有人都知道你们的故事。”
林夏接过画板,画纸边缘还留着小姑娘的指印,颜料混着阳光的味道。她想起沈亦臻以前总说,想在光伏站建个小小的展览馆,放孩子们的画,放他们的日记,放所有关于光的故事。
现在,这个愿望快要实现了。牧民们帮忙盖了间小木屋,就在主站旁边,墙上挂着孩子们的画,桌上摆着沈亦臻的日记本和那盏太阳能台灯。林夏在门口挂了块牌子,上面刻着“光的纪念馆”,刻字的小刀,还是那把被她磨得发亮的。
开馆那天,藏区的孩子们都来了。他们举着自制的太阳能灯笼,在纪念馆里跑来跑去,指着沈亦臻的照片喊“沈哥哥”,指着林夏的检修记录说“林夏姐姐好厉害”。小姑娘把她的画挂在最显眼的地方,旁边是那块刻着“沈哥哥的光”的光伏板。
林夏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她从口袋里拿出新的日记本,翻开第一页,写下:“今天,纪念馆开馆了。你看,有这么多人记得你,记得我们的光。”
风穿过花海,向日葵的叶子沙沙作响,像谁在她耳边说“我看见了”。远处的电流计还在跳动,数字稳稳的,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夜色渐深,太阳能灯把纪念馆照得暖暖的。林夏坐在灯下,翻着沈亦臻的日记,旁边放着那瓶没喝完的酒。月光透过窗户落在书页上,那些带着药味和墨水香的字迹,忽然变得清晰又温柔。
她知道,沈亦臻从未离开。他变成了这里的光,变成了向日葵的香,变成了孩子们口中的“沈哥哥”,变成了她笔尖流淌的思念,岁岁年年,永远明亮。
(五)
第三年冬天,林夏去了藏区。
雪真的像沈亦臻说的那样软,落在睫毛上,化成暖暖的水珠。小姑娘拉着她的手,在光伏站的雪地里跑,太阳能灯笼在雪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晕,像串会跑的星星。
“林夏姐姐,你看沈哥哥的光。”小姑娘指着远处的牧民家,窗户里透出暖黄的光,“阿爸说,以前晚上只能点酥油灯,现在有了电,能看书到很晚呢。”
林夏蹲下来,替她拂去帽子上的雪。小姑娘的脸颊冻得通红,眼睛却亮得惊人,像极了沈亦臻第一次带她看光伏板发电时的样子。“他肯定很开心。”林夏轻声说,指尖触到小姑娘帽子上的绒球,那是用太阳能板的废料做的,闪着细碎的光。
藏区的光伏站比阿勒泰的小些,却更精致。沈亦臻当年亲手安装的几块面板还在,上面的刻字被孩子们一次次加深,“林”和“沈”依偎在一起,像从未分开。林夏摸着那些刻痕,忽然想起他刻字时的样子,手抖得厉害,却非要坚持,说“要让它们永远在一起”。
晚上住在牧民家,阿妈煮了酥油茶,碗沿结着层奶皮。林夏喝着茶,听阿爸讲沈亦臻的故事,说他当年在这里住了三个月,白天顶着太阳修机器,晚上就教孩子们认字,手肿得握不住笔,就用绷带缠着写。
“他总说,等电站建好了,要在这里种满向日葵。”阿爸叹着气,“说林夏姑娘喜欢。”
林夏望着窗外的雪,忽然笑了。“明年春天,我们就种。”她说,“种得比阿勒泰的还多。”
离开藏区那天,雪停了。孩子们来送她,每人手里都拿着块小小的太阳能板,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字——“谢谢沈哥哥”“林夏姐姐再来”“光会记得”。小姑娘把自己的画板送给她,背面新刻了行字:“沈哥哥和林夏姐姐,是光的爸爸妈妈。”
林夏抱着画板,在雪地里站了很久。阳光穿过云层照下来,落在光伏板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像沈亦臻在对她笑。
回到阿勒泰时,木屋旁的格桑花开了。蓝紫色的花瓣在风里摇晃,和远处的光伏板相映成趣。林夏把藏区的太阳能板一个个摆放在窗台上,和那盏台灯、那瓶酒排在一起,像个小小的光的家族。
日记本又写满了一本。最后一页记着藏区的见闻,末尾添了句:“藏区的雪真的很软,你没骗我。明年春天,我们一起去种向日葵吧。”
放下笔,林夏走到院子里。向日葵的种子已经埋下了,土是新翻的,带着湿润的气息。远处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电缆线像银线,把光送向更远的地方。
风拂过脸颊,带着格桑花的香。林夏忽然觉得,沈亦臻就在身边,弯腰看着她埋下的种子,掌心带着药膏的味道,说“等花开了,我们就喝那瓶酒”。
