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沪上灯烬
本书标签: 古代  上海往事  乱世情愫     

第二十三章:灯痕

沪上灯烬

灯市散后,苏曼殊和林若微沿着修复的河道散步。水面上还漂着些未燃尽的灯影,像散落在人间的星子,映得两人的影子在石板路上轻轻摇晃。

“还记得这盏灯吗?”林若微从布袋里掏出个小小的琉璃灯,灯座上的裂痕用金箔补着,正是当年被她摔碎的那盏。“我找了全城最好的金匠,他说这叫‘金缮’,碎过的地方会比原来更结实。”

苏曼殊接过灯,指尖触到金箔的纹路,像摸到岁月的疤痕。那年他们在画室争执,她气极了摔了灯,他蹲在地上捡碎片时,划破了手指,血滴在琉璃上,像朵没来得及绽放的花。如今想来,那时的裂痕,或许早就在等此刻的金箔来补。

走到闸北的废墟前,月光照亮了新栽的树苗,树干上都挂着小小的灯笼。是阿福的妹妹领着孩子们挂的,每个灯笼上都写着牺牲者的名字:老陈、阿春、摇橹的老汉、牢房里的姐妹……名字被风吹得轻轻晃,像在回应这满街的灯火。

“你看那棵树。”林若微指着最粗的那棵,树干上刻着朵莲花,旁边歪歪扭扭写着“阿福”。树下埋着那截从监狱带出来的灯芯草,春天时竟抽出了新芽,顺着树干爬上去,像条绿色的灯芯。

远处传来打更声,是老周在巡逻。他如今成了灯市的守夜人,梆子上缠着红绸,敲起来的声音比以前响亮,说是“要把日本人吓破的胆,给这城补回来”。更声传到巷尾,惊飞了屋檐下的鸽子,鸽哨声混着灯影里的笑声,像支新编的歌谣。

回到临时住处时,桌上摆着盏新扎的灯,是小陈送来的。灯面上画着两个人,一个举着灯,一个扶着灯架,背景是重建的城隍庙,旁边题着行字:“灯烬复明时,与君再执手”。

林若微点亮灯,光晕落在苏曼殊的僧袍上,映出他早已不再穿袈裟的领口——他在光复后还了俗,却总留着件洗得发白的僧袍,说“这是阿福他们认得的样子”。

“明天去看看印刷厂吧。”林若微替他整理衣襟,“工人们说要把铅字重新排起来,印一本《沪上灯史》,把这些年的故事都写进去。”她顿了顿,声音轻下来,“我想把阿春的布灯、老陈的花名册、还有阿福的灯芯草,都放进书里当插图。”

苏曼殊望着灯影里她的侧脸,忽然明白,所谓圆满,不是没有遗憾,而是把遗憾酿成酒,在往后的日子里慢慢品;所谓重圆,不是抹去裂痕,而是让裂痕里长出新的故事,像那盏金缮的琉璃灯,碎过的地方反而更亮。

窗外的灯还在亮着,有的飘在水面,有的挂在枝头,有的握在孩子手里。它们照亮了修补的墙、重生的草、归来的人,也照亮了那些永远留在黑暗里的名字——他们成了这沪上的灯魂,在每一缕光里,静静看着人间的烟火。

夜深时,灯芯渐渐短了,光晕却愈发柔和。苏曼殊吹灭灯,握住林若微的手,她的指尖还留着扎灯时的薄茧,像串磨不灭的灯痕。

“等灯市收了,”他轻声说,“我们去趟钟楼吧,把那盏没放完的莲花灯,替老陈放了。”

林若微点头时,窗外的月光正好照进来,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像层薄薄的金箔,将所有的裂痕,都镀成了光的形状。沪上的夜还长,但只要身边的灯亮着,只要握着的手暖着,再长的路,也能一步步走到天明。

上一章 第二十二章:灯市重燃 沪上灯烬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灯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