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北域龙兴
本书标签: 穿越  穿越重生 

35.新域

北域龙兴

长安的春天,比北域来得早。

  朱雀大街旁的田地里,阿雅正带着农部的人教百姓用“曲辕犁”——那是苍狼工部按柳飞的图纸改良的农具,比华武旧犁省一半力气,一个人就能拉动,翻土还更深。

  “看,这样握住犁柄,身体稍前倾,借力不用蛮力……”阿雅示范着,额前的碎发沾着汗珠,身后跟着一群华武老农,手里攥着北蛮新制的“秧苗绳”(标距用,确保插秧整齐),眼里满是新奇。

  这些老农曾是长安世家的佃户,一辈子靠天吃饭,哪见过这般省力的农具?更让他们震惊的是,柳飞真的“分田”了——按人头,成年男女各得三十亩,孩童半份,地契用玄铁打制,刻着新域的狼旗纹,据说“能传三代”。

  “阿雅统领,”一个老农捧着新分到的麦种,手都在抖,“这‘双季稻’真能一年收两茬?”

  “去年在云州试种过,”阿雅笑着点头,“头茬收了,二茬接着长,只要水肥跟得上,比旧稻种多收三成。苍狼工部新造的‘水车’就在河边,灌溉不用挑水,摇把手就行。”

  老农们欢呼起来,扛着曲辕犁奔向自家的田,吆喝声比北蛮锐士的口号还响亮。

  但新域的治理,并非全是春耕的暖意。

  柳飞的议事厅里,七部统领正围着一张“世家叛乱”的密报——洛阳的“崔氏”“卢氏”等旧世家,暗中联络江南的残余势力,藏了五千私兵在太湖的芦苇荡,扬言要“恢复华武,驱逐蛮夷”。

  “这些世家,骨子里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赤牙拍着案上的《新域律》,木牌上的“废除世袭”“按功授田”等条文,正是冲着世家来的,“依律,该派兵荡平!”

  娜却摇头:“影部探到,崔氏的私兵里,有七成是被胁迫的佃户,真要打的话,伤的还是百姓。”

  柳飞指尖点在“太湖”二字上,忽然笑了:“不用打,用‘稻’。”

  他对阿雅道:“农部的双季稻种,给太湖周边的百姓多送些,告诉他们,只要揭发崔氏私兵的藏身处,不仅分田,还奖‘新农具一套’。”又对蒙卡道:“战部的人不用露面,只在太湖沿岸‘演习’,让崔氏知道,新域的兵随时能到。”

  十日后,太湖的芦苇荡里,崔氏的私兵还没动手,就被自家佃户绑了——那些佃户拿着新域的稻种和农具,生怕世家的叛乱毁了好不容易得来的田。崔氏族长被押到长安时,看着朱雀广场上“新域农展会”的热闹景象,突然瘫倒在地——展台上,北蛮的曲辕犁、双季稻、水车模型前,围满了华武百姓,没人再提“世家荣光”。

  “柳飞这招,比杀人还狠。”钟老看着密报,对柳飞叹道,“断了世家的根基,让百姓自己站到咱们这边。”

  “根基不是土地,是人心。”柳飞望着窗外,长安的私塾里传来孩童的读书声——那是娜的影部办的“新学堂”,教的是新域通用语(融合北蛮与华武文字)、算数(方便交易)、新域律(知规矩),不论蛮汉孩童,一律免费入学。

  “首领,金狼汗国派使者来了。”巴图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个金狼头礼盒,“说是送‘漠北明珠’(金狼可汗的女儿)来和亲,求新域别再往北扩张。”

  柳飞打开礼盒,里面是颗鸽卵大的夜明珠,在阳光下泛着绿光。他笑了笑,将夜明珠递给娜:“送影部的学堂当教具,让孩子们看看‘漠北的石头’。告诉使者,新域不扩张,但漠北的铁矿得继续给工部供货,金狼的孩童也能来新域上学,学农耕,学打铁,不学抢掠。”

  巴图领命而去,钟老看着柳飞,忽然道:“老奴听说,长安的百姓在街头传唱‘柳郎谣’,说您是‘救苦救难的神’。”

  柳飞摇头:“我不是神,是北蛮的一份子。”他指着七部统领的位置,“巴图的勇,娜的细,阿雅的稳,苍狼的巧……缺了谁,新域都立不住。”

  正说着,苍狼扛着个新物件冲进厅:“首领!成了!这‘活字印刷’能印书了!”