她笑着点头,仿佛真的听见了他的回应,在光伏板的嗡鸣里,在向日葵的新芽里,在这片永远被光守护的土地上,岁岁年年,从未远去。
(六)
这一年的夏天格外炎热,戈壁滩上的温度高得吓人,连光伏板都被晒得似乎要变形。林夏依旧每日穿梭在光伏站之间,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贴在身上难受极了。
有一次,在检查一处设备时,她发现一个关键零件出了故障。这个问题有些棘手,她尝试了好几种办法都没能解决。正当她着急得满头大汗时,脑海里忽然浮现出沈亦臻曾经讲过的一个思路。她眼睛一亮,按照那个方法动手操作,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修好了设备。
看着设备重新正常运转,林夏长舒了一口气。她坐在一旁的石头上,拿起水壶喝了一大口凉水。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她望着眼前这片广阔的光伏站,仿佛看到了沈亦臻欣慰的笑容。
藏区的小姑娘又来信了,信里夹着一朵晒干的格桑花,花瓣已经变得很脆,但依旧能看出鲜艳的颜色。小姑娘在信里说,她们在学校里成立了一个“光的守护者”小组,大家一起学习关于太阳能的知识,还约定以后要来阿勒泰看看林夏和这里的光伏站。
林夏读完信,把格桑花小心地夹在沈亦臻的日记里。她想,要是沈亦臻还在的话,一定会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说不定还会亲自给这些孩子们上课呢。
(七)
入秋的时候,一场罕见的沙尘暴袭击了阿勒泰。狂风卷着黄沙铺天盖地地袭来,天地间一片昏暗,光伏板被风沙打得“噼里啪啦”作响。林夏早早地就做好了防护措施,可这场沙尘暴实在是太猛烈了。
她躲在木屋里,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心里满是担忧。这场沙尘暴不知道会给光伏站带来多大的破坏。等沙尘暴终于停了,林夏立刻冲了出去。眼前的景象让她心里一紧,不少光伏板都被沙子磨花了,还有一些支架也被吹得有些变形。
她顾不上疲惫,马上开始检查和维修。在清理一块面板上的沙子时,她发现上面的刻字已经被磨得几乎看不清了。那是沈亦臻刻下的字,她心里一阵刺痛,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些痕迹都恢复过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夏每天都在光伏站忙碌着。她一点点地修复受损的面板,加固变形的支架。手上磨出了水泡,她也不在意。累了就坐在光伏板旁,看着远方的天空,和沈亦臻“说说话”。
“你说我做得对不对?要是你在的话,肯定能做得比我更好吧。不过你放心,我不会放弃的,我会守护好我们的光伏站。”她轻声说道,风似乎把她的话带到了远方。
(八)
冬天再次来临,这一年的雪比以往都要大。木屋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仿佛变成了一个白色的蘑菇。林夏在木屋前扫出一条小路,通往光伏站的各个角落。
有一天,她在巡检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男孩儿在光伏板附近徘徊。小男孩儿穿着破旧的棉衣,小脸被冻得通红。林夏走过去,问他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小男孩儿说,他的家离这里不远,晚上家里的灯突然不亮了,他听说这里有能发电的大板子,就想来看看能不能修好。林夏心疼地摸了摸他的头,带着他回到木屋,给他倒了杯热水,然后拿出工具准备去小男孩儿家看看。
到了小男孩儿家,林夏发现是线路出了问题。她熟练地排查故障
(九)
又到了向日葵盛开的季节,整个光伏站被金色的花海包围。林夏站在花海中,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光光在她脚边欢快地跑来跑去,时不时还会停下来闻闻花香。
这一天,藏区的小姑娘带着一群小伙伴儿们来到了阿勒泰。他们一看到林夏,就兴奋地跑过来,围着她又说又笑。小姑娘拉着林夏的手说:“林夏姐姐,我们终于来了,这里真的好漂亮啊!”
