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
七年级上册 · 语文笔记第41篇
窗外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我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看着一片叶子打着旋儿落下。语文老师今天要讲解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翻开课本,一股淡淡的墨香飘来。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老师的声音轻柔而有力:"同学们,这篇文章写于1981年,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当时作者双腿瘫痪,脾气暴躁,而母亲身患重病却始终隐忍,用无尽的爱包容儿子..."
学霸笔记文章以"看花"为线索贯穿全文:第一次拒绝看花,表现"我"的暴怒和绝望;第二次答应看花,体现"我"态度软化;第三次妹妹推"我"看花,暗示"我"已走出阴霾。
写作技巧: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母亲悄悄地躲出去"表现母亲的体贴,"挡在窗前"表现母亲的细心。
我的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突然,耳边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小语,你注意到了吗?'悄悄地'这个副词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我抬头,看见那位总是神秘出现的"时空导师"正站在我身旁。
"是啊,'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悄悄地进来'、'悄悄地出去'...母亲始终小心翼翼,生怕刺激到儿子敏感的心灵。"
导师微笑着点头:"母爱就像秋天的阳光,不炙热却温暖。史铁生后来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
老师继续讲解:"文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母亲'挡在窗前',她挡住了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挡住了秋天的萧瑟!"我脱口而出,"母亲不想让儿子看到落叶加深他的绝望,她想用盛开的菊花给儿子希望。"
情感分析文中"央求"不能换成"期待":"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走出阴影,又怕自己等不到那天的复杂心理,包含着卑微而深沉的爱。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导师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注意到文章的结尾了吗?'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这不仅是写花,更是写人生。"
我恍然大悟:"淡雅是平静,高洁是品格,热烈深沉是生命的态度!母亲用生命教会儿子'好好儿活'的真谛。"
放学后,我坐在校园的长椅上重读这篇文章。秋风拂过,几片银杏叶落在书页上,像金色的书签。
"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才真正懂得她的爱,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我们是否也常常忽略身边最珍贵的亲情?"
导师的声音再次响起:"记住,最好的怀念不是泪水,而是活出母亲期望的样子。就像史铁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用笔延续了母亲教给他的生命力量。"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我合上课本,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母亲正站在校门口等我,她的身影在秋阳中显得格外温暖。我快步向她跑去,心中充满感恩。
学习总结《秋天的怀念》通过三次"看花"的线索,展现了作者从绝望到新生的心路历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
拓展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体会作者对生命更深层的思考。
秋天的怀念不仅是追忆,更是生命的传承。在金色的季节里,我们收获成长,也学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