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展演的余热还没散去,图书角就迎来了新变化——公益组织联合几所大学,发起了“云端课堂”计划,每周安排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视频,给孩子们上科学课和地理课。第一次上课那天,孩子们围在夜烬提前架好的屏幕前,看着画面里穿着校服的哥哥姐姐,兴奋地凑上前挥手。
“今天我们来讲宇宙里的星星。”屏幕里的天文系学姐举起星球模型,“你们看,这是木星,它有很多颗卫星,就像地球有月亮一样。”阿念突然举手,声音清亮:“姐姐,星星会落到地上吗?就像绘本里的流星许愿那样。”学姐笑着点头:“流星其实是陨石,要是你们以后学天文,还能算出它的轨迹呢。”
课后,石头拿着画纸蹲在角落,一笔一画地画木星。夜烬走过去,看见他在星球旁画了个小小的宇航员,旁边写着“妈妈”。“想让妈妈也看星星吗?”夜烬蹲下来问。石头点头,眼眶有点红:“妈妈在城里打工,说好久没看过苗疆的星星了。”夜烬拿起笔,帮他在宇航员手里加了个望远镜:“下次视频时给妈妈看这幅画,告诉她你以后想带她看真的星星。”
林微则忙着和朱老师筹备“苗绣小课堂”。村里的老绣娘主动来当老师,教孩子们绣最简单的蝴蝶和花朵图案。第一次上课,老绣娘把五彩丝线分给孩子们,阿念捏着绣花针,手指被扎了好几下也不吭声。林微走过去,握着她的手教她穿针:“慢慢来,就像讲故事一样,要用心才好看。”阿念咬着唇点头,终于把第一针绣进布里时,眼里闪着光。
这天傍晚,图书角来了位特殊的客人——石头的妈妈。她刚从城里回来,手里提着给孩子们带的糖果,看到屏幕上还没关掉的星球图片,又看看石头画的画,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我以为他早就忘了我喜欢星星。”她哽咽着说。林微递过纸巾,笑着说:“石头每天都在盼你回来,还说要学天文带你看星星呢。”
石头妈妈留在村里的决定,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没过多久,又有两位在外打工的家长回了村,还主动提出帮图书角修桌椅、种花草。夜烬爸爸看着越来越热闹的图书角,特意做了块新木牌,把“知识小屋”改成了“归心小屋”:“孩子们有了盼头,大人们也愿意回来了,这才是家的样子。”
深秋的一个周末,“云端课堂”的大学生志愿者突然带着器材来到苗疆。他们不仅带来了显微镜和星球仪,还帮孩子们在图书角搭了个“自然观察角”,把孩子们收集的石头、树叶和昆虫标本一一陈列。“以后我们每月来一次,带你们做实验、认星星。”带队的学长说。
孩子们围着显微镜尖叫,看着树叶的细胞在镜片下变成奇妙的纹路;阿念则抱着星球仪,跟着学姐辨认星座。石头的妈妈站在一旁,帮着整理标本盒,眼里满是欣慰。夜烬悄悄给林微拍了张照——她正和老绣娘一起,教孩子们把绣好的蝴蝶缝在书包上,阳光透过窗户,在她们身上洒下温暖的光斑。
傍晚送志愿者离开时,阿念突然拿出一个绣着萤火虫的书签,递给学姐:“这个送给你,谢谢你教我看星星。”学姐接过书签,笑着说:“等你绣出更好看的图案,记得拍给我看。”
回去的路上,林微靠在夜烬肩上,看着远处渐暗的山林:“你看,我们好像真的做到了,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还把家的温暖找回来了。”
夜烬握住她的手,指尖划过她腕间的银饰:“不是我们,是大家一起。老绣娘的手艺,家长们的牵挂,还有孩子们的期待,才让这里变得这么暖。”
晚风带着桂花香吹过,图书角的风铃叮当作响。林微知道,“归心小屋”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针线里的坚持,镜头里的牵挂,还有星空下的期盼,早已把爱与希望种进了每个人心里。而她和夜烬,会一直守在这里,等着更多人归来,等着孩子们带着梦想,飞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