林夏带着他们参观了整个光伏站,给他们讲着每一个设备的作用,还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了一下操作机械臂。孩子们都兴奋极了,眼中充满了好奇和惊喜。
晚上,林夏在木屋前生了一堆火,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烤羊肉,唱着歌。小姑娘们跳起了藏区的舞蹈,孩子们的笑声在夜空中回荡。林夏看着这些快乐的脸庞,仿佛又看到了曾经和沈亦臻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在火光的映照下,林夏想起了沈亦臻曾经说过的话:“我们做的这些事情,不仅仅是为了发电,更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如今,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这些来自藏区的孩子,因为光伏站的存在,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那正是希望的模样。
深夜,孩子们都睡熟了,林夏坐在火堆旁,光光依偎在她脚边。她拿出沈亦臻的日记,翻到其中一页,上面写着:“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希望这里的光能够一直亮着,照亮每一个需要温暖的人。”林夏轻声说:“亦臻,你看,这里的光一直亮着,而且还吸引了这么多可爱的人,你一定很开心吧。”
第二天,林夏带着孩子们去看了光伏站周围的蔬菜地。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番茄,长势喜人。小姑娘惊讶地说:“林夏姐姐,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种出这么多蔬菜,太厉害了!”林夏笑着说:“只要用心,很多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你们那里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试试呀。”
孩子们在光伏站待了三天,这三天里,他们跟着林夏学习简单的光伏知识,帮忙给蔬菜浇水,和光光一起在花海中奔跑。离别的时候,小姑娘抱着林夏,舍不得地说:“林夏姐姐,我们以后还能来吗?”林夏摸了摸她的头说:“当然可以,这里永远欢迎你们。”
送走孩子们后,林夏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她的心里却多了一份牵挂。她开始琢磨着,能不能为藏区的孩子们做些什么。她想起孩子们说过,他们那里电力资源比较短缺,有时候晚上看书都不方便。
于是,林夏联系了那位年轻的工程师,和他商量能不能为藏区捐赠一些小型的光伏设备。工程师很支持她的想法,还说可以发动公司的同事一起参与进来。林夏非常开心,她觉得这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沈亦臻曾经说的,要让光传递到更多的地方。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夏和工程师一起忙碌着。他们挑选合适的光伏设备,联系物流,安排安装人员。过程虽然有些繁琐,但林夏却充满了动力。她仿佛看到了藏区的孩子们在光伏灯光下认真看书的样子,那画面温暖而美好。
一个月后,第一批光伏设备顺利运到了藏区。林夏和工程师亲自去了藏区,和当地的村民一起安装设备。当灯光在藏区的夜晚亮起时,孩子们欢呼雀跃,村民们也激动地向他们道谢。林夏看着这一切,眼眶湿润了。她知道,这不仅仅是灯光,更是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从藏区回来后,林夏收到了一封来自小姑娘的信。信里说:“林夏姐姐,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光,现在我们晚上也能看书学习了,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一个给别人带来光的人。”林夏把信小心翼翼地夹在沈亦臻的日记里,她觉得这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到了冬天。阿勒泰的冬天格外寒冷,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给光伏站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林夏每天都要早早地起来清理光伏板上的积雪,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光光也跟着她一起忙碌,在雪地里跑来跑去,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丝活力。
有一天,林夏正在清理积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呼救声。她顺着声音望去,发现有一个牧民被困在了雪地里。林夏来不及多想,立刻带着光光朝着牧民的方向跑去。
雪下得很大,路很难走,林夏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跋涉。光光在前面带路,时不时回头看看林夏,仿佛在催促她快点。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林夏终于找到了被困的牧民。牧民因为寒冷和体力不支,已经有些意识模糊了。
林夏赶紧把自己身上的外套脱下来披在牧民身上,然后试图把他扶起来。可是牧民太重了,林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成功。她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候光光突然朝着一个方向叫了起来。林夏抬头一看,发现远处有几个牧民正朝着这边走来。
原来光光跑去报信了,林夏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那几个牧民赶到了,大家一起把被困的牧民抬回了村子。回到村子后,牧民的家人对林夏感激不尽,非要留她在家里吃饭。林夏婉言谢绝了,她还要回去照看光伏站。
在回光伏站的路上,林夏虽然很累,但心里却暖暖的。她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值得的,就像沈亦臻曾经说的,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幸福。
冬天很快就过去了,春天如约而至。光伏站周围的向日葵和格桑花又开始发芽了,蔬菜地也重新种上了新的种子。林夏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希望。
