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北域龙兴
本书标签: 穿越  穿越重生 

37.新生

北域龙兴

新域建国后的第二年,柳飞下了一道让朝野震动的旨意:开科举。

  这科举与华武旧制不同——不考四书五经,只考“实学”:农桑、算术、工程、律法、兵法,甚至包括“异域见闻”。无论出身蛮汉、贵贱,只要识字,都能报考,考上者直接入各部任职,最优秀的三名,可面见柳飞,亲授官职。

  消息传开,新域沸腾。北域的猎户放下弓箭,拿起蒙卡编写的《算术入门》;华武的书生收起旧策,研究苍狼的《工程图谱》;连西域的商队子弟都凑钱请先生,想考“异域见闻”科——据说考上能去外交部,跟着柳飞出使大食。

  首场科举设在长安的“新域学堂”,考场用柳飞设计的“隔离间”(一人一间,防止作弊),考官由七部统领轮流担任,赤牙的刑部负责监场,连笔墨纸砚都由农部统一发放,不许私带。

  放榜那日,朱雀广场挤得水泄不通。榜首是个北域蛮人少年,名叫“石生”,父母是黑石崖的石匠,他靠自学算术,在“工程科”里算出了“跨江大桥的承重公式”,连苍狼都拍着大腿喊“奇才”;探花是江南的农家女“阿禾”,她在“农桑科”里写的“桑基鱼塘”(桑树下养鱼,塘泥肥桑),让阿雅当场拍板,要在太湖推广。

  柳飞在议事厅召见前三名,看着石生粗糙的手掌(常年凿石留下的)和阿禾指缝里的泥垢(插秧留下的),忽然笑道:“新域的官,就该是你们这样的——脚沾泥土,手有老茧,知道百姓要什么。”

  他封石生为“工部主事”,让他跟着苍狼修跨江大桥;封阿禾为“农部主事”,负责太湖的桑基鱼塘试点。消息传到北域,蛮人们奔走相告:“石匠的儿子都能当官,咱们的娃更要好好念书!”

  科举的推行,像一股活水,让新域的人才流动起来。华武旧吏想学工程才能保住职位,北域蛮人想当官就得学识字,连西域商人都开始教子弟新域通用语——新域的“官”不再是世家专利,而成了“有本事者得之”的荣跨江大桥的奠基仪式,比科举放榜更热闹。

  桥址选在长安东南的“渭水渡”,这里水流平缓,两岸是坚硬的岩石,适合建桥墩。柳飞亲自挥锤,打下第一块基石——基石用玄铁加固,刻着“新域元年,跨江通南北”。

  石生跟着苍狼在工地上忙碌,他改良了“沉箱法”(用铁皮箱装满砂石,沉入江底当桥墩基础),比华武旧法快三倍,还省料。工人们多是南北流民,北域的蛮人擅长凿石,江南的汉人擅长木工,起初还因“干活习惯不同”吵架,可看着石生画出的图纸(标注着“北蛮凿石法”“华武榫卯术”),渐渐明白“合在一起才最快”,后来竟能配合着哼起北域的号子和江南的小调。

  三年后,大桥落成。

  桥长百丈,宽三丈,分上下两层——下层走马车、行人,上层铺着铁轨(苍狼按柳飞的图纸造的“铁轨”,用百炼钢锻造,上面能跑“铁车”,由四匹马拉动,一次能运十石粮)。桥墩是拱形,柳飞说这是“分散水流冲击力”,石生则在桥栏上刻满了花纹:北域的雪狼、江南的莲花、西域的卷草,连东瀛的太阳纹都有一席之地。

  通车那日,南北的百姓挤在桥上,北域的牧民赶着羊群从下层过,江南的商人推着货担在上层走,铁车“哐当”驶过,惊得江里的鱼跳出水面,引来一片欢呼。有老人摸着桥栏落泪:“华武时,过江要等渡船,遇着风浪就得等三天,现在抬脚就过,柳首领真是造了福啊!”

  大桥的落成,让南北商路活了。江南的丝绸、茶叶一日能到长安,北域的皮毛、铁器三日能抵太湖,连西域的香料都能顺着铁车运到东海,商人们算过账,运费比以前省了一半,利润却翻了倍。

  大食的使者看着铁车,眼睛亮得像琉璃:“这‘铁路’若铺到西域,咱们的香料三个月就能到长安!”柳飞笑着点头:“可以试试。从长安到西域的驿站,先铺一段铁轨,看看铁车能不能在沙漠里跑。”

  苍狼立刻带人试验,用骆驼拉铁车(沙漠里马跑不快),果然比商队快,还安全(不易被劫)。西域的“铁轨商路”很快动工,大食国甚至派来匠人学习,说要把铁轨铺到他们的都城。

  柳飞的头发,已经有了霜白。

  他看着新域的地图(比建国时又大了些,新增了“南洋都护府”,是东海渔民发现的岛屿,盛产香料),忽然对娜道:“该选个继承人了。”

  娜愣了愣,随即明白——柳飞不再年轻,新域需要一个能延续他理念的人。

  七部统领私下议论,有人说该选柳飞的长子柳承(随母姓,母亲是娜的族妹,熟悉影部事务),有人说该选石生(功绩卓著,民心所向),连大食使者都猜“定是战功赫赫的巴图”。

  可柳飞的决定,让所有人意外。

  他没指定谁,而是设立了“辅政院”,由七部统领、科举出身的官员、各族长老共三十人组成,规定“首领去世后,由辅政院从候选人中投票选出新首领,需得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新域不是柳家的,是所有人的。”柳飞在辅政院成立仪式上说,“我选的不是继承人,是能守好‘新域规矩’的人——规矩在,新域就在,不管谁当首领。”

  他让柳承去西域都护府历练(熟悉外交),让石生主管工部(熟悉民生),让阿禾兼任农部和户部(熟悉经济),“谁能让辅政院和百姓都认可,谁就来当这个首领”。

  那年冬天,柳飞站在跨江大桥上,望着南北往来的铁车和行人,忽然想起钟老的话:“草能从石缝里钻出来,是因为根扎得深。”

  新域的根,早已扎在“均田制”的泥土里,扎在“科举制”的人才里,扎在“辅政院”的规矩里,扎在每个百姓“好好过日子”的念想里。

  他转身往长安走,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像新域的历史,厚重而坚定。

  属于柳飞的故事,或许将渐渐落幕,但属于新域的故事,正沿着铁轨、顺着商路、伴着读书声,往更远的地方延续——那里有更宽的江要跨,有更长的路要铺,有更多的人要融合,而新域的“韧”,早已刻进了血脉,代代相传。

上一章 36.东瀛的帆 北域龙兴最新章节 下一章 38.万邦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