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送单位:校务办公室
报送人:李岩傅(教导主任)
日期:2025年7月23日
一、背景说明:根据本学期校园设施整体评估结果,琴房区域因使用年限较长、隔音效果不佳、空间利用率偏低等问题,被列入“旧校舍改造计划”初步名单。原定暑假期间进行封闭式改造,部分区域将调整为自习室与教师休息区。
二、现状调研:经实地走访与学生访谈,目前琴房日常使用情况如下:
每周平均使用频次:约12次/周;
主要使用者:高一至高三学生若干;
使用目的:
乐队排练(主);
音乐兴趣小组活动(辅);
偶发个人练习或即兴演奏;
特别现象:
曾出现过贝斯震动导致消防栓门共振事件(已修复);
有学生尝试在走廊录制“回声效果”,后被劝阻;
一次未备案演出引发围观,但未造成秩序混乱。
三、意见陈述:基于对学生的长期观察与沟通,本人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方式,对于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在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团队结构与协作机制。这种成长路径,不应轻易打断。
四、建议方案: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1.暂缓琴房拆除计划,保留其基本功能
可适当进行隔音升级,改善周边环境;
增设使用登记制度,规范使用时间;
鼓励学生组织小型汇报演出,增强责任感与归属感。
2.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培育项目”范畴
作为“学生艺术实践基地”试点;
鼓励其他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拓展影响力;
未来可考虑设立“原创音乐支持基金”等配套措施。
五、结语:
我们常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也许一间小小的琴房,就能成为那棵轻轻摇动的树。
我的报告完毕。
此致
敬礼!
教导主任 李岩傅
2025年7月13日
李老师做完报告后,台下有稀稀拉拉的掌声。
“所以,李老师,您这报告的意思是,琴房不能拆?”
教导主任的语气平静但坚定,“这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面那位德育处主任皱了皱眉:“李老师,大家心里都清楚,您对学生包容,也应该有个度。”
“有没有问题,我自有分寸。”
李老师没再多说,只是拿起桌上的保温杯,慢悠悠地起身,往走廊走去。窗外阳光很好,照在楼道瓷砖上,反射出淡淡的光。
其实主任看着年纪大,也就四十五岁上下。头发还没白几根,背也不很驼,走路时还带着一股随意劲儿。
他边走边想。
“我们大学那会儿的乐队,好家伙,那才叫热闹。”那时他们也挤在一个宿舍里,调音不准、音箱嗡嗡响,排练到深夜被宿管追着赶出来。
主唱嗓门大得能震碎玻璃,贝斯手总弹错拍子,鼓手是物理系的高材生,却连节拍器都不会看。
可那时候,谁在乎什么“标准”?
他们只在乎能不能把一首歌完整地弹下来,能不能在演出那天让台下的人听得见他们的声音。
想到这里,他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点笑意。
他没打算当他们的伯乐,也没想做他们的导师。只是上次路过琴房,听见里面传来争执 —— 那个话少的女生说“solo 要短点”,戴眼镜的男生说“贝斯得加 slap”。
他愿意给他们一点点空间,一点点时间。
而且——
他原来也是贝斯手的。
没关系,只要别真把消防栓当成节奏乐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