那位年轻的工程师又来到了光伏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说他们公司决定在阿勒泰扩大光伏项目的规模,还要和当地的学校合作,开展新能源科普教育。林夏听了非常高兴,她觉得这是对她和沈亦臻事业的延续和发展。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夏和工程师一起忙碌着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他们去学校和老师们沟通,制定科普教育的方案;去考察新的光伏站选址,规划设备的安装。虽然很忙碌,但林夏却觉得很充实。
在和工程师的合作中,林夏发现自己对他的了解越来越深。他不仅专业能力很强,而且为人正直、善良,和沈亦臻一样,对新能源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有时候,林夏会在他身上看到沈亦臻的影子,但她知道,他是独一无二的。
有一天,工程师突然对林夏说:“林夏,我知道沈亦臻在你心里的位置,我也不想取代他。但我希望能够陪在你身边,和你一起把这里的光伏事业做好,完成你们曾经的梦想。”林夏看着他真诚的眼睛,心里有些动容。她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说:“让我想想。”
晚上,林夏又翻开了沈亦臻的日记,她仿佛在和沈亦臻商量这件事。她想起了沈亦臻曾经说过,希望她能幸福。也许,接受别人的陪伴,也是一种幸福吧。
过了几天,林夏对工程师说:“我愿意和你一起努力,把这里的光伏事业做得更好。”工程师开心地笑了,他说:“谢谢你,林夏,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从那以后,林夏和工程师一起并肩作战。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光伏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科普教育也在学校里开展得有声有色。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太阳能的好处,加入到了守护这片土地的行列中来。
光伏站周围的花海一年比一年茂盛,蔬菜地也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了新鲜的蔬菜。光光也长大了,成了光伏站真正的守护者,每天在光伏站周围巡逻。
林夏依旧会在每个夜晚,坐在木屋的灯下,翻看着沈亦臻的日记。但她不再仅仅是和沈亦臻分享喜怒哀乐,她还会告诉他,这里的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告诉他她现在很幸福。她知道,沈亦臻一定在天上看着她,为她感到高兴。
有时候,那个曾经经常来光伏站帮忙的小男孩儿也会回来看看。他已经长大了,成了一名优秀的光伏技术员,在另一个地方守护着光。他每次回来,都会和林夏聊起工作中的趣事和遇到的困难,林夏也会像当初教他一样,耐心地给他指导。
林夏觉得,自己就像一颗向日葵,永远朝着光的方向生长。而沈亦臻,就是她生命中最温暖的那束光,指引着她不断前行。她知道,只要心中有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勇敢面对。
在阿勒泰的这片土地上,光还在继续传递,希望也在继续蔓延。林夏和她身边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心中的光。他们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还有呢!我接着给你写哈。
她熟练地排查故障,很快就修好了线路。灯亮起来的那一刻,小男孩儿的眼睛里闪烁着惊喜和感激的光芒。他拉着林夏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林夏笑着说:“不用谢,以后要是再有问题,就来找我。”
从那以后,小男孩儿经常会来光伏站帮忙。他虽然年纪小,但是特别勤快,还跟着林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设备维护知识。林夏看着他,就好像看到了曾经那个充满热情的沈亦臻。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夏在阿勒泰的生活也渐渐有了更多的色彩。她开始在光伏站周围种更多的植物,除了向日葵和格桑花,还尝试种了一些适合这里气候的蔬菜。她想把这个地方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就像沈亦臻曾经期待的那样。
有一天,林夏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是一位牧民送的,是一只小牧羊犬。小狗毛茸茸的,眼睛黑溜溜的,特别可爱。林夏给它取名叫“光光”,希望它能像光一样陪伴着自己。光光很快就成了光伏站的开心果,每天跟着林夏跑来跑去,有时候还会趴在光伏板旁边,像个小守护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阿勒泰的这个特别的光伏站,还有林夏的故事。很多人慕名而来,有的是来学习经验,有的是来参观交流。林夏也不吝啬,她把自己所知道的都分享给大家。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利用太阳能、守护这片土地的行列中来。
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林夏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他对这里的光伏项目非常感兴趣,和林夏聊了很多关于未来能源发展的想法。林夏发现,他和沈亦臻一样,眼中闪烁着对新能源的热爱和执着。
活动结束后,这位工程师经常和林夏保持联系,他们会一起探讨光伏站的改进方案,分享彼此的经验。林夏在和他的交流中,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
然而,无论和多少人交流,无论学到多少新东西,林夏心里始终有一个位置是留给沈亦臻的。在她心里,沈亦臻是无人能替代的。她依旧会在每个夜晚,坐在木屋的灯下,翻看着沈亦臻的日记,和他分享着一天的喜怒哀乐。
(九)
又到了向日葵盛开的季节,整个光伏站被金色的花海包围。林夏站在花海中,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光光在她脚边欢快地跑来跑去,时不时还会停下来闻闻花香。
这一天,藏区的小姑娘带着一群小伙伴儿们来到了阿勒泰。他们一看到林夏,就兴奋地跑过来,围着她又说又笑。小姑娘拉着林夏的手说:“林夏姐姐,我们终于来了,这里真的好漂亮啊!”
