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嫁衣染红,不如盛世千秋
本书标签: 古代 

第75章

嫁衣染红,不如盛世千秋

晨光透过雕花长窗,在御书房的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裴砚搁下朱笔,揉了揉发胀的眉心。案头奏章堆积如山,最上头是张尚书请设女学堂的折子。

"陛下该歇歇了。"沈清梧端着药膳进来,见他眼底泛青,不由轻叹,"新政才颁三日,不必这般着急。"

裴砚接过药碗,目光仍停留在奏章上:"张爱卿在折子里说,京城适龄女童逾万,能入学的不足百一。"

药气氤氲中,他想起织坊里那个不敢抬头的小姑娘。那双本该执笔的手,却在织机间磨出厚茧。

"臣妾倒有个主意。"沈清梧从袖中取出一方素帕,"这是织女们常用的花样,若将识字与织锦结合..."

帕子上用彩线绣着"安康"二字,笔画间还缀着缠枝莲纹。

裴砚端详片刻,忽然唤来内侍:"传织造司。"

织造司主事匆匆赶来,见到那方帕子时愣了愣:"这...这是南巷织坊的纹样。"

"朕要你将常用字都制成这样的花样。"裴砚道,"发给各织坊,让织女边织边学。"

主事面露难色:"陛下,这要增加成本..."

"从朕的内帑支取。"裴砚打断他,"另外,传旨各州县:凡设女学堂者,免三成税赋。"

旨意传出不过半日,首辅便带着几位老臣求见。

"陛下,女子入学有违祖制啊!"首辅颤巍巍跪倒在地,"且免税三成,国库如何支撑?"

裴砚不语,只将一摞账册推到案前。那是他命人暗访所得的织坊记录——女工每日劳作六个时辰,工钱却不及男子半数。

"爱卿可知,"他轻声道,"这些女子织出的锦缎,每年为国库进项多少?"

首辅语塞。

"三十万两。"裴砚自问自答,"足以养三万边军。"

他起身踱至窗前,望着宫外连绵的屋舍:"朕不要她们感恩戴德,只要给个公平。"

老臣们面面相觑,终是叩首退下。

三日后,第一所女学堂在南巷织坊旁开学。沈清梧亲自题写匾额:"织锦学堂"。

那日阳光很好,小姑娘们穿着浆洗得发白的布裙,怯生生站在学堂门口。有个胆大的伸手摸了摸匾额上的金字,又赶紧缩回手。

裴砚与沈清梧站在街角茶楼上看。见那织坊管事匆匆赶来,往学堂里张望。

"怎么不去做工?"管事厉声呵斥。

女孩子们吓得往后退。这时学堂里走出个青衣女先生——竟是张尚书的孙女。

"姑娘们今日休假识字。"她不卑不亢,"这是皇上亲颁的旨意。"

管事还要发作,忽见街那头来了一队官兵。为首的跳下马,亮出腰牌:"奉旨巡查,不得干扰学堂课业。"

阳光下,腰牌上的"市令司"三字格外醒目。

裴砚在茶楼上微微颔首。那日早朝后,他特意将林骁调任市令司,专司新政推行。

一个月后,女学堂已增至十所。这日裴砚批阅奏章时,发现其中有份特别的折子——是织女们联名所书。

娟秀的字迹写道:"民女等虽微末,亦知圣恩。愿捐半月工钱,助北地旱灾。"

随折附着一方锦帕,上面密密绣着百个"安"字。

裴砚持帕良久,唤来沈清梧:"你看。"

沈清梧抚过那些针脚,忽然道:"陛下可还记得,先帝曾说过,民心如织,经纬分明?"

暮色渐浓,宫灯次第亮起。裴砚与沈清梧再次登上宫墙,望着城中星星点点的灯火。

这一次,他们看见南巷方向新添了几处光亮——那是夜学的烛火。

"明日,"裴砚轻声道,"该去看看北地的旱情了。"

沈清梧颔首,目光掠过万家灯火,落向更远的北方。

夜色中,有读书声随风传来,稚嫩却清亮,像是破土的新芽。

上一章 第74章 嫁衣染红,不如盛世千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7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