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原来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
本书标签: 校园  周记 

第三章错过

原来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

高三(9)班 周记 苏晚

6月10日 晴

教室里空了大半,书本试卷像退潮后留下的狼藉贝壳,散落在桌面和地上。

空气里漂浮着粉笔灰和纸张陈年的气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告别的躁动。

窗外,香樟树的叶子绿得发亮,蝉鸣一阵高过一阵,聒噪地宣告着夏天的正式来临。

志愿表最终交了上去。我的,上海。他的,北京。

一南一北,地图上拉开的距离,仿佛一道无声的裂痕。

他坐在我斜前方的座位上,正低头收拾书包。

阳光穿过窗户,在他干净利落的发梢和挺直的脊背上镀了一层毛茸茸的金边。

他把那本厚厚的、边角都磨得起毛的数学竞赛习题册小心地放进书包最里层。

教室里只剩下寥寥几个人,搬动桌椅的声响显得格外空旷。

我深吸一口气,带着点书本和粉笔灰味道的空气涌入肺里。

走到他桌边,手指下意识地蜷紧。“林淮。”声音比想象中要稳一些。

他抬起头,眼睛里映着窗外的天光和绿意,很清澈。

“暑假……”我顿了顿,努力让声音听起来轻松自然,“暑假有空的话,我去北京找你玩?或者……你来上海?” 心跳在胸腔里不轻不重地撞着,像揣了个不安分的小兔子。

阳光落在他脸上,能看清他细小的绒毛。他看着我,眼神很专注,那专注让我脸颊微微发热。

“好。”他几乎没有犹豫,点了点头。一个很轻、却异常清晰的音节。“我去上海。”他补充道,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确定,像在陈述一个既定的事实。“带你去看外白渡桥,还有……真正的夜景。”他嘴角似乎又浮起那种熟悉的、极淡的弧度,像石子投入湖心漾开的第一圈涟漪,短暂却清晰。

“一言为定!”我立刻接口,像是怕他反悔似的,声音里不自觉地带上了一点明亮的雀跃。

阳光透过香樟树浓密的枝叶,在斑驳的水磨石地面上投下晃动跳跃的光斑,也落在他微微扬起的眉梢眼角,显得格外明亮。蝉鸣声似乎也暂时温柔了下来。

(大学)日记 苏晚

7月23日 晴

背包沉甸甸地压在肩上,里面除了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就是那本硬壳的日记本。

深蓝色的封面,边角已经有些磨损,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关于一个人的名字。

指尖无意识地抚过封面上烫金的暗纹,像触摸着一段凝固的时光。

硬座车厢特有的气味混杂在一起——泡面浓重的调料味、汗味、皮革椅套的陈旧气息,还有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飘进来的、带着暑气的青草味。

车轮撞击铁轨,发出单调重复的哐当哐当声,像是永不停歇的节拍器。

邻座的大叔鼾声如雷,对面的小女孩在妈妈怀里哭闹不休。

我戴上耳机,把音乐声开到最大,试图隔绝这一切。

可眼睛却不由自主地盯着手机屏幕,指尖一遍遍划过锁屏界面。

没有新消息。最后一条,还是昨晚我发出的:“明天下午三点左右到虹桥!等我!” 后面跟着一个小小的、跳跃的笑脸表情。

他回了一个简洁的“好”,还有一个定位——外白渡桥附近那家著名的生煎馒头老店。

窗外,江南水乡特有的青瓦白墙在疾驰中连成模糊的色块,又被大片大片的绿色稻田取代。

阳光明晃晃地照着,有些刺眼。我打开日记本,翻到最新的一页,上面只有一行字,墨迹还很新:“上海,我来了。林淮,我来了。” 笔尖悬在纸上,犹豫着,想再写点什么,最终只是轻轻合上了本子。

心脏被一种混合着巨大期待和莫名焦躁的情绪填满,随着车轮的节奏一起一伏。

时间被无限拉长,每一分钟都像一个世纪。

我闭上眼,想象着火车到站的汽笛声,想象着汹涌人潮中那个熟悉的身影,想象着他看到我时,脸上会不会再次浮现那种罕见的、清浅却温暖的笑意。

快了,就快了。

(大学)日记 苏晚

7月24日 晴(?)

