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春风归】
焦影留字
中元夜后,旱魃退至十里外的枯河,留下一串焦黑脚印。
少年循迹,在干裂河床上捡到一块残瓦,瓦面以血写就:
“永安旧都,龙脉火窟,旱魃之根。”
血迹未干,却带着熟悉的寒鸦泪气味。
阿朝以指尖轻触,低声:“玥瑶的血,她曾去过那里。”
龙脉火窟
永安旧都,废城三百里,地下火窟终年不熄。
传闻前朝末帝以玄阴策镇龙脉,策火失控,遂成旱源。
少年握残瓦,眸色沉如夜:“策火未灭,反借旱魃之形复生。”
司空长风飞书至:
“永安火窟异动,黑焰再起,速来。”
再启逐月
七日后,逐月轻雪改装完毕,覆铜甲、添冰阵。
少年、阿朝、李寒衣、司空长风,并春风一脉六人,共赴旧都。
船头悬杏灯,灯芯浸焚焰春,火色在极夜里温柔而倔强。
废城鬼市
永安城外,鬼市灯火如豆。
少年以剑压价,换得一张火窟旧图,图上标记:
“龙脉心口,策魂残火,需血祭杏花。”
卖图老叟枯指一点:“前朝遗脉,唯百里氏可启。”
少年掌心铜钱微烫,“永安”二字似在回应。
火窟入口
火窟入口藏在废皇城墙根,石门半毁,门楣残匾:
“永安春殿”。
阿朝以酒浇门,焚焰春遇火,石门缝隙渗出黑红雾气。
少年以血为引,铜钱嵌入门心,石门轰然洞开——
火浪扑面,卷出旱魃低哑嘶吼。
策魂真身
火窟深处,一座赤铜龙台悬空。
台心悬着半截焦黑策页,策页上缠绕暗红火舌,火舌凝成旱魃之形。
少年拔剑,剑尖挑起焚焰春,酒火映出策页背后一行血字:
“百里东君,以血镇火,以春覆雪。”
阿朝以指尖蘸酒,在少年掌心写下最后一字:
“归。”
——旧朝遗秘,龙脉火窟;
百里之血,杏花为契,春风再赴火劫。
————策魂复苏
血火龙台
七月二十,子夜。
永安火窟最深处,赤铜龙台悬于黑焰之上,台心那截焦黑策页“嗤啦”一声舒展,
火舌凝成旱魃之形,赤瞳如灯,口吐人言:
“百里东君,前朝血裔,以血祭我,可得永生。”
少年剑尖挑起焚焰春,酒火映得龙台一片幽蓝,
“永生?我只要江湖无冬。”
杏花血契
旱魃抬手,黑焰化作锁链,卷向少年。
阿朝掷出银针,针针钉入火舌,却瞬间熔成铁水。
她以指尖划破掌心,将血滴入焚焰春,酒火骤然转赤,
火中浮现半朵杏花——
那是玥瑶临终以血画成的最后一瓣。
杏花遇火不枯,反将黑焰逼退三尺。
龙脉觉醒
龙台震颤,铜壁裂开一道血线,
血线沿龙纹游走,直贯地脉。
地底传来沉闷龙吟,似万壑雷动。
阿朝抬眼:“龙脉被策火唤醒,再烧三日,北境将赤地千里。”
少年以铜钱嵌龙台心口,铜钱“永安”二字被血浸透,
龙台铜壁竟渗出淡金火纹——
前朝龙脉,与百里血脉,第一次共鸣。
焚焰春祭
少年割腕,血线顺剑脊流入焚焰春,
酒火由赤转金,再由金转白,
白火如昼,照亮龙台深处一枚玉匣。
匣面雕杏花,正是玥瑶遗骨所化的策魂钥匙。
少年以血启匣,匣开,露出一卷残策——
最后一页,空白处浮现血字:
“以春覆雪,以血镇火。”
策魂碎
残策遇白火,纸页自燃,
火焰中现出叶鼎之虚影,披发狂笑:
“策魂不灭,龙脉永燃!”
少年一剑斩虚影,剑尖挑起白火,
火中虚影碎成万点黑萤,随风散入夜空。
龙台铜壁寸寸龟裂,赤焰尽熄,
旱魃之身轰然崩散,化作一场黑雪。
春回地脉
龙台坍塌,地脉裂缝涌出清泉,
泉水所过之处,焦土生绿,枯杏抽芽。
少年跪于泉边,以血滴泉,
泉水映出他疲惫却明亮的眼睛:
“龙脉归春,江湖可安。”
阿朝以酒浇泉,酒与泉交融,
泉眼旁,一株新杏破土而出,
花苞未放,已带酒香。
——策魂复苏,终焚于春风;
龙脉归春,杏花照骨,江湖再得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