  那是个木盘,上面排着一个个小木块,刻着新域的文字,苍狼演示着:“想印什么,就把字块拼起来,刷上墨,铺纸一压,快得很!以后学堂的课本,不用手抄了!”

  柳飞看着字块上的“新”“域”“和”“平”,眼里亮了。

  新域的春耕,播下的不只是稻种,还有更珍贵的东西——希望,规矩,还有不同族群间的信任。

  三年后,长安的苏家祠堂前,那棵苏贵妃手植的石榴树,结满了红灯笼似的果实。

  柳飞站在树下,看着新域的疆域图——北至漠北的金狼汗国(已归附,成了新域的“漠北都护府”),南抵江南的太湖,西达西域的“流沙城”(新域的商路起点),东到东海的“渔港”(工部新造的“海船”正从这里出发,探索更远的岛屿)。

  七部统领的头发,都添了些白霜。钟老去年冬天去了,临终前握着柳飞的手,只说“守好这新域,比报仇更重要”。

  “首领,西域的商队到了。”娜递来账本,上面记着“香料”“丝绸”“玉石”的交易,“他们带来消息,西边的‘大食国’想和咱们通商,用他们的‘琉璃’换咱们的‘百炼钢’。”

  “换。”柳飞点头,“让苍狼工部准备些样品,再派个懂商路的人跟着去,看看大食国的冶炼术,能不能学来改良咱们的钢。”

  巴图的雪狼骑兵,如今成了“新域铁骑”,镇守西域商路,据说“马蹄过处,商队安稳”;蒙卡的战部,改叫“新域卫”,负责清剿残余的叛乱势力,手里的破甲枪,如今更多时候是用来帮百姓挖渠;赤牙的刑部,新订了《商律》,规范交易,连西域的商人都竖大拇指。

  最让人惊叹的是阿雅的农部——新域的粮仓堆到了房顶,双季稻的种植技术传到了西域,甚至有大食国的使者来学“堆肥法”,说要回去改良他们的沙漠田。

  “首领,学堂的孩子们想请您去讲讲‘北域的故事’。”娜笑着说,“他们听老人们说‘黑石崖的玉璋’‘断魂崖的伏击’,觉得比话本还精彩。”

  柳飞跟着她走向学堂,路上遇到一群孩童,手里举着北蛮新制的“风筝”(苍狼用竹骨和绢布做的,能飞得比城楼还高),上面画着新域的狼旗,在长安的蓝天下格外醒目。

  学堂里,孩子们齐声朗读新域的《三字经》:“新域大,融蛮汉,勤耕耘,共患难……”柳飞坐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忽然想起初到北域时,那个在毒雾里挣扎的自己。

  他讲了黑石崖的玉璋,讲了烟雨镇的秘箱,讲了镇北关的炮火,最后,指着窗外的石榴树:“你们看,这树生在长安,却能结出甜果,就像新域——不管你来自北域、华武,还是西域,只要扎根这里,好好耕耘,就能结果。”

  孩子们似懂非懂,却使劲点头。

  傍晚,柳飞独自坐在祠堂前的石榴树下,摘下一颗果实,剥开,籽粒饱满。他想起母亲苏贵妃,想起钟老,想起那些为新域牺牲的锐士,忽然明白,所谓“神”,不过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所谓“传奇”,不过是一群人,为了一个“安稳日子”的念想,拧成一股绳,往前闯。

  远处,新域的工匠们正在造“跨江大桥”(柳飞按记忆里的“悬索桥”原理设计),据说建成后,江南的稻米能一日运到长安;西域的商队正卸货,琉璃珠在夕阳下闪着光,和北蛮的百炼钢刀摆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柳飞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往工部的方向走去——苍狼说,他们新造的“望远镜”(用大食国的琉璃打磨的),能看到十里外的炊烟,他想去试试,看看新域的远方,还有多少土地,等着他们去耕耘。

  长安的风,带着石榴的甜香,吹过朱雀门,吹过新域的每一寸土地。

  属于新域的故事,还很长。但柳飞知道,只要这股“从石缝里钻出来”的韧劲还在,只要七部的规矩还在,只要孩子们眼里的光还在,新域的明天,就永远是春天。

上一章 34.朱雀台的封赏 北域龙兴最新章节 下一章 36.东瀛的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