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九门秘事之暗影谜局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陈伟霆  暑期拼字     

无名者的碑

九门秘事之暗影谜局

入夏后的长沙城总下雷阵雨,九门会馆的屋檐下挂着一排排油纸包,里面是各地寄来的地脉样本——有岭南的井泥,有西北的沙砾,还有东南山谷的腐叶。解九爷正拿着放大镜研究块黑色的石头,是从一处废弃的驿站遗址挖出来的,上面布满细密的孔洞,据说能吸附煞气。

“这石头里含着铁砂,”解九爷用笔尖戳了戳孔洞,“和陨玉粉混在一起,能做成‘镇煞砖’,砌在煞气重的地方正好。”

张韵兮蹲在一旁整理信件,突然抽出一封泛黄的信封:“你们看这封,是个没署名的人寄来的,说在晋北的长城烽燧里,发现了刻着九门标记的箭镞。”

霍连城接过信,信纸粗糙得像砂纸,字迹却很工整:“烽燧是古代守边的哨所,怎么会有九门的箭镞?”

“去看看就知道了。”张启山放下手里的枪,枪杆上还缠着布条——是前几日练枪时不小心磕的,“正好北边的地脉分支还没探查,顺路去看看。”

晋北的长城烽燧只剩下半截土墙,被风沙侵蚀得坑坑洼洼。带路的是个放羊的老汉,指着烽燧内侧的石壁:“俺放羊时在这避雨,发现墙缝里卡着个铁片子,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字。”

石壁上果然有个箭镞,锈得只剩个轮廓,上面的九门标记却还清晰。霍连城小心地将箭镞抠出来,发现后面的墙里藏着个小木盒,里面是卷麻布,用朱砂写着几行字:

“崇祯十七年,影阁余党欲借长城地脉引煞气入关,吾等九门子弟死守烽燧三月,终以陨玉箭破之。然弟兄尽殁,唯留此箭为记。后来者若见此箭,勿忘长城内外,皆需守护。”

麻布的角落画着个简易的地脉图,烽燧的位置正好在一条主脉上,像颗钉在北方的钉子。

“三百年前的九门子弟。”张韵兮的指尖抚过麻布上的血迹,早已干涸成黑褐色,“他们没留下名字,却守住了这里。”

在烽燧周围探查时,九门的人发现了十几具骸骨,都穿着褪色的布衣,手里还攥着生锈的兵器。骸骨旁散落着陨玉碎片,显然是当年用来对抗煞气的。

“得给他们立个碑。”张启山看着骸骨,声音低沉,“不能让他们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当地的村民听说要给古人立碑,都来帮忙。没有石料,就用烽燧的旧砖;没有刻刀,就用解九爷带来的工兵铲。碑上没写名字,只刻了三行字:

“守脉者无名,护土者不朽。

长城为证,地脉为凭。”

立碑那天,风沙出奇地小。霍连城将那支锈箭镞嵌在碑顶,张韵兮撒了把从长沙带来的草药种子,说让南方的草木陪着他们。放羊老汉赶着羊群远远看着,默默在碑前放了块刚烤的饼。

离开烽燧前,他们在附近找到了地脉节点,是个干涸的泉眼,井底的石头上刻着影阁的白花标记,被人用陨玉碎片硬生生砸掉了一半。

“是当年的人干的。”霍连城摸着石缝里的碎玉,“他们不仅守住了烽燧,还毁了影阁的阵眼。”

回程的路上,张韵兮总想起那块无名碑。她突然明白,九门从不是哪几个人的姓氏,是无数个在不同时空里,愿意为“守护”二字挺身而出的人。他们可能没留下名字,没被记载,却在大地的脉络里,刻下了自己的痕迹。

回到长沙时,会馆的“脉络记”上又多了个红点,旁边画着个小小的烽燧。张韵兮在旁边补了行字:“无名者,皆为九门。”

解九爷拿着新做的镇煞砖走进来,砖上混着晋北的铁砂和陨玉粉,沉甸甸的:“这砖试过了,效果比预想的好,我让人给长城烽燧送些去,加固加固。”

霍连城看着窗外,雨又开始下了,打在新栽的槐树上,沙沙作响。他想起放羊老汉说的话,烽燧附近的草今年长得特别好,连羊群都胖了不少。

或许,那些无名的守护者,从未离开。他们化作了地脉里的养分,化作了风沙里的屏障,化作了每一株在阳光下生长的草木。

夜色渐深,张韵兮铺开宣纸,准备把长城的地脉走向画下来。霍连城点亮油灯,灯光落在宣纸上,映出她认真的侧脸。

“你说,三百年前的他们,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在灯下画地图?”张韵兮突然问。

霍连城笑了,给她添了点墨:“说不定呢。说不定他们也想着,以后会有人来这里,看懂他们留下的箭镞,明白他们守住的疆土。”

油灯的光晕在纸上晃动,仿佛与三百年前的烛火重叠。那些无名者的故事,那些未说出口的话,都顺着地脉,传到了此刻的灯下。

脉络还在延伸,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一次,连沉默的石头,都在低声呼应。

上一章 脉络深处的呼应 九门秘事之暗影谜局最新章节 下一章 风沙里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