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雨泡软了老街的青石板,陈屿的无人机坠进旧书摊雨棚时,苏晴正为黎族纹样发愁。
“哥斯拉战袍要民族元素!”视频里总监敲着屏幕,“下周交初稿!”
她揉碎画纸,抬眼看见陈屿在巷口打捞卡在《辞海》堆里的无人机。雨水顺着棚布沟槽浇在古籍上,摊主老人攥着棕刷抢救《芥子园画谱》,无人机旋翼却在《天工开物》页间嗡嗡震颤。
“科技撞文物啦!”老人挥刷打旋翼。
陈屿伸手的刹那,苏晴突然尖叫:“别动!”
她冲向书堆抽出一本靛蓝函套的册子——无人机桨叶刮破的封面露出织锦纹样,正是她苦寻不得的黎族絣染图。
“弄破光绪年的《黎音辑录》……”老人抖着胡子捡碎纸。
苏晴已掏出刻字硬币:“押金!我补画封面!”
硬币上的烛泪红绳沾了雨水,老人眯眼凑近:“哟,假戏真做?”
补封面的活计在503室铺开。
苏晴临摹纹样时,陈屿修复无人机桨叶。多肉军团又添新丁——老人抵债的瓦盆里,星斑苗旁挤着蔫软的文竹,盆底贴着“书虫勿食”的泛黄标签。
“黎族符号有经纬密码的。”她蘸着丙烯勾线,“像不像你修无人机的电路图?”
陈屿举起裂桨叶:“电路不断纹。”
雨停时,老人送来回礼:半块残破的黎族织机部件。
“能拆出三百根筘齿。”他指着榫卯结构,“修书费抵了。”
陈屿组装零件时,苏晴忽然抽走齿轮:“这当哥斯拉的太阳轮?”
老人留下的手抄谱在春风里翻页,变调的老张春米曲混着黎族古谣的注音符号。
总监验收日,苏晴的稿子被批“纹样太死”。
“要动态!动态懂吗?”视频里总监拍桌,“无人机灯光秀背景呢!”
陈屿突然入镜:“灯光能模拟织布轨迹。”
他点开软件,黎族纹样在屏幕分解成光点流。总监的怒容凝成惊诧:“陈工改行UI了?”
深夜机房,无人机群在穹顶排成经纬线。
苏晴的画笔随光流游走,黎锦纹样在数位屏活过来。陈屿调试参数时,她忽然哼起手抄谱里的黎腔,跑调的旋律惊动警报器。
保安冲进来:“谁在唱丧曲?”
“是春米……”苏晴的辩解被红光吞没。
罚单和纹样稿同时交到总监手里。
“动态有了,文化味没了。”总监指着罚单金额,“从你稿费扣?”
苏晴戳着织机部件:“黎族婆婆说纹样是唱出来的……”
“那就唱!”总监甩来录音笔,“下周交音画双稿!”
陈屿在旧书摊找到老人时,春雨又至。
老人正用棕刷给《黎音辑录》包新书皮:“那丫头闯祸了?”
“录音作业。”陈屿递过烛泪红绳硬币,“租用您的谱子。”
老人摩挲着硬币的烛泪:“真戏要真做。”
录音在旧书库房进行。
霉味混着樟脑丸的气息里,老人击打残破织机部件。木齿相撞的咔嗒声在梁柱间回荡,他忽然开嗓——沙哑的黎语古谣如雨滴砸进青砖缝,苏晴的录音笔微微震颤。
“筘齿数不对。”陈屿突然说。
老人停住歌谣:“光绪年就缺齿啦。”
“缺几根?”苏晴数着录音波形。
“七根。”老人指甲抠着榫眼,“七十年没补全。”
补齿的楠木在陈屿公寓阴干。
苏晴刻着木齿纹路时,总监来电催促:“纹样动态稿爆红!网友求音源!”
她抓起刻刀:“在补文物……”
“那就直播补!”总监挂断前吼,“标题叫‘科技修文物’!”
直播镜头对准织机部件时,陈屿的无人机吊着楠木齿悬空。
苏晴用刻字刀修榫眼,弹幕刷过:“UP主手抖得像帕金森?”
陈屿突然操控无人机俯冲,木齿精准嵌入缺口!苏晴的刻刀在齿面刮出黎纹,木屑纷飞中,老人哼唱的录音在直播间流淌。
最后一齿归位时,异变突生。
无人机电池过热冒烟,旋翼刮飞织机横梁!苏晴扑救时肘击直播架,镜头翻滚着拍到她压垮文竹瓦盆。
“书虫复活啦!”弹幕疯狂截屏:断裂的织机横梁下,文竹根须缠着《黎音辑录》的书页,盆底“书虫勿食”的标签在镜头前摇晃。
总监的电话被陈屿按掉。
他捞出浸透泥浆的书页,老人哼唱的录音突然卡顿——最后那句黎语在循环:“纹断……魂断……”
苏晴用棕刷抢救书页:“魂不能断!”