虹桥站像一个巨大而冰冷的钢铁蜂巢。人潮从四面八方涌来,又向四面八方散去,拖着行李箱的滚轮声、此起彼伏的广播声、手机通话的嘈杂声浪,汇成一股永不停歇的、令人窒息的轰鸣。

我背着沉重的背包,站在出站通道中央,像一块被洪流裹挟却动弹不得的礁石。冷气开得很足,裸露的手臂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很轻微,却像一道细微的电流瞬间击中全身。一定是他的消息!说“到了吗?”或者“我在X出口等你!”心跳猛地漏跳一拍,随即又疯狂地加速。

几乎是屏着呼吸,我有些手忙脚乱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屏幕的光在嘈杂昏暗的通道里亮得刺眼。

不是他。

发信人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林溪。

下面跟着一行字,每一个黑色的方块都像冰冷的铁钉,狠狠扎进视线里:

「晚晚姐,我是林淮的妹妹林溪。哥他今天早上出门给你买明信片……在文具店门口……为了拉一个跑上马路的小孩……被车撞了……对不起……」

后面还有字,模糊了,像浸了水。

世界的声音在刹那间被一只无形的手彻底抽走。汹涌的人潮、刺耳的广播、滚轮的噪音……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令人耳鸣的死寂。

冰冷的空气骤然凝固,沉重地挤压着胸腔,每一次试图呼吸都带来尖锐的刺痛。

虹桥站巨大穹顶下明亮的灯光,变得异常惨白而遥远。

手机屏幕的光暗了下去。指尖的冰冷迅速蔓延至全身。

我僵在原地,背包带子深深勒进肩膀的痛感也变得麻木。

视线里,只有无数陌生人的腿脚在眼前混乱地移动,像一片不停晃动的、没有意义的森林。

明信片……文具店门口……

一股巨大的、无法形容的酸涩猛地冲上鼻腔和眼眶,灼热得发痛。

我死死咬住下唇,尝到一丝铁锈般的腥甜。

在彻底模糊的视线里,在虹桥站这片冰冷喧嚣的、永不停歇的人海里,在意识被彻底淹没之前,唯一清晰的知觉,竟然是手心里残留的、某种属于旧物的、干燥而温暖的触感。

是那把伞柄的温度。高二开学那天,纯黑色的,很大,骨架很结实。

他递过来时,指尖微凉,伞柄却带着他掌心干燥的温热。

原来有些雨,从一开始落下,就从未真正停歇。

---

梅雨季又来了,雨水敲打着窗棂,没完没了。

那把蓝格子伞,伞面洗得发白,此刻静静撑开在狭窄的出租屋阳台上,承接窗外无尽的潮湿。

水滴顺着伞骨末端,一滴,一滴,缓慢而固执地砸在水泥地上,在积年的浅褐色水痕旁,晕开新的、更深的印记。

我坐在书桌前,摊开的日记本停留在最后那页,墨迹早已干涸。

手指无意识地拂过旁边一张明信片——素白卡面,印着晨曦微光里的外白渡桥钢架,桥下黄浦江流淌着淡金色的波光。

明信片背面,只有一行未完成的字迹,是他一贯利落干净的笔锋:“晚晚,其实我……”

指尖在“我”字后面那片突兀的空白处反复摩挲,那里再不会有新的墨迹填满。

雨声渐渐沥沥,阳台上的蓝格子伞沉默着,伞骨内侧,靠近握手的地方,一小块不显眼的白色痕迹微微凸起。

那是很久以前,一次伞骨折断后,他用修自行车的强力胶笨拙粘合留下的疤。

当时他递还给我,耳根红得厉害,像秋天熟透的枫叶。

那天在虹桥站,汹涌人潮带来的冰冷窒息感似乎从未真正消散。

它沉在心底,像一块永不融化的冰。此刻,听着窗外连绵的雨声,看着那伞骨内侧模糊的白色胶痕,那块冰仿佛又释放出丝丝缕缕的寒气,缓慢地、无声地,渗透四肢百骸。

原来有些雨,终究要用一生去晾晒,而有些未完的句子,一停笔,便已是天涯。

上一章 第二章靠近 原来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