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西安那天,苏瑶特意起了个大早。老杨师傅的戏馆还没开门,她把洗好的照片贴在门口——有老人操纵皮影的专注,有年轻人敲锣鼓的活力,还有那张她学皮影时的憨态。照片旁边,她放了张明信片,上面写着:“皮影会老,但故事永远年轻。”
沈逸开车来接她时,手里提着个保温桶。“王阿姨五点就起来熬的胡辣汤,让我给你带上,说路上喝暖和。”他把保温桶递给她,眼里带着笑意,“她还问,下次什么时候带你来吃她做的油泼面。”
苏瑶接过保温桶,指尖触到温热的桶壁,心里像被暖流浸过。这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善意,让她突然明白,“城市温度”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真诚。
去高铁站的路上,车窗外的西安渐渐远去。古城墙的轮廓在晨光里模糊,回坊的喧嚣被抛在身后,只有保温桶里的香气还在提醒她,这座城市留下的不止是素材,还有沉甸甸的温暖。
“西安的素材够做两期特别篇了。”苏瑶翻着相机里的照片,“老杨师傅的皮影戏可以做个‘非遗温度’专题,王阿姨的早市适合‘市井温度’,张师傅守城墙的故事……”
“可以叫‘时光温度’。”沈逸接过话,“三十年守着一段城墙,本身就是对时光的温柔以待。”
苏瑶点头,心里漾起熟悉的默契。和他一起工作时,总有种说不出的顺畅,仿佛她没说完的话,他都能精准接住。
高铁上,苏瑶泡了碗胡辣汤,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她分给沈逸一半,看着他认真品尝的样子,突然想起老杨师傅说的“双宿双飞”,脸颊忍不住发烫。
“创域周年庆的节目单出来了。”沈逸拿出手机给她看,“李姐报了古琴独奏,张远要表演脱口秀,据说准备吐槽我们出差抢厕所的糗事。”
苏瑶笑着摇头:“他怎么什么都敢说。”她顿了顿,看向沈逸,“那你的吉他弹唱呢?排在第几个?”
“压轴。”沈逸眼里带着狡黠,“准备唱首老歌,给大家个惊喜。”
“是什么歌?”苏瑶好奇追问。
“保密。”他故意卖关子,“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高铁穿过隧道时,车厢短暂陷入黑暗。苏瑶感觉到沈逸的手轻轻覆在她的手背上,温热的触感透过布料传来,让她心跳骤然加速。她没有躲开,只是悄悄蜷了蜷手指,和他的掌心贴得更近。
黑暗里,谁都没有说话,却有种无声的情愫在蔓延。就像这一路走过的城市,那些未曾言说的心意,都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变得越来越清晰。
回到上海时,已是傍晚。沈逸坚持要送苏瑶到楼下,还帮她把行李箱搬上楼。打开门的瞬间,苏瑶闻到一股熟悉的香味——是妈妈托人从老家寄来的腊肉,用麻绳捆着,挂在阳台通风,油亮的色泽透着家乡的味道。
“阿姨寄的?”沈逸笑着问,“看着就好吃。”
“嗯,她说我总吃外卖不健康。”苏瑶给她倒了杯水,“要不要尝尝我做的腊肉炒饭?就当……谢谢你这一路照顾。”
沈逸眼里的笑意深了:“好啊,正好没吃饭。”
厨房里很快响起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苏瑶切腊肉时,沈逸在旁边帮忙剥蒜,动作略显笨拙,却格外认真。油热后,腊肉的香气瞬间迸发,混着米饭的焦香,把小小的厨房填得满满当当。
炒饭盛出来时,金黄的米饭裹着油亮的腊肉,撒上葱花,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两人坐在小小的餐桌旁,窗外的霓虹灯映在碗里,像撒了把碎钻。
“比外面餐馆的好吃。”沈逸咽下一口,眼里带着真诚的赞许。
“那当然,我妈妈教的秘方。”苏瑶有些得意,“下次做给你尝尝她的拿手菜,梅菜扣肉。”
“好啊。”沈逸看着她,“等忙完周年庆,我们可以……回你老家看看?”
苏瑶的心跳漏了一拍,嘴里的炒饭差点咽不下去。她低下头,假装整理碗筷,声音却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好啊。”
送沈逸下楼时,小区的桂花又开了,香气比上次更浓。走到楼下的银杏树下,沈逸突然停下脚步。
“周年庆那天,”他看着她的眼睛,语气认真,“我有话想对你说。”
苏瑶的心跳得像要冲出胸腔,她用力点头:“我听着。”
月光透过银杏叶的缝隙落在他脸上,眼神温柔得像西安城墙下的夜色。苏瑶知道,无论他要说什么,她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回到家,苏瑶把西安带回来的东西一一摆好:老杨师傅送的蝴蝶皮影放在书架上,王阿姨给的辣椒罐摆在厨房,沈逸拍的照片贴在书桌的软木板上。最后,她拿出那枚银杏叶胸针,别在常穿的外套上。
窗外的霓虹闪烁,像西安城墙下的灯笼,温柔地照亮了房间的角落。苏瑶看着这些带着温度的物件,突然觉得,这一路的奔波都值得。那些在不同城市遇见的人,经历的事,还有身边那个始终陪伴的人,都变成了她生命里最珍贵的礼物。
她拿起手机,给沈逸发了条消息:“周年庆那天,我也有话想对你说。”
很快收到回复,只有一个字:“好。”
苏瑶把手机放在胸口,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属于她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心意,终将在某个温暖的时刻,破土而出,绽放成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