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磐石营”在山谷中发出初啼之时,云山县城内外,另一场无声却更加震撼人心的变革,正迎来它辉煌的顶点。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往年的萧瑟与愁苦,而是一种近乎发酵般的、甜丝丝的焦灼期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县城外那一片片曾经贫瘠、如今却被一种从未见过的、茂盛藤蔓覆盖的土地上——红薯田,以及那些开着不起眼小白花、地下却蕴藏着奇迹的土豆田。
数月前,当知县大人将那些奇怪的“土疙瘩”(土豆块茎)和藤蔓(红薯苗)分发给十几户被选中的老农,并亲自传授古怪的种植方法时,质疑和观望是主流。种这玩意儿能比得上麦子稻谷?别是白费力气!但出于对“林青天”近乎盲目的信任,老农们还是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如今,收获的时刻终于到了!
默狸带着王猛、小六子和一众衙役,来到了老农王石头的红薯田边。田埂上早已围满了黑压压的百姓,所有人都伸长脖子,屏住呼吸,目光灼灼地盯着田里。
王石头,这个老实巴交了一辈子的老农,此刻激动得双手都在颤抖。在默狸鼓励的目光下,他深吸一口气,拿起锄头,朝着田垄根部小心翼翼地挖了下去。
一锄,两锄…湿润的黑土被翻开。
突然,锄头碰到了什么!不是坚硬的石头,而是一种饱满的触感!
王石头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丢下锄头,双手颤抖着扒开泥土…
轰!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了巨石!
只见王石头从泥土中,竟然一下扒拉出四五个拳头大小、纺锤形的、红皮或紫皮的东西! 它们沾着新鲜的泥土,饱满圆润,一个挨着一个,如同大地母亲慷慨捧出的珍宝!
“我的老天爷啊!”王石头发出一声变了调的惊呼,一屁股坐在地上,捧着那几个沉甸甸的红薯,老泪纵横,“出来了!真出来了!还…还这么多!”
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他继续挖掘,一窝又一窝的红薯被挖了出来!每一窝都密密麻麻,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个个饱满硕大!很快,他脚边就堆起了一座小山!
围观的人群彻底沸腾了!
“天哪!一窝这么多!”
“这…这得有多少斤啊!”
“快看!那边李老四的土豆也挖出来了!我的娘哎!那土疙瘩更大!一窝十几个!”
惊呼声、赞叹声、难以置信的抽气声此起彼伏!整个田野变成了欢乐和震惊的海洋!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自家的田地(当初分到种苗的),迫不及待地开挖!
丰收的景象彻底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一筐筐、一担担沾满泥土却散发着诱人生机的红薯和土豆被从田里运出,堆放在田头、路边、打谷场上!那堆积如山的景象,是云山县百姓祖祖辈辈从未见过的奇观!
默狸早有准备。他立刻下令,在县衙前的广场和各乡主要晒谷场设立“公秤点”。由小六子带领书吏和衙役,组织农户有序称重登记。
称重的过程,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极限。
“王石头家,红薯田一亩三分!实收…两千一百斤!”书吏颤抖着报出数字,怀疑自己看错了秤星。
“哗——!”人群爆发出更大的声浪!
“李老四家,土豆田八分!实收…一千五百斤!”
“张寡妇家,红薯田一亩!实收一千八百斤!”
“…”
亩产千斤?不!是普遍达到了一千五百斤以上! 个别精耕细作、肥力好的地块,甚至逼近两千斤大关!这个数字,如同惊雷般在所有人脑中炸响!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江南最肥沃的水田,稻谷亩产也不过三四石(约400-500斤)!北方的旱地麦子,亩产一石多(约150斤)已是丰年!红薯土豆的产量,是稻麦的数倍甚至十倍!
“祥瑞!这是真正的祥瑞啊!”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秀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朝着堆积如山的薯堆和默狸的方向连连叩头,“天降祥瑞于云山!林大人是星君下凡,来救我们穷苦百姓的啊!”
