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口的风
适应性考试的倒计时牌挂在走廊最显眼的地方,红底白字的“7”像根细针,扎在每个复读生的眼里。老师们在班会上反复强调:“这是按高考模式来的,排名、难度都和真题一致,一定要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教室里的空气骤然绷紧,连翻书声都比平时轻了几分。
江晓瑜把错题本翻得卷了边。自从期中考试后,她像被上了发条,跟着王静的节奏刷题、背书,凌晨五点半的路灯和深夜十一点的月光,成了她最熟悉的风景。可心里那片阴影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像潮湿角落里的霉斑。
那天凌晨,她又从噩梦中惊醒。梦里是去年高考后的场景,妈妈坐在床边问她“为什么要复读”,爸爸站在门口骂“这次再考不上,你这辈子就完了”。愧疚和恐惧像两只手,死死掐着她的喉咙,她想喊,却发不出一点声音。坐起身时,冷汗已经浸透了睡衣,窗外的天还是黑的,只有手机屏幕亮着,显示凌晨三点四十分。
这场梦像块沾了水的棉花,沉甸甸地压在她心上,直到走进考场都没散去。语文卷的作文题是“坚持与选择”,江晓瑜盯着题目看了十分钟,脑子里空空的,妈妈的脸、爸爸的骂声、去年落榜的成绩单……像走马灯似的转,笔尖悬在纸上,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接下来的几门考试,她几乎是浑浑噩噩地熬过去的。数学卷的最后两道大题空着,英语听力像隔着层水,什么也听不清。走出考场时,阳光很刺眼,她却觉得浑身发冷。
许晶晶在考场外等她,手里攥着两瓶水,看见她苍白的脸,立刻就明白了:“没发挥好?”
江晓瑜摇摇头,又点点头,喉咙像被堵住了。
成绩出来那天,江晓瑜的名字在榜单中间偏下的位置,比上次模拟考退了三十多名。王静拿着成绩单来找她,眉头皱得很紧:“是不是哪里没发挥好?我们一起看看卷子?”
许晶晶也凑过来,声音轻轻的:“晓瑜,难过就哭出来吧,别憋着。”
江晓瑜看着她们,突然笑了,笑得有点晃神:“晶晶,我不想高考了。”
许晶晶愣住了。
“我想报单招。”江晓瑜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考完就去工作,太累了。”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尖因为长期握笔,磨出了小小的茧,“我怕今年还是没学上,扛不住了。省内的大专就行,应该能让我去的。”她抬头看向许晶晶,眼里有释然,也有疲惫,“我不陪你们高考了。”
许晶晶看着她眼底的红血丝,想起她凌晨亮着的台灯,想起她噩梦中的呓语,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沉默了很久,从书包里掏出一张折好的纸:“春季高考的报名表,我早就给你带了一份。”
江晓瑜接过那张纸,指尖有点抖。
她去找王静道别的时候,王静正在整理错题本。听见她说要走,王静手里的笔顿了顿,随即把本子合上,认真地看着她:“想好了?”
“嗯。”
“也好。”王静笑了笑,眼里有惋惜,却没有劝阻,“不管走哪条路,好好走就行。”她从抽屉里拿出个笔记本,递给江晓瑜,“我整理的知识点,或许对你有用。”
春季高考那天,天阴沉沉的。江晓瑜走进考场前,手机震了一下,是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只有四个字:考试加油。她愣了愣,突然想起许晶晶之前说的,季国玉问她要过联系方式。指尖在屏幕上停了停,她终究没回,也没存那个号码。有些鼓励,放在心里就好。
几个月后,录取通知书陆续寄到学校。江晓瑜收到了省内最好的大专的通知书,专业是她喜欢的汉语言文学;许晶晶去了邻市的大专,学了学前教育;王静考上了南方的一所重点大学,去了她一直想去的城市;季国玉则收到了体校的录取通知,据说专业课成绩名列前茅。
风吹过操场,卷起几片落叶,飞向不同的方向。原来青春就是这样,有人往前冲,有人选另一条路,重要的不是哪条路更好,而是终于有勇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