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现在依然带着焦虑型依恋的痕迹,但明显感觉自己好转了很多。尤其是敢于把心里的故事说出来之后,这种变化就更清晰了。就像昨天晚上,我没有频繁去刷他的动态和朋友圈——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原来当注意力慢慢回到自己身上时,那种“必须立刻得到回应”的执念真的会淡一些。
现在就算偶尔看到他的动态,也不会像前几天那样,揪着“他为什么不发消息给我”这件事反复纠结了。我开始学着静静等待,也慢慢明白:或许他只是还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开口,又或许他真的在忙着自己的事、在默默调整状态。这些都属于他的节奏,而我不必非要追着答案跑。
以前总觉得,要拼命顺着对方的期待走,才能留住关系。现在才懂,那种“把对方的开心当成唯一标准”的相处方式,其实会让两个人都累。他可能会觉得无措,我自己也会在患得患失里耗尽心力。
我想,或许应该先学会放下那些过度的期待。去找到真正能让自己发光的事,去追那些自己打心底热爱的东西。改变本来就不用急,不用逼自己一下子做到完美。就像我现在,也只是刚迈出第一步而已。
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依然说不准,但我清楚地知道:今天的我,已经比昨天的自己更从容了。这就是胜利,是一步步朝着光走的证明。
也想对和我一样曾困在焦虑里的朋友说:大胆找个角落吧,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把心里的不安说出来。不用怕别人觉得你“不够好”,我们本来就不必活成完美的样子,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就已经很勇敢了。
原来改善不是突然消失的焦虑,是哪怕还有犹豫,却能慢慢学着和自己的“怕”和解;是哪怕还会在意对方的回应,却更懂得先照顾好自己的心情。这条路或许还长,但每一步都比昨天更稳一点,就足够了。其实我们都该学着练习“延迟满足”——很多事本就不必急着要即时的答案,不用追着问“为什么”“怎么办”,更不必非要立刻抓住一个确定的结果。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答案,会像慢慢泡开的茶,在耐心等待里渐渐清晰。
越急着逼对方给回应、追着要一个结果,反而容易在紧绷的焦虑里把关系推得更远。就像攥沙,握得越紧,漏得越快。不如给时光一点留白,也给自己一点余地:不用慌着要答案,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会在彼此都松弛的节奏里,悄悄长出温柔的形状。慢慢来,反而更稳。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关于我在焦虑型依恋状态下谈恋爱时,曾经的自己是怎样的。那些藏在患得患失里的慌张、在过度期待中摔的跤,我都想慢慢讲给你们听。
我也会聊聊那些曾陪伴我走过迷茫的书,以及它们在某个深夜、某个焦虑瞬间带给我的触动与思考。其实我至今仍会迷茫,也依然带着未完全消散的焦虑,但我总觉得,把这些真实的片段分享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或许我们都曾在相似的困境里打转,或许你也和我一样,在“怕失去”“怕不够好”的情绪里挣扎过。
但没关系,迷茫从来不是终点。当我们把这些故事摊开,把脆弱和思考都摆出来,就像在迷雾里互相点亮微光——我在分享中慢慢理清方向,也希望这些碎片能让同样带着焦虑的你,感受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我们不必急着找到答案,就这样在分享里结伴,在迷茫中慢慢挪步,总会一点点靠近属于自己的、踏实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