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军的马蹄踏碎叛军左翼大营时,沈砚才发现自己踏入了陷阱。
崔乾祐的“溃兵”不过是诱饵,那些看似散乱的营帐后,藏着三重铁甲阵。第一排叛军举着丈余长的陌刀,刀刃在晨光中泛着青芒;第二排是弓手,箭矢如密雨般从阵后射出;最后一排的骑兵正悄然绕向侧翼,显然是想将河西军围歼在旷野中。
“变阵!”沈砚猛地勒转马头,长枪横扫,磕飞三支射向面门的箭矢,“前队变后队,沿渭水南岸突围!”
他知道此刻不能硬拼。河西军虽勇,却只有五千人,若被铁甲阵缠住,不出半日便会全军覆没。
渭水岸边的芦苇长得比人还高,沈砚率部冲入芦苇荡,马蹄踏碎水面的薄冰,溅起的水花在甲胄上凝结成霜。叛军的骑兵在身后紧追不舍,陌刀兵的喊杀声隔着芦苇传来,像催命的鼓点。
“将军,您看!”一名亲兵突然指向西北方。
沈砚抬头,只见远处的天空中飘着一串红色信号烟——那是河西军的紧急联络信号。他心中一紧,阿古拉绝不会无故发信号,难道是吐蕃趁他东进,真的突袭了河西?
分心的刹那,一支冷箭擦着他的脖颈飞过,带起一串血珠。沈砚猛地回神,长枪反手一挑,将身后追来的叛军骑兵挑落马下。
“别回头!加速突围!”他嘶吼着,声音因失血有些发哑。
激战至正午,河西军终于冲出芦苇荡,却只剩下不到三千人。渭水在身后蜿蜒东去,叛军的追兵被远远甩在身后,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半分喜悦——突围的代价是惨重的,不少跟随沈砚多年的老兵永远倒在了芦苇荡里。
“将军,伤口……”亲兵想为他包扎脖颈的伤口,却被沈砚挥手拦住。
“先找水源,让弟兄们喝口水。”他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那里是回河西的方向,“传我令,剩下的人分作三队,轮流殿后,我们回家。”
“回家”两个字刚出口,沈砚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出的血沫溅在胸前的甲胄上,像极了凉州城春天盛开的红刺玫——那是阿史那夜最爱的花。
他想起离开河西时,阿古拉曾塞给他一包红刺玫的种子,说:“等将军打了胜仗回来,咱们就在城楼种满这花,让夜姑娘也能看见。”
如今种子还在怀中,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凉州。
傍晚时分,他们在一处废弃的驿站歇脚。沈砚靠在断墙上,听着亲兵们清点伤亡,每报一个名字,他的心就沉下一分。突然,一名负责警戒的士兵跌跌撞撞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块染血的令牌。
“将军!是……是郭子仪元帅派来的人!”
令牌上刻着“朔方军印”四个大字,来人是郭子仪的亲卫,胸口插着一支箭,显然是拼了命才冲过来的。
“沈将军,”亲卫咳出一口血,声音微弱,“郭元帅让我告诉您,长安……长安失守了!”
沈砚猛地站起身,腰间的佩剑“哐当”落地。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潼关呢?哥舒翰元帅呢?”
“哥舒翰将军出关决战,中了崔乾祐的埋伏,兵败被俘。”亲卫的声音带着哭腔,“叛军攻破潼关后,玄宗皇帝带着杨贵妃和皇子们逃往蜀地,长安……长安已经落入安禄山手中了!”
夕阳的余晖透过驿站的破窗照进来,落在沈砚苍白的脸上。他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第一次到长安时,朱雀大街上的繁华,曲江池畔的歌舞,还有宫墙上那面猎猎作响的大唐龙旗。
那些画面碎了,像被狂风撕碎的纸鸢。
“将军……”亲兵小心翼翼地唤道。
沈砚弯腰捡起地上的佩剑,剑鞘上的狼图腾在残阳中闪着微光。他想起阿史那夜说过,草原的狼无论走多远,都会记得回家的路。
“我们不回河西了。”他突然开口,声音平静得可怕,“传令下去,全军转向西北,去朔方找郭子仪元帅。”
亲兵愣住了:“那河西……”
“阿古拉能守住。”沈砚望着朔方的方向,那里的群山在暮色中若隐若现,“长安丢了,但大唐还在。只要郭子仪还在,李光弼还在,只要我们这些人还活着,就总有把叛军赶出去的一天。”
他翻身上马,长枪指向西北。残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道倔强的伤疤,刻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
身后,渭水依旧东流,载着未冷的血,也载着不灭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