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我们的南北星辰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BE  南北cp 

蒲熠星的努力

我们的南北星辰

南京的冬雨淅淅沥沥下了三天,像扯不断的愁绪,把整座城市都泡得发潮。蒲熠星站在公寓的窗前,看着玻璃上蜿蜒的水痕,指尖在冰冷的窗面上划过,留下一道模糊的印记。

郭文韬今天回了北京,北大研究院有个项目评审会,他必须到场。临走前,他拉着蒲熠星的手,反复叮嘱:“别胡思乱想,等我回来。”蒲熠星笑着点头,说“放心吧”,可看着郭文韬走进雨幕的背影,他脸上的笑容一点点垮了下来。

他不能再等了。不能再看着郭文韬因为自己,一步步失去他珍视的讲台、项目和声誉。不能再让那些恶意像潮水一样,淹没他们仅存的喘息空间。

 

蒲熠星做的第一件事,是联系媒体。

他翻出手机通讯录里一个几乎快要遗忘的名字——林薇,是他本科时的师妹,现在在一家专注于科技与教育报道的深度媒体工作。当年林薇写毕业论文时,他帮着梳理过逻辑框架,两人算有过几分交情。

电话接通时,林薇的声音带着惊讶:“蒲师兄?好久没联系了,你……”

“我知道现在找你很唐突,”蒲熠星打断她,语气平静得不像自己,“但我需要一个说话的机会,一个能把真相说清楚的机会。”

林薇沉默了几秒,问:“是关于你和郭老师的事吗?”

“是。”

“师兄,你想清楚了?现在舆论对你很不利,很多媒体只想挖噱头,根本不在乎真相。”林薇的声音里带着担忧,“我们虽然是师妹师弟,但工作归工作,我不能保证……”

“我明白。”蒲熠星走到书桌前,拿起那份被他折得整整齐齐的《科学通报》论文,“我不要你写‘爱情故事’,也不要你替我们辩解。我只想让你看看这些——我们的研究数据、合作过程、还有那些被歪曲的细节。如果你觉得有价值,就写出来;如果觉得是麻烦,就当我没找过你。”

电话那头又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林薇坚定的声音:“地址发我,我现在过去。”

 

两个小时后,林薇撑着一把黑色的大伞,出现在蒲熠星的公寓门口。她穿着简单的风衣,头发被雨水打湿了几缕,脸上没施粉黛,眼神却格外清亮。

“好久不见,师兄。”林薇收起伞,打量着这间弥漫着冷清气息的公寓,目光在茶几上那两个并排放着的马克杯上停了一瞬,又迅速移开。

“坐吧。”蒲熠星给她倒了杯热水,“想知道什么,我知无不言。”

林薇没有急着提问,而是从包里拿出录音笔放在桌上,按下了录音键。“师兄,我先说明白,我写的稿子必须基于事实,不能有任何主观美化。你们的关系、学术合作、外界的争议,包括现在面临的压力,我都会写进去。可能不会像你希望的那样‘扭转舆论’,甚至可能引来更多讨论。”

“我明白。”蒲熠星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沓资料,“这是我和文韬第一次在学术会上的交流记录,当时有三十多个人在场,这里有他们的签名;这是我们合作论文的原始数据备份,每一组数据都有实验日志和见证人;还有这个……”他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泛黄的纸页,“是我们讨论模型优化时的草稿,你可以看看,这里面没有‘私情’,只有公式和逻辑。”

林薇一页页翻看着,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她做科技报道多年,对学术圈的合作模式并不陌生,单从这些资料来看,蒲熠星和郭文韬的合作轨迹清晰、数据扎实,完全符合正常的学术交流流程,所谓“靠关系谋取资源”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这些……为什么之前不拿出来?”林薇抬头问。

“拿给谁看?”蒲熠星自嘲地笑了笑,“给那些只关心‘两个男人谈恋爱’的营销号看?还是给那些认定了‘私生活有问题就是学术不端’的人看?”

他想起那些匿名邮件里的污言秽语,想起公示栏上“违反公序良俗”的处分决定,声音低了下去:“我们以为清者自清,以为用成果说话就行。可现在才明白,当偏见已经扎根,真相反而成了最没人愿意听的东西。”

林薇看着他眼底的红血丝和疲惫,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她想起本科时,蒲熠星在讲台上给他们讲量子力学,眼里闪烁的光芒;想起他为了帮自己找一份关键文献,在图书馆翻了一下午旧期刊,手指被纸张划出道子也毫不在意。

这样的人,会是那些报道里“伤风败俗”“学术不端”的样子吗?

