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烬的离去,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过后,水面重归平静。但林小溪的“鬼手医仙”之名,却如同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种子,越过无名村落简陋的篱笆墙,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最初是邻近几个同样在战争废墟中挣扎求生的凡人聚落。他们抬着奄奄一息的伤员,背着高热不退的孩童,跋涉数十里泥泞山路,只为求“鬼手医仙”一救。林小溪那间破旧的土屋,彻底成了方圆百里内最繁忙的“诊所”。
接着,一些身影开始悄然出现在村落边缘。他们不再全是面黄肌瘦的凡人。有些人穿着相对整齐的粗布劲装,腰间或背后带着磨损的武器,眼神锐利,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却也隐含着一种凡人不具备的、微弱的气机感应。他们是低阶散修,或是依附于小家族的外围成员。在修真界残酷的底层挣扎中,他们同样会受伤,会生病,会感染。昂贵的丹药对他们而言遥不可及,宗门或家族的庇护也极其有限。
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叫“石虎”的炼气三层散修,在探索一处低阶妖兽巢穴时,被带有腐蚀性毒液的妖蛛咬伤了手臂。伤口迅速红肿溃烂,毒素蔓延,整条手臂青黑发胀,剧痛钻心。他耗尽积蓄买的一颗最低阶的“清瘴丹”服下,效果微乎其微。绝望之际,听说了“鬼手医仙”的名头,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找了过来。
林小溪检查后,立刻判断:严重感染合并毒血症!必须清创排毒,抗感染!她麻利地切开肿胀的伤口,引流脓血和黑绿色的毒液,用仅存的、稀释过的碘伏反复冲洗(心疼得直抽抽),然后敷上她改良的“林氏解毒膏”(以银线草为主,辅以苦麻藤汁增强消炎)。最后,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拿出了一片压箱底的阿莫西林(成人剂量)碾碎,混合在寒星草煮的水里让他服下。
三天后,石虎手臂的肿胀明显消退,剧痛减轻,青黑色褪去,虽然伤口依旧狰狞,但生命体征稳定了下来!他感受着体内毒素被遏制、生机重新焕发的力量,激动得差点给林小溪跪下!他掏空口袋,拿出了仅有的五块指甲盖大小、灰扑扑的、蕴含微弱灵气的石头——下品灵石。
“林…林医仙!俺石虎这条命是您救的!这点…这点灵石您收下!虽然不多…” 这个在底层摸爬滚打、见惯生死的汉子,此刻声音竟有些哽咽。
林小溪看着那五块灰扑扑的小石头,感受着其中微弱却精纯的能量波动,心中了然。她没有推辞,只取了三块:“三块就够了。你的伤后续还要换药观察,这算一个疗程的费用。剩下两块,留着买点补气血的兽肉。”
“三…三块?”石虎愣住了。一颗效果远不如林医仙救治的清瘴丹,在黑市也要十块下品灵石!他这条命,就值三块?“这…这太少了!林医仙!”
“我说三块,就是三块。”林小溪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我的规矩,对修士,三块下品灵石一疗程。付不起的,也可以用等值的草药、材料或者劳力抵。对凡人…”她指了指远处正在帮忙熬药的栓子媳妇,“照旧,力所能及,以物易物或免费。”
石虎拿着找回的两块灵石,看着林小溪转身去救治下一个病人的背影,心中翻江倒海。三块灵石……这在修真界底层,几乎是象征性的收费!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在弱肉强食的冰冷规则之外,还有一种叫做“医者仁心”的东西存在。
石虎的痊愈,如同在低阶散修和小家族成员这个沉默而庞大的群体中投下了一颗惊雷!“鬼手医仙”的名声,连同“三块灵石一疗程”这个近乎神话般的价格,如同野火燎原,在底层修真者中迅速传播开来。林小溪的土屋门前,除了衣衫褴褛的凡人,开始出现更多带着武器、气息各异的修士身影。他们的眼神中,带着怀疑、审视,但更多的是绝处逢生的希冀。
然而,声名鹊起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药物资源的极度短缺!
医疗箱彻底空了。碘伏瓶底刮得干干净净,最后一卷纱布用在了石虎身上。压箱底的几板阿莫西林,也在救治了几个严重感染的修士后消耗殆尽。林小溪赖以立足的现代药物资源,彻底归零。
看着门外排起的长队,看着一双双饱含痛苦和希冀的眼睛,林小溪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药,再高明的医术也是空中楼阁!她那“三块灵石”的承诺,眼看就要成为无根浮萍!
“必须找到替代品!必须自己造药!” 这个念头从未如此强烈。她将目光再次投向了村外那片广袤的、未被战火彻底焚毁的山野。那里,蕴藏着她的希望,也潜藏着无尽的未知和风险。
林小溪的“赤脚医生plus”模式,正式升级为“修真界赤脚医药研发中心(极度简陋版)”。
她的“实验室”,就是土屋旁临时搭起的一个四面漏风的草棚。工具更是原始得可怜:石臼、陶罐、木桶、竹筛、骨刀、还有几个好不容易从废墟里淘换出来的、相对完好的琉璃瓶(当作烧杯和容器)。
她的“科研团队”,是经过初步筛选和培训的几名村民:心思细腻、记性好的二丫(负责记录和简单操作),力气大、不怕脏的栓子(负责采集、捣药、重体力活),以及恢复良好、对草药有特殊敏感的栓子媳妇(负责初步辨识和炮制)。赵大山则负责统筹协调和安全护卫(防止采集时遇到危险)。
研究目标明确:
1. 强效消毒剂: 替代碘伏。战场经验让她深知消毒的重要性。
2. 广谱抗感染药物: 替代抗生素。这是应对各种外伤感染、炎症的核心。
3. 止血、镇痛、解热等基础药物的稳定化、提纯化。
过程充满了曲折、失败和无数次从头再来。
项目一:“林氏消毒灵液”的诞生(相对成功) 目标:利用本地易得的含酒精物质(如某种野果发酵液)提纯酒精作为基础溶剂,添加具有杀菌效果的草药成分。 过程:
失败1:采集的“醉浆果”发酵液,酒精浓度太低,蒸馏提纯设备简陋(陶罐+竹管冷凝),效率低下,收集到的“酒精”纯度低且量少。
失败2:尝试添加苦麻藤汁(消炎),结果混合后产生沉淀,效果不明。
失败3:添加银线草汁(解毒),混合液变成诡异的蓝绿色,气味刺鼻,试用时皮肤有灼烧感!
