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北域龙兴
本书标签: 穿越  穿越重生 

21.北蛮是个家

北域龙兴

钟老站在镇域门的城楼里,指尖抚过冰凉的墙砖。北风卷着雪沫子拍打在窗棂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可他眼里映着的,却是城内一片暖黄的光。

  一年前,他和柳飞被华武帝丢弃在这北域毒雾中,啃着冰硬的麦饼,一口热乎的水都喝不上,或许这辈子就要埋骨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了。可现在,他脚下的城墙能挡住暴风雪,眼底的城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青烟,那烟不是挣扎求生的微弱火星,是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暖。

  “钟老,风大,回府吧。”身边的卫兵递来一件厚裘。

  钟老摆摆手,目光掠过城内纵横的街巷。主街上,几个孩童裹着厚实的棉袄追跑,手里攥着烤得焦香的红薯;坊区的屋檐下,老人们坐在避风处编着草绳,嘴里哼着北蛮人新编的歌谣,词里全是“柳郎”“粮仓”“暖炕”;连最偏僻的西坊,都能看见铁匠铺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那是在赶制开春的农具。

  他忽然想起柳飞初到北域时说的话:“活不了?那是弱者的呻吟。”

  如今这城,这烟火,这满城的盼头,都是那个年轻人一手攒出来的。钟老活到这把年纪,见过朝堂的权谋,也经过关外的厮杀,却从未见过谁能在短短一年里,把一群散沙似的流民、部落,捏成一座城,活出个人样来。他低头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手,这双手曾握着笔杆为柳飞草拟过无数条政令,可直到此刻,望着这片被风雪包裹却依旧温暖的城,他才真正信了——柳飞或许真不是凡人,是带着北蛮人走出泥沼的神。

  入冬的北蛮,城外是冰封的荒原,城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都砌着柳飞设计的“回”字形火塘,塘心埋着烧得通红的木炭,火苗舔着塘壁,把整间屋子烘得暖洋洋的。主妇们坐在火塘边纳鞋底,手里的麻线穿过厚厚的牛皮,针脚又密又匀;男人们则围着塘边,擦拭着农具或是修补渔网,偶尔抓起塘边煨着的陶罐,抿一口温热的米酒。

  粮囤就立在屋角,揭开木盖,能看见饱满的麦粒和黄澄澄的粟米,不少人家还在梁上挂着风干的腊肉和熏鱼——那是秋收时柳飞按人头分的,说是“过冬的底气”。有孩童趴在火塘边,把红薯埋进炭灰里,眼睛盯着灰堆,鼻尖沾着黑灰也顾不上擦,只等那“噗”的一声,红薯裂开,甜香漫满全屋。

  没人再提过去迁徙时的饥寒,街头巷尾的闲聊,都离不开“开春要种多少亩麦”“柳郎说的新水车啥时能造好”。有人把柳飞的画像贴在堂屋正中,画里的年轻人穿着素色长衫,眉眼清朗,旁边还贴着那三条铁律——不是供奉,是记着这份安稳从何而来。

  这日午后,农部统领阿雅踩着雪走进柳飞的议事厅。她一身短打,裤脚沾着泥雪,脸上却带着利落的红,手里捧着一卷竹简,见了柳飞便躬身行礼:“首领,这是本月农部的汇总。”

  柳飞示意她坐下,接过竹简。

  “自入冬前,农部组织族人开荒共一百八十天,新开荒田三千两百亩,多在城南河谷两侧,土层厚,能引活水灌溉,开春便可下种。”

  “人口方面,新增的五个小部落已登记入册,如今全城共五万三千七百二十四人,其中能劳作的青壮两万一千,孩童一万三千,老人九千余——按殿下的规矩,孩童已开始集中教识字,老人负责编草席、看护幼崽,也算各有分工。”

  她顿了顿,声音里添了几分笑意:“家畜比上月又增了些。牛存栏一千两百头,其中能耕地的壮牛七百头;羊六千只,入冬前生了近千只羊羔,存活率比往年高了三成;战马是重点,从各部收拢的野马经驯兽师调教,如今能上战场的已有三百匹,马厩也扩建到了城东,能容五百匹。”

  “粮草储备最让人安心。粮仓现存小麦三万石,粟米两万五千石,土豆和红薯窖藏了近万斤,腊肉、熏鱼等干货够全城人吃五个月——就算开春遇着雪灾,也饿不着人。”

  “房屋方面,新建的土坯房共一千两百间,加上原有的,足够六万人居住。城中心还起了三座大粮仓和一座铁匠坊,都是砖石结构,不怕火,也不怕潮。”

  说罢,阿雅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几件衣物,摊在桌上:“这是农部按殿下的意思,设计的兵士冬装和常服,请殿下过目。”

  最上面是件短袄,用两层粗布夹着羊毛,针脚细密,领口和袖口都缝了厚实的皮毛,下摆开衩,方便骑马;裤子则在膝盖和臀部加了层耐磨的皮革,裤脚能收紧,免得灌风;还有一顶头盔,内衬铺了毡子,边缘垂着护耳,既能挡风雪,又不影响听声。

  “冬装侧重保暖,用的是秋收后剪的羊毛,轻便还挡风;常服则多用工坊织的麻布,结实,脏了好洗。”阿雅指着衣物上的细节,“袖口和裤脚都留了活扣,可松可紧,适合不同身形的兵士。”

  柳飞拿起短袄,指尖捻过厚实的布料,羊毛的暖意透过指尖传来。他抬头看向窗外,风雪正紧,可议事厅里的炭火噼啪作响,阿雅报出的每一个数字,桌上的每一件衣物,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钟老说得对,这里不再是荒原,是家了。而这个家,只会越来越稳,越来越暖。

上一章 20.北蛮第一城 北域龙兴最新章节 下一章 22.天昊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