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朔方的寒风携带着雪粒,如同细针般刺入沈砚的面庞,冰碴的痛感随之袭来。他率残部抵达灵武城时,城门下正站着一位身披紫袍的老者,须发如雪,眼神却亮得像燃着的炭火——正是郭子仪。
“沈将军远道而来,辛苦了。”郭子仪上前握住他的手,掌心的老茧磨得人发疼,“潼关之败,非你之过,不必挂怀。”
沈砚凝视着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将,心中涌现出一阵难以言喻的情感。郭子仪刚刚从河北战场归来,他的身上仍弥漫着硝烟的气息,战甲缝隙中还沾着未及清理的血迹。然而,他的声音却透露出一股不屈的坚毅,透露出历经风霜后的深沉与平静。
“末将无能,未能守住永丰仓。”沈砚低头道。
“守住了人心,比守住粮仓更重要。”郭子仪拍拍他的肩,指向城门口列队的士兵,“这些都是从长安逃出来的禁军,听闻你带河西军杀回了蒲津关,都愿来投奔——他们说,看到河西军的旗号,就像看到了希望。”
沈砚抬头,只见那些士兵虽衣衫褴褛,眼神却不再涣散。有人举着断裂的长枪,有人握着生锈的短刀,见了他便齐齐拱手,动作虽不整齐,却透着一股决绝。
当晚,灵武城的帅府里亮起了彻夜的灯火。郭子仪将各路将领的兵符摊在案上,沈砚才惊觉,此刻聚集在朔方的兵力竟已近十万——有他带来的河西残部,有郭子仪的朔方军主力,有李光弼从河东派来的援军,甚至还有不少自发组织的民团。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郭子仪指着地图上的洛阳,指尖重重一点,“但他根基不稳,河北诸郡多有反抗,李光弼正在那里周旋。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拥立一位新君,竖起平叛的大旗。”
沈砚心中一动:“元帅是说……”
“太子李亨已从长安逃出,不日便到灵武。”郭子仪的声音压得很低,“国不可一日无君,只要太子登基,天下忠义之士必会响应。”
三日后,太子李亨抵达灵武。没有龙袍,没有仪仗,这位流亡的储君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锦袍,站在灵武城的土台上,望着台下十万将士,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朕在此继位,改元至德,誓要平定叛乱,收复两京,告慰列祖列宗!”
将士们山呼万岁,声浪震得城头上的积雪簌簌落下。沈砚站在队列中,望着那位年轻的新君,突然想起阿史那夜曾说,草原的可汗若想让部众信服,不靠珠宝,靠的是能打胜仗的勇气。
新君继位的消息传遍天下,果然如郭子仪所料,各地唐军纷纷响应。安西节度使来瑱派兵入援,河西的阿古拉也遣人送来战马千匹、粮草万石,信中只有一句话:“将军在东,我在西,共护大唐。”
沈砚握着那封信,指尖摩挲着信纸边缘——那是阿史那夜常用的桑皮纸,想必是阿古拉特意寻来的。他仿佛能看见凉州城头,阿古拉正带着各族百姓加固城防,夕阳照在他们身上,像镀了层金。
“沈将军,”郭子仪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新君命你为先锋,率三万骑兵东进,配合李光弼夹击河北叛军。”
沈砚接过兵符,案上的地图已被红笔标出了进军路线。从灵武到河北,要穿过千里荒漠,翻越贺兰山,沿途皆是叛军的据点。
“末将遵命。”他抱拳领命,目光落在地图尽头的长安,“何时出发?”
“三日后。”郭子仪递给一杯酒,“此去河北,路途艰险,但只要能撕开叛军的防线,收复两京便指日可待。”
沈砚饮尽酒,酒液入喉,带着烈火烧过的暖意。他想起潼关的血,想起渭水的芦苇,想起那些倒在征途上的弟兄。他们没能看到新君继位,没能等到平叛的这一天,但他们的血,终究没有白流。
出发前夜,沈砚在帐中擦拭那柄狼图腾佩剑。月光从窗缝里溜进来,照在剑鞘上,仿佛阿史那夜的影子就在眼前。
“夜儿,”他轻声说,“你看,星星之火,已经燎原了。”
帐外,朔风呼啸,卷起将士们打磨兵器的叮当声。那声音里,藏着收复河山的渴望,也藏着一个民族在绝境中不肯熄灭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