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刚过,暖阳洒在宫墙上,弘时带着伴读和哈哈珠子缓步走出吃午膳的地方。
他的步履不急不徐,身后的人也不敢怠慢,一行人踏在石板路上,发出轻微的“哒哒”声。
后宫里有儿子或孙子在尚书房上课的嫔妃低声叮嘱身边的嬷嬷在这个时辰给自己的儿子或孙子送饭,康熙对此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多加干涉。
然而,弘时的亲玛嬷淑德贵妃早已仙逝,于是只能前往宫中的御膳房为尚书房提供午膳的地方用餐。
正走着,弘时远远地看见梁九功迈着稳重的步伐迎面而来。
他心中并未多想,只当这位老太监仍是按惯例去传唤夫子到乾清宫汇报阿哥们的功课情况。
“啪嗒啪嗒”,脚步声逐渐靠近,可就在两人要擦肩而过时,梁九功却突然停下了脚步。
“梁公公,您这是……?”弘时微微一怔,声音里透着些许诧异,但随即又释然了,心想大抵是皇玛法召见自己,至于何事却摸不透。
他面上虽不动声色,心里却在暗自盘算着。
“弘时阿哥,万岁爷传您前往乾清宫侍奉 ,请跟奴才来吧”梁九功的声音平淡无波,像是一潭静水。
“不知皇玛法传唤我是有何事啊?梁公公,我这心里头直犯嘀咕呢,您能不能透露一二?”
弘时嘴上说着担忧的话,语气里带了几分撒娇般的试探,可脸上依旧是一派从容镇定的模样。
梁九功眯了眯眼,看不透眼前这个少年究竟在装模作样还是真心实意。
不过,他也不想轻易开罪弘时,只得隐晦地点了一句:“这奴才哪敢擅自揣测主子的心思?不过阿哥也别太担心,万岁爷一向喜欢您这样的皇孙,活泼开朗、不怯场。”
弘时闻言,只是温和一笑,也不再多问,抬脚跟在梁九功夫后。
一路上,弘时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脑海里思绪翻涌。
他要助胤禛登基,成为未来的储君,那么康熙的态度至关重要。
历史上,康熙废黜太子之后,胤禩在二立太子前就早早失去了竞争资格,转而与胤禟、胤䄉联手支持胤祯,形成十四阿哥党,与胤禛对立。
然而,胤禛性格沉稳且年长,正是压制康熙晚年朝堂动荡的最佳人选。因此,康熙才会选择将弘历接入宫中教养,并最终选定胤禛作为继承人。
这么想着,弘时已经随梁九功来到了乾清宫前。
“万岁爷,弘时阿哥到了。”梁九功躬身禀报完,迅速退出殿外,把空间留给爷孙俩。
弘时整理了一下衣襟,跪下行礼:“孙儿给皇玛法请安。”
康熙正埋首批阅奏折,手中的朱笔不停挥舞着。等他放下一份奏折,头也没抬就淡淡道:“起来吧,过来给朕磨墨。”
“是。”弘时应了一声,起身轻手轻脚地走到康熙身旁,弯腰执起墨条开始缓缓研磨。
他垂着眼睑,目光落在墨盘上,双手动作轻柔且专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弘时知道偷看奏折这种愚蠢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做,即便轻微瞥一眼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也只会惹得康熙不满,甚至牵连到父亲胤禛。
他索性专心磨墨,脑海中继续思索着夺嫡的种种布局。
时间在沉默中悄然流逝,康熙始终没有开口,只是偶尔用余光扫一眼弘时。
在他看来,这个孩子行事严谨认真,态度也颇为谦逊,让人挑不出错处。
尽管如此,康熙依旧没有停下批阅奏折的动作。
等到奏折批得七七八八,窗外的阳光已然偏斜,武学的时间也到了。
康熙这才搁下笔,挥了挥手:“去吧。”
弘时立刻俯身磕头:“孙儿告退。”说完,他小心翼翼地退到殿外,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恭敬。
马场
一阵清爽的风吹过,草叶沙沙作响。
弘时站在自己专属的位置,随手拿起一张弓,指尖轻轻搭上箭羽,瞄准远处的靶子,“嗖——”地射出一箭,正中红心。
他今年不过十三岁,力气却比同龄人强许多。如今他已能拉开六力半的弓,远超寻常少年的标准。
毕竟他的阿玛胤禛只能拉开四力半的弓。
过了一会儿,等武学师傅走远了。
尚书房里的不少人好奇地看着弘时,却不敢上前问。
他们也都知道了弘时午时被叫去乾清宫伴驾一事。
胤禩的独子弘旺却没这个顾虑,他率先凑近,挤眉弄眼地笑道:“堂兄,皇玛法叫你过去干什么呀?这可是稀罕事儿啊”
毕竟往日里也只有弘皙和弘昱有这个待遇。
弘晴也不甘示弱,凑上前好奇地追问:“对啊对啊,堂弟,跟我们说说呗!”
弘时撇了他们一眼,嘴角扬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皇玛法让我去磨墨而已。”
弘旺和弘晴显然不信,还想再追问,却被弘时猛地用胳膊肘顶了一下。
“咳!”弘时压低声音提醒,“师傅可盯着咱们呢!”两人吓了一跳,慌忙扭头看向不远处的武学师傅,果然对上了对方锐利的目光,顿时缩了缩脖子,赶紧闭嘴,各自抓起弓箭继续练习。
弘时收回视线,握紧弓弦的手指微微用力。
他知道,这次乾清宫的召见必定会引起朝野内外的猜测。
从此以后,雍亲王府注定会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而他需要更加谨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