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的午后,阳光透过图书馆高处的彩绘玻璃窗洒落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许郁林坐在她常坐的角落位置,面前摊开着一本诗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她的思绪飘得很远,以至于当谢锦书出现在桌前时,她几乎吓了一跳。
"抱歉,我打扰到你了吗?"谢锦书的声音低沉而克制,像她这个人一样,总是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许郁林抬头,看见谢锦书穿着那件熟悉的深蓝色衬衫,袖口整齐地卷到肘部,露出线条分明的小臂。她的头发一丝不苟地束在脑后,只有几缕不听话的发丝垂在额前,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棕色。
"不,完全没有。"许郁林合上书本,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我只是在发呆。"
谢锦书将一个长方形的木盒放在桌上,盒子表面雕刻着精细的星座图案,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给你的。"她说,声音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许郁林惊讶地看着这个精美的盒子:"这是什么?"
"打开看看。"谢锦书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这是她思考时的小习惯。
许郁林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精致的黄铜星盘,周围环绕着精细的刻度环和星座标记。她屏住呼吸,手指轻轻触碰那光滑的表面。
"可以显示任何时间地点的星空。"谢锦书解释道,她的目光专注地观察着许郁林的反应,"我想……也许对你的创作有帮助。"
许郁林感到喉咙突然发紧。上周她只是在闲聊时随口提到,夜晚的星空常常给她带来创作灵感,但城市的光污染让她很难看到清晰的星象。她没想到谢锦书会记得,更没想到她会找来这样一件礼物。
"这太......"许郁林的声音微微颤抖,"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需要说什么。"谢锦书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它只是一个工具,基于天文算法精确计算——"
许郁林突然伸手握住了谢锦书的手腕,打断了她的话。谢锦书的手腕温暖而坚实,她能感受到皮肤下脉搏的跳动。这一次,她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即松开。
"谢谢你,锦书。"许郁林直视着她的眼睛,"这不只是一个工具。"
谢锦书罕见地显露出一丝慌乱,她的目光游移了一下,最终落在两人接触的手上。她没有抽回手,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许郁林松开手,转而研究起星盘来。她转动着各个环圈,看着星座图案随之变化。"这太神奇了,"她轻声说,"就像握着一小片宇宙在手中。"
谢锦书的表情柔和下来:"你可以设置任何日期和地点。比如......"她倾身向前,手指轻巧地调整着星盘,"你出生的时间和地点。"
许郁林看着星盘上形成的图案,那是她出生当晚的星空。"这太私人了,"她轻声说,"就像看到了我的宇宙起源。"
两人之间陷入一种舒适的沉默。阳光移到了谢锦书的侧脸上,勾勒出她清晰的下颌线。许郁林突然问道:"物理学家相信命运吗?"
谢锦书思考了一会儿,手指无意识地抚摸着星盘的边缘:"我相信因果关系。每一个事件都有其原因,每一个选择都会产生结果。"
"那么,"许郁林注视着她的眼睛,"我们的相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谢锦书愣住了,她的睫毛在阳光下投下细小的阴影。然后,令许郁林惊讶的是,她笑了——不是礼貌性的微笑,而是一个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笑容,眼角出现了细小的纹路。
"可能是宇宙熵增过程中一个美丽的涨落。"谢锦书说,声音里带着罕见的轻松。
许郁林大笑起来:"这大概是我听过最科学的浪漫说法了。"
"浪漫?"谢锦书挑起一边眉毛,"我只是陈述了一个物理事实。"
"当然,教授。"许郁林调皮地眨眨眼,"纯粹的物理事实。"
从那天起,她们的关系开始以一种自然而然的节奏发展着。谢锦书开始出现在许郁林所有的诗歌朗诵会上,总是坐在后排角落,安静得像一个影子。但许郁林每次都能在人群中找到她,因为谢锦书总是那个听得最专注的人——她的表情会随着诗句微妙变化,眉头会在某些段落皱起,嘴角会在某些时刻微微上扬。
朗诵会结束后,谢锦书会留下来帮忙收拾场地,两人常常一起走夜路回家。她们讨论诗歌的韵律,讨论宇宙的膨胀,讨论生命的意义。谢锦书会指出许郁林诗中某些科学概念的不准确之处,而许郁林则会用诗意的比喻解释那些复杂的物理理论。
与此同时,许郁林也成了谢锦书实验室的常客。第一次去时,她像个误入异世界的小孩,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却又小心翼翼。
"别碰那个。"谢锦书及时制止了许郁林伸向一台精密仪器的手,"那是超导量子干涉仪,非常敏感。"
许郁林缩回手,不好意思地笑了:"对我来说,这里就像魔法师的工坊。"
谢锦书的同事们对这个突然出现在实验室的诗人充满好奇。张研究员——一个戴着厚眼镜的年轻博士生——尤其喜欢围着许郁林问东问西。
"诗歌和物理真的有那么大差别吗?"有一次他问道,手里摆弄着一支钢笔。
许郁林思考了一下:"也许不像你想的那么不同。我们都试图描述这个世界的真相,只是用不同的语言。"
谢锦书从显微镜前抬起头,看了许郁林一眼,嘴角微微上扬。
渐渐地,许郁林在实验室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会安静地坐在角落,观察谢锦书工作的样子——她专注时微微皱起的眉心,她思考时轻咬下唇的习惯,她发现有趣数据时眼睛突然亮起来的样子。有时,谢锦书会向她解释正在进行的实验,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而许郁林则会把这些解释转化为诗意的想象,常常给谢锦书带来新的思考角度。
"你的思维方式很特别,"有一次谢锦书评价道,"像是一种直觉性的理解,跳过了中间的推导过程。"
"而你的思维,"许郁林笑着回应,"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把世界分解成可测量的部分。"
谢锦书若有所思:"也许我们互补。"
这个词悬在两人之间的空气中,带着某种未言明的重量。
许郁林的朋友们对这位严肃的物理学家同样感到惊讶。在一次聚会上,谢锦书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这群文艺青年热烈地讨论着各种话题。当话题转向某部晦涩的实验电影时,谢锦书突然开口指出了电影中关于量子物理的一个明显错误。
整个房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转向她。谢锦书显得有些局促,但许郁林鼓励地对她笑了笑。
"请继续,"许郁林说,"我们都想听。"
于是谢锦书开始解释那个科学概念,用简单易懂的比喻。当她讲完时,房间里爆发出一阵掌声。
"天啊,"许郁林的朋友小林低声对她说,"她就像现实生活中的谢耳朵,但是......更迷人。"
许郁林感到一阵莫名的骄傲,好像谢锦书的表现与她有关似的。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自然。谢锦书开始会在许郁林朗诵会后给她一个简短的拥抱;许郁林则会在实验室为熬夜的谢锦书带来热茶和点心。她们之间的对话从最初的客套礼貌,变成了可以讨论任何话题的深度交流。
谢锦书生日那天,许郁林送给她一本手工装订的诗集,里面全是写给她的诗。谢锦书翻开第一页,发现扉页上夹着一张纸条:"我想我对你有70%的好感了。"
谢锦书盯着那张纸条看了很久,然后从实验服口袋里掏出一支铅笔,在下面写道:"需要更多实验数据验证。"然后把纸条还给了许郁林。
许郁林接过纸条,看到这行字后先是惊讶,然后忍不住笑出声来。当她抬头时,发现谢锦书正看着她,眼神中带着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柔和。
那一刻,许郁林明白了:她们的关系就像谢锦书研究的量子态,既在此处又在彼处,既是朋友又不仅仅是朋友。而未来,就像那星盘上变幻的星空,充满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