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沪上灯烬
本书标签: 古代  上海往事  乱世情愫     

第二十二章:灯市重燃

沪上灯烬

三年后,沪上的硝烟终于淡了些。苏曼殊站在城隍庙的废墟前,手里捏着片从瓦砾里捡的灯影残片,上面还留着半朵烧焦的莲花——是当年林若微藏枪套上的绣样。

“大师,这边都安排好了。”小陈推着辆板车过来,上面堆着新扎的花灯,竹篾是城郊老乡编的,纸是从印刷厂抢救的余料,最显眼的是盏巨大的莲花灯,灯座用的是老周修补的灯模,“光明”二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今天是光复后的第一个上元节,按老规矩该办灯市。苏曼殊望着街上渐渐多起来的人,有的胳膊上还缠着绷带,有的手里捧着亲人的牌位,却都朝着城隍庙的方向走——那里曾是日军焚烧花灯的地方,如今要重新亮起灯来。

林若微从巷口走来时,穿着件蓝布衫,袖口还沾着浆糊。她去乡下组织妇女做灯彩了,走了半个月,晒黑了些,眼角的细纹里却盛着笑。“你看这盏‘精卫填海’,”她指着板车上的灯,“是阿福的妹妹扎的,小姑娘手巧,比阿福当年强多了。”

阿福牺牲在去年的反攻战里,临终前还攥着半截灯芯草,说要“把灯插遍闸北的每条街”。他妹妹今年才十三,跟着林若微学扎灯,指尖总缠着棉线,像极了当年的阿春。

灯市开张时,老周提着药箱来了,药箱上挂着盏小灯笼,是用当年苏曼殊藏情报的油纸做的。“刚给城西的伤兵换完药,”他往灯市的柱子上贴药膏,“这些柱子被日军的刺刀划得厉害,涂点药膏,就当给它们治伤了。”

暮色降临时,第一盏灯亮起,是那盏巨大的莲花灯。苏曼殊和林若微一起点燃灯芯,火苗顺着灯模的纹路爬上去,将“光明”二字映在城隍庙的断墙上,像道终于愈合的伤疤。紧接着,一盏盏灯次第亮起:“岳母刺字”灯前围满了孩子,听老人讲当年的故事;“八仙过海”灯飘在临时搭的竹筏上,在修复的河道里缓缓游弋;最热闹的是“百子灯”,上面贴着无数张小纸条,写着“平安”“团圆”“永不相忘”,都是百姓的心愿。

林若微忽然拉着苏曼殊往巷口走,那里摆着面新做的铜镜,是用当年印刷厂的铅字融了重铸的。镜前挂着两盏灯,一盏是他刻的半朵莲,一盏是她补的另一半,合在一起,正好是圆满的形状。

“你看,”林若微指着镜中的人影,月光穿过灯影,将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当年碎了的镜,这不就圆了?”

苏曼殊望着镜中的光,忽然想起那些在暗夜里漂流的纸船,那些钟楼的灯影,那些用生命护住的灯芯草。原来所谓圆满,从不是毫无裂痕,而是碎过、烧过、痛过之后,仍有人肯一片一片捡起来,重新拼出光的模样。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他们举着小灯笼在灯市上奔跑,灯笼的光晕在地上拖出长长的尾巴,像无数条通往明天的路。苏曼殊握紧林若微的手,她的指尖还留着扎灯时被竹篾划破的小疤,却比任何珠宝都温暖。

夜风拂过灯市,所有的灯都轻轻摇晃,光在瓦砾与新土之间流淌,像在抚摸这座城市的每一道伤痕。苏曼殊知道,沪上的灯烬从未真正熄灭,它们只是藏在瓦砾下、记忆里、人心深处,等一个可以重新燃烧的时刻。

如今,它们终于亮了起来,亮得坦荡,亮得热烈,亮得让每个走过灯市的人都相信:只要心里的灯不灭,再深的黑夜,也会有被照亮的那天。而那些为了这一天牺牲的人,都化作了灯影里的光,永远守着这片他们用生命换回的沪上烟火。

上一章 第二十一章:灯渡 沪上灯烬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灯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