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我踏着晨光走进东宫旧居,昨夜的红绸已经撤下,屋子里空荡荡的。几个宫女太监站在廊下,见我来了,齐刷刷跪了一地。
“奴婢恭迎皇后娘娘回宫。”
我扫了眼他们低垂的头,没说话。脚步声在青砖地上格外清晰,像是敲在心上。
进了内殿,一个穿绿衣的宫女端着铜盆过来。她垂着眼,动作利落地拧干帕子递给我。我接过时,听见她低声说:“娘娘这身素衣……不太合规矩吧?”
我抬眼看了她一眼。她立刻低下头,手指却攥紧了袖口。
我没理会,径直走到妆台前坐下。铜镜里映出我苍白的脸,昨夜的泪痕还没完全消。我伸手摸了摸发间,昨日梳的是新妇髻,今早特意换成了家常的堕马髻。
“去把那件月白色的衫子拿来。”我对守在门口的嬷嬷说。
嬷嬷应声去了。不多时捧来一件素色长裙,料子是上好的杭绸,领口绣着极淡的兰草纹。
我起身换衣,动作不急不缓。镜子里那些偷瞄的目光,我看得一清二楚。等我重新坐下,那个绿衣宫女还在旁边伺候。她递帕子的手有点抖。
“怎么?觉得我不该穿这个?”我问她。
她猛地抬头,脸色煞白:“奴婢不敢!”
我笑笑:“那就别那么多话。”
她咬着嘴唇退到一边。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忽然想起祖母的话:“清棠啊,宁可失爱,不失尊严。”
原来真是这样。
太后召我去慈宁宫用早膳时,天还蒙蒙亮。我换了身素净的衣裳过去,刚进殿门就听见一阵窃窃私语。众人坐在两侧,目光却都往我这边瞟。
太后坐在主位上,手里捻着佛珠。她穿着深紫色的朝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哀家听闻新后素来喜好简朴,倒也难得。”她笑吟吟地说,“只是这身份不同了,该有的体面还是要有的。”
我行了个礼:“臣妇只守本分,不敢奢求更多。”
“本分?”太后眯起眼,“哀家倒想问问,何谓本分?”
我抬起头,对上她的目光:“礼册有云,后为六宫之主,当持中守正。臣妇初来乍到,尚需学习。”
太后笑了笑,没再追问。可她身边的王嬷嬷突然开口:“听说娘娘昨晚就没让太子歇息好?”
我转头看向她,声音淡淡的:“嬷嬷这是关心太子爷的身子?还是担心林如意今晚能不能去书房伺候?”
满堂寂静。王嬷嬷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太后轻咳一声:“哀家今日设宴,是想让新后认认人。你们这些老东西,倒是比哀家还着急。”
我低头喝了口茶。茶是上好的龙井,却苦得厉害。
午后我回到东宫,在书房里翻看礼册。窗外蝉鸣阵阵,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我摩挲着书页边缘,指尖有些发颤。昨夜的情景不断在脑海里回放。萧景行坐在窗边的身影,林如意轻柔的声音,还有我自己掀开盖头时的决绝。
纸页被我揉皱了又展平。我知道这只是开始。太后今日的试探,不过是提醒我:在这宫里,没有谁会轻易放过我。
我取出纸笔,开始写信。字迹工整,措辞谨慎。
“祖母亲启:
儿已入宫。昨夜太子未与儿圆房,林如意夜半入寝殿。今晨赴太后宴,太后言语试探,似对我多有不满。
儿知处境艰难,望祖母早作打算。若事不可为,恳请祖母为儿寻一退路……
谨禀。”
我将信折好,放进一只普通的锦囊。叫来贴身侍女小翠,让她送去定国公府。
傍晚我在回宫的路上遇见林如意。她提着个食盒,看见我时愣了一下,随即低头行礼。
“奴婢见过皇后娘娘。”
我停下脚步,打量着她。她穿着浅青的宫装,头发梳得很整齐,脸上带着温婉的笑容。可我注意到她的手指紧紧攥着食盒的边缘。
“不必多礼。”我说,“听说你近日身子不适,可曾看过太医?”
她抬起头,眼神有一瞬间的慌乱:“多谢娘娘关心,已无大碍。”
我点点头,转身要走。身后传来她细弱的声音:“娘娘……昨夜的事……”
我回头看了她一眼:“你该去给太子爷送饭了。”
她愣在原地,手里的食盒微微晃动。
我继续往前走,听见身后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她终究没有追上来。
夜幕降临,我在烛火下又看了一遍礼册。外面传来脚步声,接着是宫女请安的声音。
“殿下。”她们低声道。
我握着书的手紧了紧。萧景行没有进来,只是站在门外。我能感觉到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像是一道无形的线,勒得我喘不过气。
许久,他转身离去,脚步声渐渐远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