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沪上灯烬
本书标签: 古代  上海往事  乱世情愫     

第二十六章:灯年

沪上灯烬

除夕前的沪上,飘起了细碎的雪。林若微的灯铺里挤满了人,都是来买“守岁灯”的——这是新添的习俗,说是守着灯过年,能把旧年的苦都照散。柜台后,那孩子正帮着打包灯盏,袖口磨出了毛边,动作却麻利得很,额头上渗着细汗,像揣了团小暖炉。

“给我来盏‘全家福’。”老周裹着厚棉袄走进来,药箱上的红灯笼晃了晃,“孤儿院的孩子们要守岁,说少了灯不像年。”他接过灯时,指腹擦过灯面上的图案——三个牵手的小人,背景是重建的城隍庙,是那孩子照着老照片画的。

苏曼殊在里间扎灯,案上摆着堆新削的竹篾,是从城郊竹林砍的,带着清冽的竹香。他在做盏“五谷丰登”灯,灯架上缠着谷穗,是乡下老乡送的,说“今年收成好,该让灯也沾沾福气”。林若微走进来,给他披了件厚衣裳:“当年在印刷厂躲雪,你也是这样蹲在地上扎灯,冻得手都红了。”

苏曼殊抬头时,看见她鬓角新添的白发,像落了点雪。“那时候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安安稳稳扎盏年灯。”他把灯芯插进灯座,“现在才知道,安稳不是等来的,是守出来的。”

除夕夜,灯市破例开到了子时。满城的灯都亮着,有挂在屋檐下的宫灯,有提在手里的走马灯,还有漂在河里的莲花灯。城隍庙前的空地上,堆起了篝火,孩子们围着篝火唱新编的童谣,歌词里有老陈的钟楼,阿春的布灯,阿福的灯芯草,唱到动情处,连老人都跟着拍手。

那孩子忽然举着盏灯跑过来,灯面上画着张笑脸,是用无数个小灯影拼的。“我问过好多人,”他指着笑脸的眼睛,“这只是阿春姐姐的布灯,这只是摇橹爷爷的船灯,合在一起,就是他们看着我们笑呢。”

苏曼殊蹲下来,摸摸他的头。孩子的手冻得通红,却紧紧攥着灯杆,像握着什么稀世珍宝。“等你再长大些,”他轻声说,“就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小的孩子听,好不好?”孩子重重点头,睫毛上的雪珠掉进灯影里,瞬间化了。

子时敲钟时,林若微和苏曼殊并肩站在钟楼底下。铜钟的声音穿过雪幕,震得空气都发颤。满城的灯影在雪地里晃,像无数跳跃的火苗,把夜色暖得融融的。“你看那片灯海,”林若微指着远处,“多像当年你放的孔明灯,只是这次,没人再开枪打它们了。”

苏曼殊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那两块拼合的莲花玉佩。经过多年摩挲,裂痕早已被体温熨平,金箔在灯影里闪着柔和的光。“当年总觉得,破镜难圆。”他把玉佩放进林若微掌心,“现在才懂,圆不圆,不在镜子,在捧着镜子的手。”

雪停时,天边泛出了鱼肚白。第一缕晨光落在灯影上,把满城的灯火染成了金色。林若微忽然指着东方:“你看!”那里的云层裂开道缝,透出的光像盏巨大的灯,正缓缓升起。

收灯时,人们开始往灯里塞新的心愿:“愿明年麦满仓”“盼儿女早还乡”“祈沪上永安康”。那孩子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张红纸上,折成灯芯的形状,塞进了盏未点燃的灯里。苏曼殊看见纸上写着:“我要做个守灯人,像他们一样。”

走在回家的路上,林若微提着盏只剩灯架的莲花灯,灯杆上缠着的红绸,是当年从林府带出来的,如今已洗得发白。“等开春,”她忽然说,“把灯铺交给那孩子吧,我们去乡下种灯芯草。”

苏曼殊望着她映在雪地里的影子,和自己的叠在一起,像两盏依偎的灯。“好啊,”他说,“再盖间小木屋,窗台上永远亮着盏灯,等着孩子们来学扎灯。”

远处的巷口,那孩子正踮着脚,把最后一盏灯挂在老槐树上。灯影落在他脸上,像给年轻的眉眼镀了层光。苏曼殊知道,这沪上的灯,早已不是某个人的牵挂,而是一代人传给一代人的念想——像灯芯草的种子,落进土里,就生根,遇见风,就发芽,总有一天,会漫山遍野,亮成永不落幕的春天。

而他们,只需守着心里的那点光,看着后来者提着灯,走向更长的岁月,更暖的天亮。

上一章 第二十五章:灯种 沪上灯烬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危机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