“师兄,”林薇合上笔记本,语气郑重,“稿子我会写,会客观地写。但我不敢保证效果,深度报道的传播力,可能比不上那些博眼球的标题。”

“没关系。”蒲熠星的嘴角扬起一个浅淡的弧度,“至少我们试过了。”

 

送走林薇,蒲熠星没有休息,又打开了电脑。他要做的第二件事,是联系那些曾经向他们表达过理解的同行和朋友。

他建了一个名为“理性讨论”的微信群,把名单上的十几个人拉了进来——有当年在学术会上为他们辩解过的老教授,有和他们合作过项目的年轻学者,甚至还有几个一直支持他们的学生。

群刚建好,就有人发来消息:“熠星,你想做什么?”是中科院的一位老研究员,当年在数学年会上,曾公开说过“学术圈该关注成果,不是私生活”。

“李老师,我想请大家帮个忙。”蒲熠星在群里敲下文字,“我整理了一份关于我和文韬合作研究的详细说明,包括数据来源、实验过程和学术价值。如果大家觉得没问题,能不能帮忙转发一下?不用表态,不用站队,只让更多人看到事实就行。”

他把准备好的文档发进群里,文档里没有一句关于“恋情”的解释,只字未提外界的争议,通篇都是对研究本身的阐述——从2019年第一次学术会议上的观点碰撞,到2020年共同申请的跨学科课题,再到2021年发表的论文细节,每一步都附有时间、地点和见证人,像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

群里安静了十几分钟,大概是大家都在看文档。然后,李老师率先回复:“我转发。学术的事,就该用学术的方式说清楚。”

紧接着,南京大学一位教理论物理的年轻教授也发来消息:“我也转发。蒲熠星的量子计算模型,去年在我们系的研讨会上展示过,逻辑闭环很扎实,没必要被那些杂音玷污。”

“算我一个,”是郭文韬带过的一个博士生,“郭老师教我们做研究时,最强调‘数据说话’,现在该我们帮他把数据亮出来了。”

群里的消息一条接一条,有人提出文档里某个实验细节可以补充得更详细,有人说可以附上原始数据的公开链接,还有人主动提出“我认识几个学术公众号的编辑,我去联系他们”。

蒲熠星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消息,眼眶忽然有些发热。他一直以为自己和郭文韬是孤军奋战,却没想到,在那些喧嚣的恶意背后,还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关注、愿意伸出手。

 

接下来的几天,蒲熠星几乎没合过眼。

他跟着林薇去采访了当年见证他们初次合作的老教授,对着镜头,老教授拍着桌子说:“学术圈就该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合作模式!他们俩能把数学和物理结合得这么好,是本事!凭什么因为私人关系就否定他们的成果?”

他整理出所有被恶意篡改的“证据”,做成对比图——把那张被断章取义的走廊合影,和完整的学术沙龙大合影放在一起;把被剪辑过的“亲密聊天记录”,和上下文完整的对话截图放在一起;把那些所谓的“开房记录”,和对应的学术会议日程放在一起,时间、地点严丝合缝。

他甚至联系上了那位发匿名恐吓信的寄件人——通过快递单号反查,发现是一个刚从南大毕业的学生,因为当年申请蒲熠星的研究生被拒,一直怀恨在心。蒲熠星没有报警,只是给对方发了一条消息:“学术之路靠的是实力,不是报复。你要是真有本事,就用成果超过我,而不是躲在暗处扔石头。”

林薇的深度报道发出来那天,蒲熠星正在给郭文韬视频通话。屏幕里,郭文韬刚结束评审会,坐在北大的未名湖畔,身后是光秃秃的柳树。

“你看了吗?”蒲熠星把手机镜头对准电脑屏幕。

郭文韬点了点头,声音有些哽咽:“看了。写得很好。”

报道的标题很平实——《当学术遇见争议:两位跨学科研究者的合作与困境》,没有煽情的词汇,没有狗血的猜测,只用扎实的采访、数据和时间线,还原了他们从学术合作到私人关系的全过程,最后落在一句:“评价学者的最终标准,应是他们为知识边界拓展了多少,而非他们爱上了谁。”

“转发量……好像不高。”蒲熠星刷着页面,有些沮丧。相比那些煽动性的标题,这样的深度报道,在信息流里显得如此不起眼。

“没关系。”郭文韬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暖意,“至少我们说了,有人听了。这就够了。”

正说着,蒲熠星的手机震动起来,是群里的消息——李老师转发的报道,被中国物理学会的官方账号转载了;那位南大教授的朋友圈,引来不少同行点赞;甚至有几个之前保持沉默的合作方,发来消息说“愿意继续推进项目”。

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虽然没能掀起巨浪,却荡开了一圈圈涟漪。

 

傍晚时分,雨停了。蒲熠星站在窗前,看到天边透出一点微弱的光,像被乌云遮住的月亮,终于露出了一丝轮廓。

他知道,这远远不够。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不会因为一篇报道就消失,那些恶意攻击也不会因为几条澄清就停止。但他心里那块沉甸甸的石头,好像轻了些。

至少他试过了。试过用理性对抗偏见,用事实回应谣言,试过不躲不逃,站出来为自己和郭文韬的研究、感情,挣一个被正视的机会。

手机响了,是郭文韬发来的消息:“买了明天回南京的票。等我。”

蒲熠星笑着回复:“好。给你留了鸭血粉丝汤的料包,回来煮给你吃。”

窗外的云隙里,月亮悄悄探出头,给湿漉漉的城市镀上了一层银辉。蒲熠星伸出手,仿佛能触到那点清冷的光。他想,或许努力的意义,从来都不是立刻看到结果,而是在黑暗里往前走的时候,能让自己相信,前面真的有光。

只是那时的他还不知道,有些黑暗太过浓稠,仅凭一点微光,根本照不亮前路。而郭文韬心里的那根弦,已经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绷到了极致。

上一章 恶意升级 我们的南北星辰最新章节 下一章 裂痕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