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江南雪,长安城
本书标签: 古代  be结局放心食用  古代言情   

第十四章终将逝去的故人不能回来

江南雪,长安城

雁门关的雪下了整整三个月,开春时化得猝不及防。檐角的冰棱滴滴答答往下淌,在地上洇出一个个小水洼。我蹲在破屋旁的老槐树下翻土,去年埋断箭的地方,冒出丛新绿——不是槐树苗,细茎圆叶,沾着沙泥,倒像是株野荷。

“姑娘,江南来的信!”邮差在门口喊,手里扬着个牛皮纸包。

我接过拆开,青禾的字迹挤在信纸上,还裹着片干枯的荷叶:“这是晚香楼荷塘里的藕种,去年冻坏了,只剩这点根须。花农说埋在土里或许能活,我给您寄来试试。”

“江南的藕,在这儿能活?”我捏着干荷叶,脆得一碰就碎,随口对邮差道。

邮差笑了,露出两排黄牙:“沈姑娘说笑了,雁门关的风沙能把石头磨圆,荷哪禁得住?您呀,还是回江南享清福好。”

我没接话,找了个瓦盆,把根须埋进去,灌上屋檐接的雪水,端到窗台上。青禾信里写,荷要晒,要暖,要活水。此后每日清晨,我都搬着瓦盆到门口,让它对着太阳晒。雁门关的春阳懒洋洋的,照在身上没多少暖意,我却总守着,直到日头偏西。

入夏那天,赵副将的亲兵来了,牵着匹枣红马,马背上驮着个锦盒。

“沈姑娘,将军让我送来的。”亲兵是个后生,脸膛被晒得黝黑,把锦盒捧得端正,“将军说,北狄那边送了些新茶,您或许用得上。”

我掀开锦盒,里面是支金步摇,流苏上的珍珠晃得人眼晕,哪有什么茶。

“这是……”

“是皇上的意思。”亲兵挠了挠头,声音低了些,“皇上说,您为沈家昭雪有功,想给您指门亲事。若您不愿回江南,留在此地,这步摇也算份体面。”

我把锦盒盖好,推回去:“劳烦转告赵将军,心意我领了。这步摇,还请带回。”

亲兵急了,往前凑了半步:“沈姑娘!您这是何苦?萧将军生前总念叨,说您该回江南过安稳日子,不该在这风沙里耗着……”

“他不在了。”我打断他,指了指窗台上的瓦盆,野荷竟抽出了茎,顶着个小小的花苞,“但他说过的话,我得照着做。”

亲兵张了张嘴,没再说什么,只是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塞给我:“这是将军私下让我交您的。他说,您看了就明白。”

布包里是半枚狼牙符,银质的,背面刻着个极小的“辞”字,被磨得快要看不清。和我在萧彻衣襟里摸到的那枚,正好能拼成完整的圆。

“这是……”

“是北狄小王子送萧将军的。”亲兵的声音发哑,“当年萧将军在北狄当质子,救过小王子的命。他留着这符,不是念旧情,是怕北狄撕毁盟约,留条后路。沈尚书的密信,他早就看过,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他说,等沈家的冤屈洗清了,就带您去北狄看草原。”亲兵别过脸,望着远处的关口,“他说那里的夏天,有比荷花更野的花。”

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吹得瓦盆里的荷叶晃了晃。小小的花苞垂着头,像在害羞,又像在哭。我把狼牙符攥在手里,指尖的温度烫得像火烧。

亲兵走后,我找出萧彻那件玄色披风。被暗河水泡过的地方发硬,我用温水泡了整夜,拆了线,把内里的棉絮掏出来,垫在瓦盆底下。青禾说荷要暖,这披风上的余温,或许能帮它撑过冬天。

秋分时,花苞开了。不是江南的粉白,是淡淡的黄,花瓣瘦得像片柳叶,却倔强地张着,在风沙里摇摇晃晃,硬是开了三天。

我摘了片花瓣,夹在给青禾的回信里,只写了一句:“雁门关有荷,虽小,亦香。”

入冬前,青禾的包裹到了。拆开是件棉袄,里子絮着新棉,袖口绣着朵小小的荷花。她随信寄来张画,是个胖娃娃,眉眼弯弯的,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儿念荷”。

“姑娘,回来吧。”信里说,“晚香楼的荷塘又满了,我给您留着临窗的位置,能看见最艳的那朵。”

我把棉袄穿在身上,暖得有些晃神。窗台上的野荷枯了,只剩根空茎,在寒风里歪歪扭扭地立着。

雪又开始下了,比去年的更大,把破屋的门都堵了半扇。我坐在炕头,翻着父亲平反后发还的旧书,书页里掉出片东西——是那年上元夜,萧彻射穿的花灯碎片,红得像燃尽的灰烬。

我捏着碎片,放在嘴边舔了舔,没什么味,就是有点涩。

“萧彻,”我对着空屋轻声说,“你的荷,开了。”

窗外的风敲着窗棂,呜呜的,像谁在应。

夜深时,我起身开门,雪地里空荡荡的,只有我的脚印,歪歪扭扭地伸向远处,很快又被新雪盖住,没留下一点痕迹。

我关上门,把油灯拨亮些。瓦盆里的荷根还在,明年开春,或许还能冒出新绿。

就这样吧。守着这破屋,守着株半死的荷,守着个永远不会来的人。

挺好的。

上一章 第十三章 江南雪,长安城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五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