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岁岁花开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本书标签: 古代 

花朝

岁岁花开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惊蛰刚过,紫宸殿阶前的玉兰开得正好。沈砚之捧着新修的《河工传承图谱》上殿时,花瓣正落在他的乌纱帽上,带着三分春意,七分清寒。

“陛下,此图谱收录十七县老匠技法,凡开渠、固堤、辨土之术,皆附手绘图样与批注。”他将图谱举过头顶,黄绸封面上绣的渠水纹在晨光里流转,“臣已请工部刊印百册,分送各地河工房,让手艺能跟着春水往下淌。”

皇帝指尖刚触到图谱,左班忽然转出个青袍身影。是新擢升的御史李默,薛大人倒台后补上来的空缺,据说笔锋比当年的薛大人更利。

“沈大人倒是用心。”李默折扇轻敲掌心,玉骨折扇映得他面皮发白,“只是臣听闻,图谱里收了个叫赵二柱的匠人技法?此人前岁因偷工减料被革职,怎配入皇家典籍?”

殿中瞬间静了。赵二柱是老匠头的徒弟,去年在修关中渠时坠河没了,尸骨都没捞全。沈砚之捏着袖角的手紧了紧,指节泛白:“李大人怕是记混了。赵二柱是替师兄顶罪,革职文书早已追回。他在渠边发明的‘破冰锥’,今年救了十三名抢修的河工,这般手艺,怎就不配?”

“哦?”李默折扇“唰”地展开,扇面绘着寒江独钓图,“那敢问沈大人,为何图谱里独独缺了江南的圩田技法?莫不是觉得南方百姓的田,就不如西北的金贵?”

这话极毒。江南是首辅的地界,李默明着问技法,实则暗指沈砚之结党。皇帝翻过图谱最后一页,果然在目录末尾看到“江南篇待补”五个小字,眉峰微蹙。

沈砚之忽然笑了,笑声清越如玉兰落雪:“李大人可知,江南圩田技法,向来是由各州府自行传承?去年臣去苏州时,见七十岁的周老丈在田埂上教孙儿扎圩,那竹篾在他手里转得比花绳还巧。”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素笺,“这是周老丈托人捎来的手札,说江南的水性子野,技法得跟着时节变,怕写进书里反倒成了桎梏。”

素笺上是歪歪扭扭的字迹,混着水渍和泥痕,末尾画了个小小的圩田图,田埂上站着两个小人,一个拄着拐杖,一个背着竹篓。

“至于为何待补,”沈砚之声音沉了沉,“是因臣想等今年新麦收了,让南北匠人聚在扬州比一比。谁的法子能让稻子多结三粒谷,就把谁的手艺刻进图谱里。”

李默的脸青了半截,正想再辩,忽闻殿外传来喧哗。通传官跌跌撞撞跑进来,手里举着个缠着红绸的木匣:“陛下!江南急报!周老丈带着五个徒弟,在抢修溃堤时被卷进洪水里,这是他们托人从水里捞出来的……”

木匣打开,里面是半卷湿透的麻纸,上面用炭笔写着“圩田三法”,字迹被水泡得发胀,却一笔一划透着执拗。最末行写着:“沈大人,俺们的法子,比一比就知道中用不中用……”

皇帝捏着那半卷纸,指腹蹭过晕开的墨迹,忽然想起去年冬老匠头闯殿时,也是这样带着一身风霜。他抬眼望向阶下的玉兰,花瓣正簌簌落下,落在李默的青袍上,像落了层雪。

“传朕旨意。”皇帝的声音带着暖意,“江南圩田技法,着沈砚之牵头补入图谱。另,追封周老丈为‘河工义士’,让他的徒孙把这手艺,接着往下传。”

李默的折扇“啪”地合了,垂首时,鬓角的玉簪在晨光里泛着冷光。沈砚之望着阶前的玉兰,忽然想起老匠头塞给他的那块石头,此刻正躺在他的靴筒里,带着西北的沙砾,和江南的水汽。

散朝时,春风卷着玉兰花瓣掠过宫墙。沈砚之回头望了眼紫宸殿的飞檐,檐角的风铃正响,像极了江南圩田边,周老丈教孙儿唱的打夯歌。

花会年年开,匠人的名字会老,可那护着田垄的心思,总像这春风里的花香,岁岁都能吹进人的心里去。只是今年站在这里的人,换了模样,也添了新的牵挂。

上一章 岁月撤,山河诺 岁岁花开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最新章节 下一章 岁月不同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