转机与实验: 林小溪偶然发现一种叫“烈阳草”的植物,叶片辛辣刺鼻,揉搓后汁液接触皮肤有灼热感。她联想到酒精的物理杀菌原理(使蛋白质变性),以及某些酚类物质的杀菌作用。尝试将烈阳草晒干磨粉,浸泡在低纯度酒精中。
浸泡过滤后的液体呈淡黄色,气味浓烈辛辣,但刺激性比纯烈阳草汁低。林小溪进行对比实验:用此液体清洗污染的伤口(动物实验:村民猎到的兔子),与只用清水清洗对比。结果:使用“烈阳酒精”清洗的伤口,红肿溃烂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过多次浓度调整和稳定性测试(发现避光保存效果更好),林小溪将其命名为“林氏消毒灵液(烈阳型)”。虽然刺激性仍比碘伏强,气味也冲,但杀菌效果得到了验证!成本低廉,原料易得!栓子媳妇还给它起了个土名:“火烧水”。
局限是对粘膜和娇嫩皮肤刺激性大,不能内服,对某些厌氧菌效果存疑。
项目二:“净霉散”的艰难求索(核心目标:抗生素) 目标:寻找具有强力抑制或杀灭细菌(林小溪称之为“病霉”)的天然物质,并进行提纯或浓缩。 过程:
林小溪凭借模糊的记忆(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知道某些霉菌能抑制细菌生长。她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种潮湿环境下的霉斑、腐土中的菌丝。
建立“培养基地”: 利用简陋的琉璃瓶、陶碟,用煮过的米汤、肉汤、甚至村民提供的豆渣作为培养基,接种不同的霉菌样本。草棚里很快摆满了瓶瓶罐罐,弥漫着各种古怪的发酵和霉变气味。
失败N次: 大多数霉菌毫无作用。少数能抑制细菌(用腐烂肉汤里的细菌观察)的,效果也极其微弱。提纯更是困难重重。尝试用“烈阳酒精”提取活性物质,结果破坏殆尽;尝试低温浓缩,没有冰箱,只能用硝石制冰制造局部低温环境,效率极低。
意外发现与挫折: 一次,二丫不小心将一瓶培养着某种青绿色霉菌的豆渣培养基打翻在另一瓶长满黄色葡萄球菌(林小溪根据形态命名)的肉汤培养皿上。几天后,林小溪惊讶地发现,两种菌落交界处,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被明显抑制,出现了一圈清晰的“抑菌圈”!
希望与困境: 林小溪如获至宝,立刻将这种青霉菌(暂命名为“青霉豆渣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然而,培养过程缓慢,产量极低。更麻烦的是,提取活性物质(她称之为“净霉素”)的尝试屡屡失败。粗提物效果不稳定,有时有效,有时无效,且杂质多,试用在一个伤口化脓的低阶修士身上,效果不明显,反而引起了局部过敏反应(红肿瘙痒)!
瓶颈: 缺乏高效提纯手段(如层析、冷冻干燥),无法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净霉素”。林小溪看着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失败的标记,眉头紧锁。她知道方向可能对了,但技术鸿沟巨大。
二丫:“林姑娘,这绿毛(青霉菌)真的能打败黄点点(葡萄球菌)吗?它们是在打架吗?”
栓子:“这‘净霉素’咋恁难伺候?比俺家婆娘坐月子还金贵!俺捣了三天药渣了,手都绿了!”
林小溪(疲惫但眼睛发亮):“打架?算是吧!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最厉害的‘绿毛兵’,把它们练成精兵,再配上好武器(提纯)!栓子哥,快了快了!你看这圈圈(抑菌圈),说明它们能打赢!”
项目三:基础药物的优化与“病历系统”
止血粉改良: 在原有“止血草粉+草木灰”基础上,加入少量研磨极细的“凝血藤”粉末(新发现),止血速度和效果显著提升,命名为“速效止血散”。
镇痛解热合剂: 以“寒星草”为主,加入少量有轻微镇静作用的“夜息花”,熬煮浓缩成膏状,内服。效果弱于布洛芬,但胜在稳定、副作用小(主要是嗜睡),命名为“清心散”。
“病历系统”雏形: 林小溪深感记忆有限,开始建立简易档案。她用相对坚韧的树皮纸(硝制过的兽皮太贵),为每个病人(主要是修士和复杂病例)建立记录。内容包括:姓名/代号、年龄(估)、症状体征、诊断、处置方法、用药、复诊情况。用炭笔书写,画上简单图示(如伤口形态、皮疹分布)。由二丫负责整理归档。虽然简陋,但极大地提升了连续治疗和追踪效果的能力。
“三块灵石一疗程”的名声,如同插上了翅膀,不仅带来了更多的病人,也带来了一些不怀好意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