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阳光刚爬上写字楼的玻璃幕墙,苏晴已经攥着工牌站在“盛世传媒”的前台。米白色西装是前一晚特意熨烫的,高跟鞋却像两只不听话的船,每走一步都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敲出怯生生的声响。
“新媒体运营岗,实习生苏晴。”她对着前台小姐的笑脸,把工牌举到胸口时才发现手在抖。
部门总监李蔓是个穿着香奈儿套装的女人,指甲涂着正红色,说话时尾音总带着点漫不经心的上扬:“我们不养闲人,三个月试用期,写不出10万+就卷铺盖走人。”
苏晴被分到一个靠窗的工位,电脑里还存着上一任实习生没删完的文档。她点开最新的选题会记录,密密麻麻的批注里,“用户痛点”“情绪价值”这些词像陌生的密码。邻座的张姐塞给她一杯热咖啡:“别慌,李总监嘴硬心软,去年那个实习生……”话没说完,李蔓的声音就从办公室传来:“苏晴,把上周的美妆带货数据做成可视化报表,下班前给我。”
她对着Excel里的函数公式发了半小时呆,最后还是红着脸敲开张姐的工位:“张姐,这个VLOOKUP函数……”夕阳把办公室染成暖黄色时,报表终于做完,可递到李蔓桌上,对方只扫了一眼就扔回来:“数据是死的,我要看到趋势分析。你觉得这个产品复购率低,问题出在价格还是话术?”
苏晴站在原地,后背的衬衫已经被汗浸湿。她想说自己觉得价格偏高,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根本没注意复购率的数据。
转正后的第一个大项目是给新上市的酸奶做推广。苏晴熬了三个通宵,写了二十页的方案,从KOL选品到社群裂变,每个环节都标着不同颜色的便签。
汇报那天,她站在会议室的投影幕前,声音比第一次面试时还抖。方案讲到一半,李蔓突然打断:“你选的这个美食博主,上周刚因为虚假宣传被投诉,知道吗?”
苏晴的脸瞬间白了。她只看了对方的粉丝量,压根没查舆情记录。李蔓把方案扔在桌上,纸张散了一地:“做运营不是堆数据,是要对每个细节负责。连背景调查都做不好,凭什么让客户相信你?”
那天晚上,她在公司待到凌晨。捡起来的方案上,李蔓用红笔圈出了十几个错误:“社群活动规则模糊”“转化路径过长”“预算分配不合理”。走廊尽头的茶水间传来动静,她探头看见李蔓正在泡咖啡,面前摊着的策划案上,写满了比她还细致的批注。
“李姐……”苏晴犹豫着走过去。
李蔓把一杯热可可推给她:“知道错在哪了?”
“我只想着创意,忽略了风险控制。”苏晴搅着杯子里的棉花糖,声音闷闷的。
“记住,”李蔓看着她的眼睛,正红色的指甲点了点桌面,“职场里没有‘我以为’,只有‘必须做到’。明天重新做,我给你加了两个帮手。”
第二次汇报前,苏晴带着团队查了所有博主的过往合作记录,甚至模拟了三次直播突发状况的应对流程。当客户笑着说“这个方案比我们自己想的还周全”时,她悄悄捏了捏手心——那里还留着熬夜改方案时被笔尖硌出的红印。
入职第三年,公司接了个汽车品牌的年度推广案。李蔓把项目全权交给苏晴时,整个部门都很惊讶——这可是公司今年最大的单子。
“客户要求线上线下联动,线下车展要做沉浸式体验。”李蔓把厚厚的资料递给她,“别给我丢人。”
苏晴咬着牙接下任务。她带着团队跑了十几次车展场地,在烈日下量尺寸、画草图,运动鞋磨破了边;为了找合适的AR技术团队,连续一周泡在科技园区,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客户临时要求增加亲子互动区,她凌晨三点还在和设计公司改方案。
开展前一天,暴雨冲垮了户外展台的遮阳棚。苏晴站在雨里指挥工人抢修,白衬衫淋得透湿,却对着电话里焦急的客户笑着说:“放心,明天早上八点,一定准时开展。”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展台,穿着西装的苏晴正在和客户握手。她身后,AR互动区的孩子们笑得格外开心,直播镜头里的主持人正流畅地介绍着新车特性。李蔓站在人群外,看着那个曾经连报表都做不好的小姑娘,嘴角悄悄扬了起来。
庆功宴上,有人问苏晴:“你现在算不算成功了?”
她端着酒杯,看向窗外璀璨的灯火:“我觉得,成功不是站到多高的位置,而是哪怕摔得再惨,也有勇气重新站起来,把事情做好的底气。”
话音刚落,手机收到一条消息,是李蔓发来的:“下周有个国际品牌的案子,敢接吗?”
苏晴笑着回了两个字:“敢接。”
窗外的月光,和她刚入职那天一样明亮,只是这一次,她眼里的光,比月光更耀眼。