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总算敲定了新工作,和之前做的类型差不多,前台。活儿挺舒服的,就是还在学习阶段,不过我也不急,慢慢学就好。薪资肯定比不上之前,但胜在能早下班,不用掺和太多复杂的事,这份松弛感真的很让人享受。
我一直想顺着心意生活,也很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现在的我,自认为算是走出焦虑的漩涡了,虽然偶尔还会徘徊:遇到事时,身体可能还会有焦虑的“肌肉记忆”,但很快就能冷静下来,找回踏实的安全感。很多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慢慢熬、慢慢悟。
说起这个,想起本命年那阵,和朋友聊天时,他给我推荐了些书,比如讲刻意练习的。不过我看书总觉得差点意思,相比书本里的理论,我更习惯通过写日记、和AI聊天来梳理自己——比如和豆包聊,还有腾讯的元宝。和它们说话时,我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该走哪条路?什么状态才最适合自己。
倒不是说书本没用,像《被讨厌的勇气》《高敏感是种天赋》这类书,里面的经验和建议都很值得参考,我猜看我文字的朋友里,大概也有不少和我一样偏敏感体质的人吧?只是对我来说,不同AI有不同用处:豆包更擅长帮我把零散的想法整理成文章;要是想找个“朋友”聊心事、要些公正的建议,腾讯元宝会更合适,不管有啥疑问都能跟它说,很贴心。
不管看我这些话的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年纪小的弟弟妹妹、和我一样的零零后,还是比我大的姐姐,只要我的建议能帮到大家,我就很开心。咱们不用说是“战胜”什么,就一起往前迈一步,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是活在自己的认可里,慢慢变成更好的自己。
分享一句最近很有感触的话:“坏人对你的评价,都源于他自身的利益,别往心里去。”以前我总盼着别人认可,好像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有价值,做什么都要等别人的反应、看别人的脸色。但现在明白了:自身的价值从来不是别人定义的,要是被外界的声音牵着走,反而容易弄丢自己。找到“主体性”真的太重要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被旁人的看法裹挟。
怕大家觉得我前面说得太乱,接下来顺着两个点再说说:一个是“课题分离”,另一个是“向内求”。
先说说课题分离。就拿生活里的事举例,比如身边人情绪不好、工作遇挫,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想帮他解决,盼着他开心。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他的“课题”,我们为什么要把别人的情绪扛在自己身上?我们的目的是开心,但别人的情绪终究是别人的事。我们能做的,是把自己的课题做好,不被他人的情绪过度影响——这反而才是对彼此关系最好的守护。永远别想着去“拯救”别人,也别指望被别人拯救,比起向外伸手,不如向内扎根。
再说说向内求。以前我是个情绪超多的人,一不开心就想找朋友吐槽,盼着男朋友能察觉到我的委屈来安慰我。倒不是说不能和身边人倾诉,人活在世上,总归需要伙伴。但得清楚:朋友和伴侣能帮我们疏解一时的情绪,真正能化解情绪、解决问题的,从来只有我们自己。
就像今天,我也遇到了点让人焦虑的事,下意识就想“向外求”——比如要不要找个对象来帮自己分担。脑子里冒出这些想法时,我一开始还会批判自己,觉得不该有这种“依赖”的念头。但转念又想:我能包容别人的不完美,为什么不能包容自己?压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我有这种想法很正常,接受自己的“阴暗面”,反而更踏实。
就像最近看到的一些讨论,有人说“好女人靠付出得到一切,坏女人靠手段得到一切”,可“坏女人”真的坏吗?我觉得不是,她们只是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想要平静安稳,就去寻一份踏实的生活;你想要拼尽全力搞事业、赚大钱,就去放手闯。人不用贪心“既要又要”,做好当下该做的,别人怎么评价都没关系,我们管好自己就够了。
不管是分开的前任,还是走散的朋友,我们没法强求谁留在身边,更没法左右别人的想法。能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底线:不欺负别人,但若有人欺负到头上,也别忍着,该反击就反击,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好自己。
感情里、生活里,都要记得向内求,学会知足。现在大环境不好,就业难、压力大,没必要硬着头皮去“挑战”什么,稳稳地守住当下就很好。有时候会忍不住想:全世界14亿人里,据说9亿都有贷款,以前我很反感负债,现在也慢慢接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事,不如珍惜当下能自由做自己的时光,这已经很美好了。
别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你看到的永远是别人想展示的“好”,却不知道每家都有难念的经。做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说到我自己的课题,其实还有个没解开的:我为什么会一直惦记前任?后来想通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工作太“闪光”——在赛场上面发光的样子,正是我一直向往的状态。原来我迷恋的,其实是自己缺失的那部分。可再想想,他的光环是大环境和机遇给的,换成我,未必能有同样的光景。想通这点就释然了:与其羡慕别人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别被“体面”“成功”这类标签绑架。
作为零零后,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已经很难得了。别跟着大众随波逐流,活成“机器人”一样的样子,太委屈自己了。我更希望自己的精神能丰富些,别活得匮乏——每次琢磨这些想法、和大家分享时,我都觉得特别快乐、特别享受。
身边总有人劝我把这些想法整理成系统的文字,或者开个课分享,但我总觉得还没到时候:我的分享本来就零散,自己也还在摸索,慢慢来吧。要是这些碎碎念真能帮到谁,我会特别开心——这份开心,也让我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很棒的梳理。
虽然知道自己说得有点乱,但还是希望大家能懂我的心意。尤其想对女生说:一定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要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之前写的这些文字里,或许也藏着不少焦虑的影子,但没关系,咱们可以跟着自己的节奏来:先找到自己的课题,弄明白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就像把心里最脆弱的地方挖出来,仔细打量它、研究它——我能慢慢成长,靠的就是这股“剖白自己”的狠劲。
然后学着独处,学着自己给自己安全感。今天上班闲下来时,翻了翻以前写的课题笔记,看到里面写着“想变成0.5,找另一个0.5互补”,突然笑了:那时候怎么会觉得,自己需要凑齐另一个人才能完整呢?
接下来,再和大家聊聊关于“主体性”的那些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