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李承泽)在澹州的生活,如同被按下了慢放键。远离了京都的勾心斗角、步步惊心,他的身心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在范建的精心安排下,他住在一处离范府主宅不远、临海而建、环境清幽的小院里。范闲兑现了他的承诺,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和绝对的自由。
起初,陈哲大部分时间依旧在调养身体。澹州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富含矿物质的温泉水(范建发现的温泉被圈了起来,建成了专门的疗养浴池)对他的咳喘宿疾效果显著。费介也定期秘密前来复诊调整药方。他的体力在缓慢但稳定地恢复。
空闲时间,他重拾了对医道的兴趣。范建为他搜罗了大量的医学典籍,甚至通过范家的海商渠道,从海外寻来了一些珍稀的医书和药材样本。陈哲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专注力。他不再是为了算计而研究,而是真正沉浸在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中。他开始尝试着整理、分析那些浩如烟海的医案,结合自己的体悟和范闲偶尔提供的、超越时代的医学观点,竟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范闲每次从繁忙的监察院事务中脱身回到澹州(他利用监察院庞大的信息网络和交通体系,做到了看似不可能的“远程办公”),都会来看看陈哲。他们的话题,渐渐从最初的病情、生活琐事,转向了医理探讨。
“你看这个病例,”陈哲看着自己整理的手稿,眼神明亮,“反复高热,寒战,咳铁锈色痰,用寻常伤寒方无效。我观其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有力,似是肺中‘热毒炽盛’之象,按你提过的‘炎症’之说,是否可用大量清热解毒之品,辅以通腑泄热?比如……”
范闲认真听着,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给出建议:“方向是对的。但清热解毒药性多寒凉,需顾护脾胃,通腑泄热也要把握度,避免伤及正气。或许可以加一味扶正的药,比如……”
两人常常为一个病例的治法争论得面红耳赤,又因想到一个精妙的配伍而相视一笑。昔日的棋局博弈,如今化作了医案上的思维碰撞。那份智识上的惺惺相惜,在全新的领域里得到了延续和升华。范闲发现,卸下皇子重担和生死执念的陈哲,思维更加开阔灵动,那份与生俱来的敏锐和洞察力,用在治病救人上,竟有种别样的光彩。
范闲每次来,依旧会带上一串最新鲜的葡萄。陈哲小院里,范闲特意移栽了一株从静园那棵葡萄藤上压条繁殖的新苗。这株小苗在澹州充沛的阳光雨露下,长得格外茁壮,藤蔓很快爬满了特意搭建的架子,郁郁葱葱。
两人常在葡萄架下对坐,或讨论医理,或只是安静地喝茶、吃葡萄,看海天一色。海风穿过藤蔓,带来沙沙的声响和葡萄叶特有的清香。陈哲的气色越来越好,虽然身形依旧清瘦,但眼神中那种阴郁和戾气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专注学术的宁静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
有一次,范闲从京都带回一个消息:静园那株真正的“母藤”,在他们离开后不久,不知为何突然枯死了。陈哲听了,只是微微一怔,随即看向自己院中这株生机勃勃的“子藤”,淡淡地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株,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