通宵修复的书房像战场。
陈屿用无人机摄像头扫描书页纹样,苏晴的笔尖追着投影勾线。文竹泡在椰青壳里,根须缠着织机残片。
“黎族婆婆说,”她蘸着丙烯修补,“纹断处要埋歌谣。”
陈屿忽然调出录音频谱:“用这个填。”
交稿日,总监指着音波纹样皱眉:“网友说像心电图?”
苏晴举起补全的织机部件:“是文物心跳。”
她拨动木齿,三百根筘齿咬合出完美咔嗒声。老人哼唱的录音流淌出来,陈屿在平板上圈出音波与黎纹的重叠点:“纹样活了。”
总监的咖啡杯停在半空。
他忽然切开直播回放——苏晴扑救织机时,肘部撞飞的刻刀正扎进《黎音辑录》封面,刀尖戳破的靛蓝函套里,掉出张蜡染黎布。
布上绞缬纹样竟与苏晴补画的封面完全一致!
“这才是爆款!”总监抓起黎布,“哪来的?”
陈屿翻过蜡染布背面——褐黄布底用血线绣着极小一行字:“光绪廿三年 符阿婆埋纹”。
旧书摊前,老人用棕刷轻掸黎布。
“符阿婆是我姑婆。”他指甲刮过血绣字迹,“这布裹着《黎音辑录》埋地窖七十年。”
苏晴摸着血绣纹路:“为什么埋?”
“那年官府收黎器,她说要留纹在书里等后人。”老人忽然看陈屿,“你们挖出来了。”
无人机悬停雨中,桨叶刮起的风掀动书页。
苏晴的刻字硬币递过去:“再押给您修书。”
老人却把黎布塞进她怀里:“该押给我新封面。”
陈屿忽然问:“缺的七根齿……”
“早被符阿婆刻成书钉了。”老人掀开《黎音辑录》封底——七枚楠木齿钉在书脊泛着幽光。
直播修封面时,网友刷爆服务器。
苏晴用黎布托裱封面,陈屿操控无人机穿金线。弹幕忽然卡顿:“UP主!文竹缠无人机了!”
镜头里,椰青壳的文竹气根缠住旋翼,根须间夹着“书虫勿食”的标签。
苏晴剪断气根时,老人哼唱的音源突然外放。
文竹根须在黎布封面投下虬曲影子,陈屿忽然用金线勾描根须轮廓——黎纹与根脉在布面交融成新图腾。
总监的消息点亮屏幕:“网友命名‘根纹共生’!申请专利!”
专利书下来那天,旧书摊堆满鲜花。
老人用棕刷扫着花瓣:“符阿婆的纹续上了。”
苏晴翻着新印的《黎音辑录》,封面根脉金线在雨后泛光。陈屿忽然指向织机部件——三百筘齿间隙,不知何时冒出星斑苗的气根。
“书虫吃文物?”苏晴轻碰嫩根。
老人大笑:“是文物发芽啦!”
陈屿用无人机拍下这一幕。
照片里织机木齿间绿意点点,老人扫花的背影虚化成符阿婆时代的残影。苏晴的朋友圈配文:“纹断处,根自生。”
总监的电话追来:“专利分红够买工作室了!”
苏晴正给文竹根须描金线:“钱存着。”
“干什么?”
“买筘齿。”她笔尖点着《黎音辑录》的七枚书钉,“符阿婆的织机,还差两百九十三根。”
夜雨又至,陈屿的阳台成了文物修复间。
楠木在恒温箱散着清香,苏晴的刻刀在木料游走。老人送来的手抄谱摊在膝头,她忽然哼出符阿婆时代的黎腔。
陈屿用频谱仪捕捉声波,光点投在未成型的木齿上,竟自动勾勒出黎纹走向。
“科技修文物,”他调整参数,“不如文物教科技。”
苏晴的刻刀随光点移动:“是根须找到新裂缝。”
文竹的气根探进织机榫眼,星斑苗在《黎音辑录》封面投下新影。陈屿的口袋里,烛泪红绳硬币贴着符阿婆的蜡染布片。
而有些重逢早已注定,如同纹断处生新脉,如同旧书里藏春根,在岁月裂痕里,终将长成通天的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