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之
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岁岁花开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本书标签: 古代 

岁月——岁月长河,护民长歌

岁岁花开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沈砚之冬日的雪落满宫墙,新岁的气息漫进朝堂。河工已毕的第三年,沈砚之官服上的褶皱里,似藏着河道岁岁流淌的水痕。这日,西北报灾的急折递入,皇帝拍案时,龙案上的烛火都晃了晃。

“西北大旱,河道疏浚后,漕运虽稳,可引水解困却难。”沈砚之出列,袖中方案已备许久。他展开舆图,指尖点在黄河支流处,“可开渠引支,借河工旧法,以工代赈。”

话未落地,御史台的陈大人便出列驳斥:“沈大人又要大兴土木!前番河工刚平,如今再动,耗银无数,莫不是想再博虚名?” 这陈大人,原是赵太尉余党,蛰伏数载,就等寻沈砚之把柄。

殿中气氛骤紧,沈砚之却从容,“陈大人可曾看过西北奏报?百姓啃树皮、掘草根,开渠引水,解的是燃眉之急,用的是河工旧匠——他们熟新法,能省工料,银钱皆算赈银,何来耗银?” 他早料到此劫,昨夜与李嵩核对数据,此刻将账册呈递,“每笔银钱,皆可追溯,河道传承的,不止技艺,更是护民的账。”

皇帝翻账册时,陈大人额角沁汗,却仍强辩:“开渠易毁良田,坏了农时,百姓如何安身?” 沈砚之瞥向殿外积雪,朗声道:“臣已遣人勘探,渠走荒滩,且冬日动工,春前可成。待渠成,荒滩变沃野,农时不误,还添新田。这,是岁月给百姓的生机。”

殿外忽有异响,众人望去,竟又是几个浑身补丁的百姓,由老匠头领着,闯了宫门。他们捧着西北带回的土——干裂如龟甲,却在土缝里,埋着河工旧匠画的引水草图。老匠头跪行至殿中,浑浊眼映着殿顶金龙:“陛下,俺们这些老骨头,跟着沈大人修过河。如今西北的苦,俺们懂!这渠,能活!”

陈大人脸如白纸,却还嘴硬:“刁民闯宫,沈砚之纵民犯上!” 李嵩适时出列,“陈大人眼盲心也盲?这些百姓,是河工传承的良心!沈砚之护民,从朝堂到荒野,岁岁如此,何来纵民?倒是陈大人,屡屡拿旧账攻讦,怕不是还念着赵太尉的私!” 一番话,戳破陈大人遮羞布,殿中御史台官员,有几个已低头。

皇帝拍板定策,沈砚之领命退下时,老匠头捧着草图,往他靴边塞了块青石板——正是当年修河道的旧料,带着岁月的苔痕。

春日,西北渠工开建。沈砚之站在荒滩上,李嵩策马而来,扬鞭指向天际:“你看这渠,像不像岁月的河?从朝堂争辩,到荒野引水,护民的根,岁岁都在。” 沈砚之望着匠人们忙碌的身影,青石板铺作渠基,旧料新用,一如传承的护民之心。

待渠成那日,西北麦浪翻金。朝堂上,新科进士诵着治渠的诗,沈砚之捧着新绘的舆图,眼角细纹里,藏着岁月的故事。而那方青石板,摆在他案头,每当晨光初照,便映出“岁岁护民,生生不息”的光——这是河工的传承,是岁月长河里,永不干涸的护民长歌 。

上一章 岁月——岁岁心痕 岁岁花开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最新章节 下一章 朝堂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