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职场里的心动
本书标签: 现代 

第24章:晨光里的约定

职场里的心动

西安的早市比苏瑶想象中更有生命力。凌晨五点,古城墙下已经挤满了人,卖胡辣汤的推车冒着热气,蒸包子的笼屉叠得比人高,晨练的老人打太极的身影在晨光里舒展,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王阿姨的摊子在那边。”沈逸指着街角,那里围着不少人,一个系着蓝布围裙的阿姨正麻利地盛汤,粗瓷碗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

苏瑶举着相机跟过去,镜头里的王阿姨头发已经花白,却精神矍铄。她给每位客人盛汤时,都会多舀一勺牛肉:“天冷,多吃点暖身子。”

“阿姨,给我来碗两掺。”沈逸熟稔地打招呼。

“哟,沈小子来了。”王阿姨笑着应道,目光落在苏瑶身上,“这位是?”

“我同事,苏瑶,这次来拍咱们早市的故事。”沈逸介绍道。

“好姑娘,快尝尝阿姨的胡辣汤。”王阿姨给苏瑶盛了碗热汤,特意少放了辣椒,“刚熬好的,暖和。”

苏瑶接过碗,热汤的温度透过粗瓷传到掌心。胡辣汤里混合着牛肉、木耳、黄花菜,撒上一勺油泼辣子,香气瞬间唤醒了味蕾。她喝了一口,酸辣鲜香在舌尖炸开,浑身的寒气都被驱散了。

“阿姨,您每天都这么早出摊吗?”苏瑶边喝边问。

“三十多年了,习惯了。”王阿姨擦了擦额头的汗,“最早来的是扫街的张师傅,四点就到了,我给他留着第一碗热汤;然后是送孙子上学的李奶奶,她牙口不好,我总给她多煮会儿……”

这些琐碎的记挂,被她轻描淡写地说出来,却像胡辣汤的暖意,一点点渗进心里。苏瑶举着相机,拍下王阿姨给环卫工递汤的瞬间,拍下老人接过包子时满足的笑脸,拍下晨光里蒸腾的热气——这些都是属于早市的温度,是日复一日的坚持里,沉淀下来的生活韧性。

转到城墙保安室时,老张师傅正在擦他的搪瓷缸。缸子上印着“劳动最光荣”,边缘已经磕碰得掉了漆,却被擦得锃亮。

“张师傅守这城墙三十年,谁几点来晨练,谁爱坐在哪块石头上,他都门儿清。”沈逸跟苏瑶介绍,“去年有个老人在城墙根下晕倒,多亏他记得老人儿子的电话,才及时送了医。”

老张师傅不好意思地摆摆手:“都是应该做的。你看这城墙,跟人一样,得用心疼。”他指着墙上的照片,全是他拍的晨练老人,“这个练太极的老李,以前是教授,退休后天天来;那个跳广场舞的王姐,老伴走了三年,是大伙儿陪着她慢慢走出来的……”

苏瑶看着照片里一张张笑脸,突然明白老张师傅守护的不只是城墙,更是这群人的时光。她让张师傅站在城墙下,给他拍了张照,晨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镀了层金边。

“等照片洗出来,给您送过来。”苏瑶说。

“好,好。”老张师傅笑得合不拢嘴,“我要贴在保安室,跟我的老伙计们作伴。”

拍摄间隙,沈逸递给苏瑶一个刚买的柿子饼。外皮焦脆,内里的柿子馅甜得流心,带着阳光的味道。

“下午去拍老孙家的泡馍制作吧。”他说,“老爷子要亲自演示怎么熬汤,说这手艺得让更多人知道。”

“好啊。”苏瑶点头,“我还想拍组对比照,老爷子年轻时修灶台的照片,和现在教儿子熬汤的样子放在一起,肯定很有意义。”

“我已经让人找出来了。”沈逸从包里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面的年轻人穿着的确良衬衫,正蹲在灶台前,眼神专注,“这是他三十岁时拍的,跟你现在差不多大。”

苏瑶看着照片里的年轻身影,再想想店里那个沉稳的老人,突然觉得“传承”这两个字,从来都不是空洞的概念。它藏在熬汤的火候里,在修鞋的手艺里,在早市的热汤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里。

傍晚收工时,他们坐在城墙根下的石凳上,看着夕阳把城墙染成绯红色。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卖风筝的小贩收摊回家,一天的喧嚣渐渐沉淀下来。

“明天去拍皮影戏吧。”苏瑶说,“听说有位老艺人,为了让孙子学皮影,特意改编了现代故事,连年轻人都爱来看。”

“我联系好了。”沈逸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皮影,是只兔子,做工精致,“老艺人送的,说祝你像这兔子一样,永远有活力。”

苏瑶接过皮影,对着夕阳举起,兔子的影子投在城墙上,随着她的手舞动,像在跳跃。

“对了,周年庆的吉他,你练得怎么样了?”她突然想起昨晚的约定。

沈逸的耳尖微红:“找出来擦了擦,弦还能用。”他看着她眼里的期待,“等回上海,练好了弹给你听。”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落在他脸上,柔和得像幅画。苏瑶点了点头,心里像被柿子饼的甜意填满了。

她知道,有些约定不需要急着兑现。就像王阿姨的早市,老张师傅的城墙,老孙家的泡馍,最好的故事从来都在时光里慢慢生长。而她和他的故事,也会像这古城墙一样,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沉淀出最动人的温度。

远处的灯笼亮了起来,沿着城墙连成一串温暖的光。苏瑶收起皮影,和沈逸并肩往回走,影子被拉得很长,偶尔交叠在一起,像一个无声的拥抱。

上一章 第23章:古城墙下的约定 职场里的心动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25章:皮影里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