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冬天来得突然。程野站在茱莉亚学院的讲台上,面对满教室期待的面孔,突然理解了当年那些教授们的紧张——当你肩负着塑造下一代音乐家的责任时,每一个字都变得沉重。
"今天我们不谈技巧。"他放下教案,走到教室中央的钢琴前,"谈这个。"
他的手指落在琴键上,弹奏起那首曾经让他获得少年组冠军的肖邦练习曲——十八年来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演奏。技巧已经生疏,错音不少,但注入的情感让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演奏结束后,一个胆大的学生举手:"教授,这和你平时创作的摇滚风格完全不同..."
"音乐没有界限。"程野微笑着说,重复着齐临常说的话,"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被标签束缚。"
下课铃响起,学生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程野收拾乐谱时,院长马丁教授走了进来:"精彩的课,程野。听说齐临的欧洲巡演很成功?"
程野点点头,掩饰不住骄傲:"伦敦《泰晤士报》称他为'二十一世纪最创新的钢琴家'。"
"而你们的新专辑获得了格莱美提名。"马丁微笑道,"下个月颁奖典礼,你们会一起出席吧?"
"当然。"程野看了看手表,"事实上,我得赶紧走了。他今天下午的飞机回来。"
六个月前,当齐临接到欧洲交响乐团邀请,而程野则决定接受茱莉亚的教职时,他们曾有过一场小小的争执。不是关于分离,而是关于牺牲——齐临想拒绝邀约留在纽约,程野则考虑放弃教职陪他去欧洲。
"我们不是连体婴。"程野最终说,"六个月而已,现代科技发达得很。"
"每天视频?"齐临问,试图掩饰眼中的不舍。
"还要写一首'想念对方的歌'。"程野补充道,"比比看谁写得更好。"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半年的异地恋。齐临在欧洲各大音乐厅演出,将古典与摇滚融合的风格推向新高度;程野则在茱莉亚任教,同时筹备个人专辑。他们每天视频,分享创作灵感,有时甚至隔着屏幕即兴合奏。
但没有什么比真实的拥抱更令人渴望。程野几乎是跑着穿过机场到达大厅,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那个挺拔的身影。齐临晒黑了些,金丝眼镜换成了更时尚的款式,但那个小小的酒窝依然在微笑时出现。
"教授。"齐临轻声说,当程野终于将他拥入怀中。
"钢琴家。"程野回应,呼吸着齐临身上熟悉的雪松香气。
回市区的出租车上,两人十指相扣,额头相抵,低声交换着这半年的见闻。齐临讲述在维也纳偶遇父亲的老友如何偷偷告诉他,齐岳山其实订阅了所有他们的演出视频;程野则分享学生们如何从一开始的怀疑到现在的崇拜。
"对了,"齐临突然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给你的礼物。"
程野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镶嵌在银质拨片中的蓝宝石,做成项链的样式:"这太贵重了..."
"维也纳古董市场淘的。"齐临帮他戴上,"蓝宝石象征忠诚与真实——就像你的音乐。"
程野的喉咙发紧。他掏出钥匙链上挂着的小物件——一节断掉的钢琴弦,被精心缠绕成指环形状:"我也有礼物。从茱莉亚的废旧钢琴上取的。象征...呃..."
"永恒的音符。"齐临轻声接上,让程野为他戴上这简陋却珍贵的礼物。
格莱美颁奖夜,当《弦外之音》获得"最佳跨界专辑"时,全球观众看到了这样一幕——穿着破洞牛仔裤的摇滚歌手和一身正装的钢琴家手牵手上台,轮流发表感言,最后在镜头前交换了一个短暂的吻。
社交媒体瞬间爆炸。#齐临程野#的话题冲上全球热搜,评论两极分化。但两位当事人早已离开派对,回到酒店房间,对着一房间的奖杯和花束发愣。
"我们做到了。"齐临轻声说,手指轻抚格莱美奖杯光滑的表面。
程野从身后抱住他,下巴搁在他肩上:"这才刚开始。"
他们站在落地窗前,望着洛杉矶的夜景。六个月的分离,两个大陆的距离,只让重聚变得更加甜蜜。程野吻着齐临的颈侧,感受他在自己怀中的温度。
"记得我们说要写'想念对方的歌'吗?"齐临突然问。
程野点点头,走到床边拿起吉他。他弹唱的是一首简单的民谣,关于一个习惯孤独的人如何在另一个人的旋律中找到归宿。齐临则坐到钢琴前,回赠一首优雅的小夜曲,讲述一个循规蹈矩的灵魂如何被即兴的乐章唤醒。
两首歌奇迹般地共享同一个和弦进行,仿佛隔空创作时心有灵犀。当他们尝试将两首歌合二为一时,一种全新的声音诞生了——既有古典的精致,又有民谣的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