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朱墙恨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代言情  宫斗   

第九十八章:终章

朱墙恨

凤仪宫的银杏叶落了满地,像铺了层碎金。沈知微坐在窗前的软榻上,手里摩挲着一枚旧玉,玉上的纹路已被磨得光滑。她今年四十九岁,鬓角添了几缕银丝,眼角的细纹在笑时会格外明显,但那双眼睛依旧清亮,像浸在秋水裡的黑曜石。身上穿的绛紫色常服,领口绣着暗纹的凤凰,随着她的动作,若隐若现。

  “北疆的战报来了。”萧彻走进来,身上带着些微的寒气。他的头发已大半花白,却依旧身姿挺拔,只是眉宇间的锐利被岁月磨成了温润。他脱下沾着霜气的披风,随手递给宫人,走到榻边坐下,自然地握住沈知微的手,“景珩打赢了,斩了敌首,北疆能安稳十年了。”

  沈知微抬头看他,眼底漾起笑意:“我就知道他行。那孩子自小就犟,认定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她想起景珩十岁时,为了学骑射,摔破了膝盖也不肯哭,还是萧彻亲自给上药,一边骂他“犟种”,一边偷偷抹眼角。

  萧彻低笑,指腹摩挲着她手背上的薄茧——那是常年批阅奏折、为孩子们缝制衣物留下的痕迹:“随你。当年你为了护景璃,敢在朝堂上跟御史大夫争辩,比他还犟。”

  窗外的银杏叶被风吹得沙沙响,殿内燃着安神的檀香。两人都没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像两株依偎了半生的老树。这些年,他们一起熬过了江南水灾,一起平定了西南叛乱,一起推行新政,让百姓渐渐过上了安稳日子。御书房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有时是他批阅奏折,她在一旁研墨;有时是她看各地呈上来的民生简报,他在一旁为她披上外衣。

  “下月的秋猎,让景璃也去吧。”沈知微忽然说,“她身子好了许多,总在宫里待着,该闷坏了。”

  二公主萧景璃今年二十五岁,虽因幼时中毒落下病根,不能像寻常女子那般奔波,却也嫁了个温润的世家子,生了对龙凤胎。此刻她正在偏殿教小孙子认字,穿件月白色的褙子,乌发绾成温婉的发髻,眉眼间像极了沈知微年轻时的模样,只是性子更柔和些。

  “好。”萧彻应着,目光望向殿外,“景宁也该回来了。她在江南考察漕运,走了快半年了。”

  三公主萧景宁继承了沈知微的果决,不喜深宫的束缚,反倒爱跟着朝臣跑遍天下,查水利、访民情,一身骑射功夫连景珩都自愧不如。前几日送来的家书里,还附了张她在运河边的画像,穿着青色劲装,腰间挎着剑,笑得眉眼飞扬,全然没有公主的娇气。

  正说着,殿外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景珩的长子萧承宇,今年刚满八岁,穿着件宝蓝色的锦袍,正追着景璃的小女儿跑,两人踩着满地的银杏叶,像两只快活的小雀儿。

  “祖父!祖母!”萧承宇看到他们,立刻停下脚步,规规矩矩地行礼,小脸上沾着银杏叶的碎屑,“父亲的战报到了?先生说,父亲是大英雄!”

  沈知微笑着招手,让他到跟前,替他拂去脸上的碎屑:“是啊,你父亲是大英雄。承宇以后也要做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好不好?”

  萧承宇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嗯!我要像祖父一样,治理天下;像父亲一样,镇守边疆!”

  萧彻闻言,朗声大笑,将孩子抱起来,举过头顶:“好!有志气!不愧是朕的曾孙!”

  夕阳透过窗棂,将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沈知微看着眼前的祖孙俩,又望向窗外——景璃正牵着女儿的手,教她辨认银杏叶;远处的宫道上,似乎有快马奔来,扬起的尘土里,仿佛能看到景宁归来的身影。

  岁月真是奇妙,它带走了青春的容颜,却留下了沉甸甸的安稳。她和萧彻的故事,就像这凤仪宫的银杏,从抽枝发芽到枝繁叶茂,如今终于到了叶落归根的时节。但新的枝芽,早已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生长。

  “起风了。”沈知微轻声说,将身上的披风紧了紧。

  萧彻放下萧承宇,重新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布料传过来,安稳而踏实:“嗯,该进殿了。”

  两人相携着往里走,身后跟着蹦蹦跳跳的孩子,远处传来宫人的问安声,银杏叶还在簌簌地落,像一首温柔的挽歌,又像一曲崭新的序曲。

  深宫的红墙依旧巍峨,琉璃瓦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属于沈知微和萧彻的时代,正缓缓落幕,但属于萧景珩、萧景璃、萧景宁,属于萧承宇和他的弟弟妹妹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天下,这宫墙,终将见证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传承,就像这年年秋至的银杏,落了又生,生生不息。

上一章 第九十七章:岁月温软 朱墙恨最新章节 下一章 番外1京郊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