这一声呼喊,如同点燃了导火索!无数百姓,无论男女老幼,都激动地朝着默狸跪拜下来,口中高呼:
“林青天万岁!”
“祥瑞星君!”
“林公薯!墨豆!救命的宝贝啊!”
声浪如潮,直冲云霄!百姓们看向默狸的眼神,充满了发自灵魂深处的敬畏、感激和狂热的崇拜!这一刻,“林青天”的形象在百姓心中彻底升华,成为了带来“祥瑞”、赐予他们生存希望的“神祇”!
默狸站在欢呼的海洋中央,强压着内心的激动。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声音通过简易的铁皮喇叭传遍全场:
“父老乡亲们!此乃天佑云山,更是大家辛勤劳作的成果!这‘林公薯’、‘墨豆’,非我默狸所有,乃是我云山万民共有之宝!自今日起,县衙将按户按丁,分发薯种薯块!凡我云山百姓,无论贫富,皆可领种!县衙将派专人指导种植!今年种下的,收获后只需按例缴纳少许田赋,其余皆归自家所有!我们要让这祥瑞之种,洒遍云山每一寸土地!让饥饿,永远滚出云山!”
“万岁!”
“林大人万岁!”
欢呼声再次达到顶点!百姓们喜极而泣,奔走相告!分到种苗的欢天喜地,没分到的也充满了希望!
默狸雷厉风行。
建立仓储: 立刻将县衙库房和周家抄没的几座大仓库清理出来,作为战略储备库。收获的红薯土豆,除留足薯种和百姓口粮外,大量切片晒干或入窖储存。他兑换了简易的《土法地窖储存技术》,指导建造通风防潮的地窖,最大限度延长储存时间。
全面推广: 小六子组织起一支由最初那十几位老农组成的“技术指导队”,配上衙役护卫,分赴各乡各里,现场指导种植技术。默狸编写的《林公薯/墨豆种植要诀》被大量抄录分发。薯种薯块按户登记,有序发放。整个云山县,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种植革命!曾经荒芜的坡地、贫瘠的旱田,都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希望的绿色。
稳固民心: 丰收的粮食,实打实地分到了百姓手中。县衙只象征性地收取了极低的赋税(用于公共开支)。家家户户的粮囤前所未有地充实,餐桌上第一次出现了能让人吃饱甚至偶尔吃好的主食。百姓对默狸的拥护达到了顶点,发自内心地维护着县衙的每一项政令。曾经对“祥瑞”将信将疑的周边州县百姓,听闻消息后,拖家带口涌入云山,只为一睹“神物”真容,恳求能分得一点种苗。云山县城一时人满为患。
“祥瑞知县”的名号,如同插上了翅膀,伴随着“亩产千斤”、“林公薯”、“墨豆”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词汇,迅速传遍了州府,甚至向着更遥远的省城和京城飘荡而去。云山县这个昔日穷困潦倒、匪患横行的小地方,一夜之间成为了整个地区乃至行省瞩目的焦点。无数好奇、探究、羡慕、乃至贪婪的目光,开始从四面八方投射而来。
默狸站在修缮一新的县衙城楼上,俯瞰着城内熙攘的人群和城外无边无际、孕育着无限生机的绿色田野。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粮食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底气,田间地头百姓们发自内心的笑容给了他强大的民意支撑,山谷深处“磐石营”的操练声和神机坊隐约的叮当声,则给了他掌控未来的核心力量。
民心所向,粮仓充盈,甲兵初成!云山,这个他一手从泥潭中拉起的根基之地,终于成为了他展翅翱翔最坚实的跳板。然而,默狸深知,巨大的声望如同耀眼的火炬,既能照亮前路,也必将引来无数飞蛾与暗箭。他平静的目光扫过远方地平线,那里,新的风暴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