林夏带着他们参观了整个光伏站,给他们讲着每一个设备的作用,还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了一下操作机械臂。孩子们都兴奋极了,眼中充满了好奇和惊喜。
晚上,林夏在木屋前生了一堆火,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烤羊肉,唱着歌。小姑娘们跳起了藏区的舞蹈,孩子们的笑声在夜空中回荡。林夏看着这些快乐的脸庞,仿佛又看到了曾经和沈亦臻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在火光的映照下,林夏想起了沈亦臻曾经说过的话:“我们做的这些事情,不仅仅是为了发电,更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如今林夏在阿勒泰的木屋住了下来。
木屋的窗台上摆着那盏太阳能小台灯,白天吸收阳光,夜里就亮着暖黄的光,像沈亦臻没走时那样。她常常坐在灯下翻他的日记,最新的字迹停在住院那天:“今天林夏炖了小米粥,熬得糯糯的,像高三那年我给她送的那碗。她好像瘦了,得多给她做点好吃的。”
笔尖划过纸面的力度很轻,大概那时他的手已经抖得厉害。林夏用指尖抚过那些字,纸页上还留着淡淡的药味,混着他惯用的墨水香,像他还在身边。
开春时,她开始着手安装最后一批光伏板。新型支架确实好用,远程操控的屏幕就在木屋的桌子上,她动动手指,机械臂就会精准地把面板扣在支架上。有次操作失误,一块板歪了角,她盯着屏幕突然红了眼——以前这种时候,沈亦臻总会从身后圈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发顶说“别急,我来”,他的掌心带着药膏的味道,却总能让她安心。
现在只能自己爬上去调整。安全带勒得肩膀生疼,风灌进领口,冷得她打了个寒颤。低头时看见光伏板背面,沈亦臻刻的“林”字被风沙磨得浅了,她摸出随身携带的小刀,一点点把刻痕加深,指尖被刀片划了道口子,血珠滴在面板上,像朵小小的花。
傍晚收工时,藏区的小姑娘打来视频电话。她身后的光伏站亮着灯,孩子们围着屏幕喊“林夏姐姐”,其中一个举着块太阳能板,上面歪歪扭扭刻着“沈哥哥”。
“我们给沈哥哥的板板充电呢。”小姑娘的声音脆生生的,“老师说,电充满了,他就能看见我们了。”
林夏握着手机,看见屏幕里自己的脸,眼眶红得像兔子。她想起沈亦臻教孩子们刻字时的样子,手抖得握不住刀,就用绷带把刀柄绑在手上,说“多练练就好了”。那时他的手已经肿得发亮,却非要坚持,说“要让他们记得,光里有我们”。
挂了电话,她去向日葵地里浇水。去年埋的种子发了芽,长得比人高,花盘沉甸甸地低着头。有株长得最矮的,花盘却最大,她记得是沈亦臻亲手埋的,那天他坐在轮椅上,用尽力气把种子塞进土里,说“这株给你,要长得好好的”。
现在这株花长得很好,只是再也等不到那个会蹲下来夸它的人了。
许曼寄来个包裹,里面是件新的工装外套,袖口绣着朵向日葵。“厂家说这个防风,你在阿勒泰穿正好。”许曼在信里写,“我整理他的电脑,发现个文件夹,叫‘给林夏的手册’,里面记着每个电站的维护细节,连螺丝型号都标着。”
林夏把外套披在身上,大小刚刚好,是沈亦臻的尺寸。她打开电脑,找到那个文件夹,里面的文档按日期排得整整齐齐,最后一个停在他住院前一天:“阿勒泰的防冻漆要选-40℃的,林夏怕冷,别让她冬天去巡检。”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很久,敲下一行字:“知道了,我会记得。”
窗外的月光落在光伏板上,泛着冷光。远处的电流计还在跳,数字稳稳的,像沈亦臻在说“别担心”。林夏关掉电脑,躺在木屋的床上,身边的位置依旧空着,只是她好像能闻到他身上的药膏味,混着向日葵的香,像他从未离开。
秋天到来时,阿勒泰的光伏站彻底建成了。林夏站在最高处的观测台,看着连绵的蓝色面板在阳光下铺向远方,电缆像银线,把光送进每个牧民家。她从包里拿出那块刻字的太阳能板,举过头顶,让阳光照在上面。
“沈亦臻,你看,我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